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大秦賦》中的趙偃可謂拉足仇恨卻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經常欺負年幼的嬴政不說,還擠掉了兄長趙佾繼位,重用佞臣郭開,排擠宿將廉頗,放棄賢能的公子嘉並立娼女為後,其子趙遷(趙幽繆王)殘害李牧,最終順利亡國。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大秦賦》劇照:趙悼襄王偃

但在筆者眼中,這類臉譜化的面孔都不過是小說或影視作品裡為體現“主角正義”而刻意為之罷了,顯然有失偏頗。歷史上的趙偃雖然不夠英明,卻並不糊塗。長平之戰後的趙國不復硬抗秦人的實力,主導最後一次合縱的是楚考烈王,趙偃並沒有報仇雪恨的勇氣和舉動,要麼被甘羅忽悠獻上五座城池,要麼被王翦偷襲丟掉了鄴城,屁都不敢放一個。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然而趙偃的諡號中有個“闢地有德”的“襄”字,是不折不扣的美諡,憑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雖然幹不過秦人,卻逮著鄰居們往死裡揍,李牧龐煖各分別在燕國身上割下一塊大肉,公元前241年的合縱聯軍也沒有被秦人包餃子,而是全身而退並攻下齊國饒安,加上魏國送來了都市級別的鄴城,趙國的領土必定是增長的。

“悼”諡則有“中年早夭”之意,趙偃不過幹了9年,苛求他中興趙國的確有些勉為其難了,從蓋棺定論來看趙國上下還是比較認可的。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毛遂:這口黑鍋我真的不背

至於春平君被秦人扣留事件《史記》上的確有記載,但原文說的是“春平君者,趙王甚愛之而郎中妒之”,身為君王隨從的郎中豈敢嫉妒儲君?所以春平君不過是一個備受趙孝成王喜愛的宗室隨從而已,並非嫡系,爭位一說更無從談起。

而欺負少年嬴政一事更是荒唐,趙偃遠遠年長於嬴政,再者堂堂一國儲君何須在卑微的質子面前刷優越感?嬴政在邯鄲的確無依無靠,販夫走卒亦可欺之,根本無需貴胄出馬。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所以,《大秦賦》裡的編排唯有重用郭開和立娼女為後才是真的,這直接導致賢明的公子嘉無緣趙王之位,繼任者趙遷則是一位史詩級別的敗家子。

總之,秦人一統天下之勢依然不可阻擋,趙偃父子根本不具備力挽狂瀾的實力,但如果是幾位先君的話則未可知,且來回顧一下吧。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典韋:曹操口中的“古之惡來”

話說秦趙本是一家,始自紂王親信蜚廉的兩個兒子:兄長惡來和弟弟季勝,一支在西陲替天子養馬,一支在晉國為臣。後來各自翻身,秦人借平王東遷立國,趙簡子則在公元前453年聯合韓魏攻滅智氏,雖未封侯卻是不折不扣的晉國主人,可惜後來因為繼承人問題而令魏氏做大,魏文侯斯領著三晉聯盟東征西討,成就了戰國第一代霸主。

彼時趙人並未吃虧,可惜後來聯盟破裂,魏惠王罃於公元前354年包圍並擊破邯鄲,因齊國相救而倖免亡國,趙肅侯去世時五國聯軍“奔喪”,試圖瓜分趙國,可見當時趙國的國力不過爾爾,可能連後來打醬油的“勁韓”都比不過。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好在趙人很快等來了救世主武靈王,一番“胡服騎射”的操作令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上升,攻滅中山、擊退燕魏,蘇洵也曾言“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不可一世的秦銳士在長平折損過半,算上瘀與和邯鄲之戰也足足留下了數十萬之多,都有賴於趙雍留下來的家底。

當然了,趙國的經濟和農業的確沒跟上,遇上持久戰和山地戰定會吃癟,反之遭遇戰則從來不怵。但趙雍已經足夠優秀,一方面東方六國不具備徹底變法的國情基礎,另一方面鄰居們也不會讓趙國從容完成變法。須知涅槃之前都有虛弱期,秦人能夠憑藉地緣和外交扛下來,而韓國申不害變法則被魏武卒一鍋端了。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此外趙雍曾假扮使臣與秦昭襄王面對面,後者發覺“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頗有同道之感;也曾謀劃“雲中、九原直南襲秦”,試圖從翻版犬戎滅西周的戰略,可惜因建儲問題而被趙人果斷拋棄,以致餓死沙丘,還不依不饒地追加了“靈”這一頂級惡諡。

