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引言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但是想必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他是怎麼交易的?

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碎銀究竟是從哪裡而來的呢?

實際上古時候的銀子原本全是鑄好的銀錠,可是由於面值較為大最少的也是有一二兩,在平時應用中很不方便,因此 大家就用剪子把塊狀銀錠裁成零碎的小塊用以平時小額貸款交易,古時候的銀子大多數為銀製,因此 材質過軟,用鋼剪就可以裁開。碎銀子由於大小不一沒有精確的面值,因此 付費的情況下要用專業的“戥[děng]子”(又被稱為戥稱)稱重。

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戥子相傳是宋朝劉承矽創造發明的考量輕和重的高精密器材,古時候專業用於稱重金、銀、珍貴藥物和香辛料。經典抗戰電視劇《亮劍》中,亮劍李雲龍有一句經典對白實際上早已道出了碎銀的交易方式,那便是“小碗喝酒,塊狀吃葷,論秤分黃金白銀”。

想一想吧,倘若你來酒店用餐喝酒,外出買單的情況下也要付錢,那情景是否挺搞笑幽默的。但是這碎銀子也不是哪兒都可用的,一般普通百姓和大街上的攤點小攤販全是用銅幣開展交易,假如用碎銀子付款,他們很可能找不到。

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古時候普通百姓完全用不起銀子

由於無良生意人滿地全是,也要看品相,算出銀子佔比。殊不知因為平常人使用銀子的機遇很少,大部分是做買賣或是銀鋪有專業的專用工具和工作人員來做換取碎銀這件事情。

直到官衙納稅或生意人大地主把碎銀存多了之後,為了更好地貯藏便捷,他們又會將碎銀溶煉成銀錠。熔鍊時必定有耗損,而多收點銀錢則防止了自身的損害,這就是致命的灰色收入“火耗”的來歷。

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還有一個客觀事實是,古時候,尤其是明代之前,白金都還沒作為一種通用性貸幣來商品流通,只是作為一種貴重金屬產品開展商品流通,作為一種貯備貨幣流通。

舉一個認可經濟發展最比較發達的宋代為例子,宋代的貸幣管理體系是以鐵錢和銅幣為基本的商品流通貸幣,因此 也叫‘二錢制’。銀是貴重金屬的關鍵產品,在其中最知名的是一、兩銀一貫(一千銅一貫),兩銀一貫(一萬鐵一貫)。

散碎銀子作為貨幣,根本沒有面額,古人是怎麼交易的?

碎銀的弊端

元明之後,各朝都不一樣水平地實行鈔票,但獨裁執政者通常沒有遵照銷售市場貸幣的發展趨勢規律性,亂髮鈔票造成通貨膨脹,相對的銷售市場消費力降低,貴重金屬進一步被銷售市場掠奪,造成繁榮富強,老百姓日常生活生靈塗炭,暴亂不斷。

因而,宋、元、明的亡國都不一樣水平地遭受了農民戰爭的危害。這也是為什麼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後,全力實行“火耗歸功”,建立養廉銀規章制度的直接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