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朝代說拾遺錄(四):興王賞諫非無法,卻為貪令自擇官。

歷史上最早建立監獄的人是皋陶,這位傳說中的公正之人,肯定不會明白為何懲戒關押罪犯的森嚴場所,一些朝代竟然變成了藏汙納垢之處。在這裡,一個漢字大行之道,那就是“賕”。這個詞的釋義很簡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用“貝”來“求”,簡而言之就倆字“賄賂”。這裡既有罪犯主動的各式“敬”,也有監獄胥吏的敲詐勒索。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古代監獄裡即將處決的死刑犯,看起來應該是最難敲詐的了,但是監獄胥吏們依然有辦法,他們可以在行刑和捆綁的方式上做交易。據清代方苞記載,即將執行死刑的時候,行刑者先在門外等候,讓他的同夥入獄談判,索要財物。當時的術語叫“斯羅”。如果犯人很富裕,就找他們的親戚談。如果犯人比較窮,就找他們本人談,最後一程的“體面”,是這些胥吏手中最硬氣的籌碼。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對於行刑的手段也是可以作價來談判的,他們對凌遲處死的犯人說:順我,就先刺心,否則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還不死。對絞刑犯則說:順我,一上來就讓你斷氣。否則就縊你三次,再加上別的手段,然後才讓你死。就連最難做手腳的斬首,他們還可以“質其首”。難道劊子手還能扣留腦袋嗎?究竟如何“質”腦袋,確實有門道也未清楚,至於目的就是榨出油水,連死刑犯都不會放過。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透過這些“賕”的方式,一般能從富裕者那裡敲出數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從貧窮者那裡也能把衣服行李敲乾淨。完全敲不出來的,就按照事先威脅的辦法痛加折磨,就連最基礎的捆綁犯人上都可以做手腳。不賄賂他,在捆縛時就先將其筋骨扭斷。清朝大獄每年行刑的時候,死刑和死緩犯一概捆縛,押赴刑場待命,緩刑者除了日常“旁觀陪跑”,這也是一種殺雞儆猴,被處決的有十之三四,活下來的要幾個月才能將捆傷養好。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有人會說,這些胥吏無非想要點東西,又沒有什麼仇,實在沒東西,最後也別那麼折磨人家,這不是積德行善的好事嗎?對此,監獄裡老胥的回答:這是“立規”,目的是警告旁人和後人。不這樣做,別人就會心存僥倖。胥吏們引以為戒的油水之規,自然也是長時間形成的陳規,既然這般心存惡意,這就需要克服良心的障礙,“賕”則替人免除了這些麻煩。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因為這些胥吏的手中有了權,它就會主動找上門來,甜蜜蜜地膩上你,叫你在絕對不好意思翻臉的情境中繳械投降,放下武器,跟他們同流合汙,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無需是任何惡意,甚至相反,拒絕這種賕,倒需要幾分惡意,需要翻臉不認人的勇氣和執拗。因為賕通常是透過親戚朋友的路子找上門來的。你不僅要翻臉不認謙恭熱心的送禮人,還要翻臉不認那些看似熱情張羅的親戚朋友。

清官如何被腐蝕?清代監獄盛行“賕”文化,死刑犯都可以榨出油水

於是,貪贓枉法的成本又進一步降低了,拒絕賄賂的成本則進一步提高了。清朝本來還算清廉的官員,良心的障礙和禮節的堅守在此全面倒戈,反對他們本來應該維護這些公義,成為陽光與黑暗之間生存規則的幫兇。這些清朝的胥吏們,甜蜜蜜地、無可奈何地、半推半就地倒在溫柔鄉,又一個清官就這樣消失了。

參考資料:《方苞集》、《皋陶作刑》

版權所有:林苑浮生工作室,求真、趣味、見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