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其中有一句話十分精彩“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被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白帝託孤。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評價,認為此事並沒有看起來順暢,在“白帝城”託孤的後面更暗含劉備臨終最毒一計,只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

首先我們要明白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一代梟雄,無論什麼時候,劉備都堪稱是識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最後時刻,其精明之處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劉備有兩重不同的人格,第一重是王霸之業,世之梟雄,凡涉及到政治色彩的問題,在他身上,梟雄劉備的影子總是佔上風。這也是他畢生奮鬥的目標,比如驅逐劉璋,便是這樣至稱帝成都達到極致。第二個想必大家也能夠猜到就是兄弟情誼,怒馬鮮衣。早期的劉備不喜歡讀書,喜歡奇裝異服,還頗有豪客之風。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而劉備之所以發動起“夷陵之戰”,關羽敗走麥城是一個導火索,劉備認為罪在東吳,於是不顧孔明的勸阻,冒失伐吳,結果十分慘烈,被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陸遜一把火燒了七百里,最終一敗塗地。劉備率殘部逃往白帝城,夙夜憂嘆,懊悔不已——為什麼我為一己之私不顧天下社稷?為什麼我會忘記兵家大忌,駐軍山林?終於憂鬱成疾,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而此時的蜀國也是內憂外患,這一點劉備看得比誰都清楚,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加之還有高定、孟獲等數郡又先後叛亂,十分的岌岌可危,這麼糟糕的局面,即使是劉備也頭疼,更不要說十七歲的劉禪了,所以如何讓蜀國更好的走下去, 這是劉備臨終最放心不下的事,同時也要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的威脅。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乃請孔明坐於龍榻之上。近臣扶起先主,撫其臂曰:“朕自得丞相,成其帝業,何期智術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羞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托以大事也。”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觀,只見馬良弟馬謖在前,先主皆令且退。先主命孔明覆坐,而問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答曰:“此人乃當世之英傑也。”先主曰:“不然。朕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可深察之。”先主又與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之故交,早晚看覷幼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於地曰:“臣願效犬馬之勞,以扶社稷!”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劉備在病床上肯定想了不少,面對匆匆趕來的諸葛亮等人,劉備表現出了極大的深謀遠慮,交代之全面、思考之縝密,即便是諸葛亮也在後來的日子裡一再為之感嘆。而縱觀魏、吳、蜀三國所有託孤之君,沒有哪一個人如劉備這般處心積慮、卓有遠見。事實證明,劉備在臨終一計起到了作用,而他在託孤之時,更顯得十分高明。

劉備不僅善於識別人才,更善於辨別庸才,知道什麼人可用,也知道什麼人不可用。劉備對他去世之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了精準的判斷。諸葛亮等人與劉備見面之後,劉備遍視眾人,當見馬良之弟馬謖也在跟前時,就先讓眾人全部退下,獨留下諸葛亮一人。讓他不用馬謖,原因也十分的簡單“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是其一。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之後恩威並施。知子莫如父,對於自己的那個兒子,劉備還是心中有數的,而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更是心知肚明。所以劉備又將全部人叫進來,他要當著眾人的面一試諸葛亮的心跡。於是劉備一面寫詔書,一面與眾人話別,極盡煽情之能事“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到這句話一下就跪下了,“汗流遍體,手足失措”的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也?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其實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劉備語言的前後矛盾,說到底劉禪是他的兒子,劉備要讓諸葛亮親口說出,即便是有退路諸葛亮也已經沒有後路了,除了以死報答,別無選擇。但是劉備並沒有就此結束,因為他還不放心,還有另一個託孤重臣李嚴, 劉備給他的任務是“統內外軍事”實際上李嚴的作用就是對諸葛亮進行實質的限制。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劉備最後交代後事的是趙雲,第一、因為劉備對趙雲有知遇之恩,劉備知道趙雲對自己忠心耿耿,趙雲高超的武藝,過人的品德讓劉備三人歎為觀止,公孫瓚教與趙雲相見。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第二、趙雲對劉備的兒子特別盡力。為了劉阿斗,趙雲不惜一切代價,憑著白馬長槍,衝向曹營,殺了個七進去出,方才救回阿斗,劉備心中怎能不明白。第三、對諸葛亮的不放心。劉備自己打得天下,讓給諸葛亮,絕對不可能,要知道父傳子家天下,那是封建社會的特點。

劉備對趙雲囑託之後,趙雲也是“泣拜於地”,表達忠心。如此三番五次,看起來是有些多此一舉了。其實這正是劉備的精明之處,關、張已亡,在武將裡面,趙雲是唯一一個可以信任並能託付大事的軍事幹部。而劉備在交代完一切之後終於放心離去,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令人稱道。但仔細思來,卻也不免驚心動魄,暗流湧動。在這其中更是暗含劉備的最毒一計,真是為劉禪掃除了一切潛在的威脅。

劉備臨終最毒一計,為劉禪掃除一切潛在威脅,諸葛亮臨終恍然大悟

而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雙贏,他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餘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之後就一直呆在漢中。

而諸葛亮一直到臨終之時,才忽然的醒悟了過來,第一,讓諸葛亮效忠,第二讓李嚴制衡諸葛亮,第三讓趙雲制衡他倆,只有三權分立才能穩定,劉備真是一箭三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