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考生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其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從古至今,我們有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歷史。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天下各地人才的考試方式。每一場考試的最高分即為狀元,倍受萬人矚目。在古代除了狀元,實際上還有兩個重要頭銜,就是榜眼和探花,和狀元合稱為“三鼎甲”。

其中,雖說狀元為第一名,但是在歷史上想要奪得探花,難度係數反而比較高。因為在古代,科舉考試中除了文化水平的要求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也正因此,如果有考生中了探花,可能還會比得狀元還要高興。

古時考生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其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事實上,探花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它剛衍生出來的時候,並不是指的科舉考試的第三名,而是一個人具有一定玩笑的稱呼。

因為,在狀元和榜眼誕生之後,朝廷便在應考的人當中選出成績還不錯的人,更重要的是,長相也俊俏的考生,安排在後花園採花、朗誦詩歌,在如此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接高中的狀元。在唐朝,選為探花的人,不僅要有才能,還要有英俊的外表。

古時考生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其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探花相對於其他任何人,都更有機會接觸到官員和皇帝,因此,也更容易得到賞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直接封官的機會,甚至比高中還要幸運。

各朝代皇帝逐漸開始重用探花,“探花郎”一詞被新增到科舉考試製度中,意為僅次於第二位的第三位,這在明朝被正式承認。

探花的標準始於唐朝,在明朝也很實用。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才華贏得第三名,但在外貌水平上不符合要求,將不會獲得探花的位置。

古時考生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其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因此,對一個探花郎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臉是否英俊。然而,這一不成文的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真正有學問、有才能的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條不成文的規則也一直成為歷朝歷代選擇探花郎的標準,也成為了科舉的習俗。

因此,在古代,如果對自己的學識和相貌都具有一定的信心的話,將會努力嘗試獲得探花。因為外表俊朗,很可能被公主看上成為駙馬,即使不做官,也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狀元的機會也沒有探花的大。

古時考生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其中有一條不成文規定

而且,通常宮中得寵的公主成人後,皇帝不想讓公主遠嫁或嫁給皇親國戚之子,根據公主自己的意願,會在高中的考生中選擇。通常在前三甲中選擇,而擁有英俊相貌的探花受到的關注自然最多了,公主自然也喜歡英俊的如意郎君。

因此,對於古時的寒門子弟而言,能成為探花甚至比高中狀元還要高興,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一步登天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