此後九歲的趙惠文王何繼位(前299年),本著“君王太小,以後不記得功勞”的原則,趙國上下暫停了擴張的步伐,待到他親政之時正好趕上了“五國伐齊”事件(前284年):齊愍王跟燕人結下的樑子,秦人暗中作祟,趙國倒是撈了一大票好處,攻城略地不說還取代齊國成為了東方六國之首。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當然,趙惠文王更廣為人知的當屬藺相如和澠池之會,彼時趙軍主力還在齊國,秦人卻趁機攻下了趙國兩國城池,沒做好決戰的準備的雙方索性坐下來好好談。

從結果來看,趙王鼓瑟,秦王擊缶,趙軍嚴陣以待,秦人不敢輕舉妄動,趙亦不曾割讓城池,看似平手,實則完敗。首先從“完璧歸趙”事件和澠池會盟的主動挑釁來看,秦人在心理上全面佔據上風,趙人看似硬氣,實則被動防禦,只能勉強找回場子;其二秦人攻趙及會盟都不過是虛晃一槍,穩住趙國之後大軍迅速南移,攻破郢都,收下了楚人半壁江山,鞏固了東出之勢。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當然這也怪不得趙何,六國從來不是一條心,如果談判不成立,無非是秦人穩住楚國,長平之戰提前爆發而已。秦楚鏖戰的確是趙國的機會,然趙武靈王在位或許會冒險一搏,可惜趙惠文王空有文臣藺相如、平原君,武將廉頗、趙奢,此後在華陽之戰中大敗虧輸,兩年後趙奢又在閼與之戰擊破十萬秦軍,算是優秀的守成之君吧。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公元前266年,42歲的趙何英年早逝,二十出頭的趙孝成王丹繼位,這個倒黴孩子一上臺就遇上了長平之戰,趙軍主力被一掃而空。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上黨號稱“天下之腸”,“以天為黨”,秦人得之可肆無忌憚的俯衝攻擊東方六國。

上黨不該接盤嗎?說這話的人都是外行,哪怕是瓶毒藥也要仰頭喝下去!硬抗是對的,秦國若敗也要回到解放前;選擇趙括掛帥也沒毛病,不要被“紙上談兵”給騙了,趙軍完全是因為餓極了才會上白起的套。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真正的失誤在外交上,雖然東方五國都有坐山觀虎鬥之心,但范雎及時散佈趙國的求和之舉的確給了他們不摻和的理由——畢竟誰都得罪不起。不要說合縱聯軍,趙人連一顆糧食都沒有借回來,趙丹無奈之下方派遣趙括孤注一擲,最終主場作戰竟被人包了餃子。

好在趙丹成長迅速,他先是硬氣地拒絕履行割讓六座城池的盟約,又帶著邯鄲百姓堅守三年致使秦軍疲憊不堪,此時李牧的二十萬邊軍紋絲不動,趙人玉石俱焚的決心可見一斑。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後面便是“竊符救趙”之事,六國聯軍一鼓作氣將秦人壓回了函谷關,三代秦王數十年開疆拓土毀於一旦。但因為元氣大傷,趙丹在位之年未能再次與秦人交手,只是將燕國追著揍,其諡號“成”有“安民立政”之意,即撫慰了趙人的創傷,也是一位不錯的守成之君,只是較之惠文王時代的四鄰不侵有些遜色罷了。

公元前245年,趙丹步先君後塵而早逝,繼位的趙偃趕走了廉頗,卻還知道重用李牧,這位最後的名將在打疼匈奴之後成為了秦統一天下的最後障礙,先是在前233-232年兩度擊敗秦軍,又在三年後以一半數量的軍隊力拒王翦的滅國大軍,望洋興嘆的秦人不得已採用離間計,趙王遷在郭開的挑撥之下自毀長城,此後雖有公子嘉在代地的苟延殘喘,趙國的滅亡卻毫無懸念。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想在河北平原上擊敗李牧,怕是白起復生也不行(大機率平手)。

史載趙遷行為多有不端,大抵《大秦賦》裡他老爸的那副德行相當,趙亡後被追贈為“幽繆王”,與史上諸多昏君齊名,的確恰如其分。

縱觀趙國曆史,歷代君王除趙王遷之外雖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卻有著一代不如一代的尷尬,尤其與同宗的“六世之餘烈”以及千古一帝對比更是相形見絀,趙國之亡既是東方六國走向沒落的縮影,也隱隱驗證了蘇洵《六國論》的判斷: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