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為什麼會經常出現糧食危機呢?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為什麼會經常出現糧食危機呢?

沙皇俄國、蘇聯、俄羅斯,3個國傢俱有傳承關係,相當於爺爺、父親、兒子。蹊蹺的是爺爺、兒子都有大量的糧食可供出口,就這個父親不給力,糧食不足到產生重大危機。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北方大國,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耕地,直到20世紀初,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穩居糧食出口第1位。據統計,當時俄國的糧食出口驚人,佔據世界糧食出口重量的45%。

列寧建立蘇聯之後,儘管國內戰亂頻繁,並夾帶著外國干涉,但是糧食生產受到的不良影響還是有限。蘇聯真正出現糧食問題,始於斯大林執政期間,當時蘇聯領導層重視工業化,而忽視農業的地位。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為什麼會經常出現糧食危機呢?

斯大林要讓蘇聯強大起來,不推動工業化,那就是一句空話。但有些政策在後世看來就做得有些極端,比如斯大林推行“強制性的集體農莊”“強制性的國營農場”,把土地公有化、把農具公有化、把牲畜公有化……

老百姓可不是聖人,也不是個個覺悟高,他們寧可宰殺牲畜,也不願無償交給公家管理。在1928年到1933年期間,蘇聯大力推行集體農莊,但效果卻不是很好。反映在牲畜數量上,耕牛從3070萬頭下降到1960萬頭,羊從上億隻劇減到5000萬隻,馬從3350萬匹下降到1660萬匹。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不僅僅體現在牲畜的大幅度較少,還表現在對種地的不感興趣。眼看著糧食產量逐年下降,蘇聯當局也是心急如焚,儘管在上世紀60年代加大農業投資,但是產量就是搞不起來。於是,糧食成為蘇聯的軟肋,被迫從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進口大量的糧食。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為什麼會經常出現糧食危機呢?

“赫魯曉夫同志表演了一個小魔術,他在哈薩克種小麥,而在加拿大收割。”諸如這樣的小段子,蘇聯人編寫出不少,生動詮釋蘇聯存在的糧食危機。

當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蘇聯人因為糧食短缺,有時不得不像美國低頭。比如1963年,蘇聯從美國進口1200萬噸糧食,而美國則迫使蘇聯向其出口低價石油。對手畢竟是對手,美國人瞧準蘇聯的短處,後來對糧食出口做出種種限制,有錢賺也不給蘇聯糧食。

進入1970年代,蘇聯領導人被迫公開承認“糧食危機”,採取開荒等多項措施,但是糧食增產不明顯。幸好當年國際油價高攀,蘇聯靠著源源不斷的石油出口,賺進大筆大筆的外匯,可以去全球採購糧食。但是,糧食進口的巨大規模,已經嚴重威脅到蘇聯政治經濟的穩定。

蘇聯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為什麼會經常出現糧食危機呢?

長期以來,蘇聯重視以國防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要大炮不要黃油”造成農業發展嚴重滯後。1989年至1990年發生全球農業歉收,糧食價格上揚讓負債高達670億美元的蘇聯,開始無法如期付款給糧食進口商。

輕視農業的結果是嚴重的,糧食危機最終激化各種社會矛盾,比如商品短缺、特權叢生、貿易失衡以及經濟崩潰等。一系列事件的演化,蘇聯沒有扛住,1991年正式解體。接下來,輪到俄羅斯上場,吸取糧食危機的教訓,慢慢又回到糧食出口大國的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