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李世民的軍事能力非常強,而虎牢之戰就是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在這場戰役中李世民包圍了王世充,然後圍點打援僅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竇建德十萬大軍,一舉擊破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陣營。回顧這場戰役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王世充和竇建德為什麼會失敗。要知道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這個背景下湧現出無數的英雄豪傑,王世充和竇建德能在這個背景下有立足之地,那就證明了兩人絕非無能之輩。但是兩個人加起來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到底是李世民太強還是因為竇建德和王世充太弱?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虎牢之戰的前因後果。

時代背景

隋末時期由於楊廣的戰略、戰術的失誤導致東征失敗,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政權失去強有力的軍事武裝時,那麼野心家就會趁機渾水摸魚,隋末也不例外。一些野心家大肆煽動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出現。楊廣也試著拯救隋朝,所以派兵去鎮壓農民起義。但是鎮壓農民起義是需要錢的,朝廷籌措銀兩的方法就是加稅,因此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農民起義需要鎮壓,鎮壓農民起義需要加稅,加稅會導致農民起義,這個迴圈幾乎無解。因此最後楊廣放棄了挽救隋朝,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在亂世的背景下湧現出一批豪傑,這些豪傑紛紛建立政權然後互相兼併攻伐,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統天下。在宋朝之前嶺南並沒有大力開發,所以中原才是重中之重,顧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讀史方輿紀要》中用一句話概括了河南的軍事價值,那就是:“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矣。”

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咽喉九州,鎖定南北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取天下者必爭河南;但是也正是因為河南位居天下之中,四方任何地方有戰事都會波及中原,所以不建議固守河南。武德時期中原只剩下三大勢力,這三大勢力之間的註定只能存在一個。竇建德坐擁河北受制於地緣政治很難一統;王世充雖然坐擁中原但是德不配位,失敗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李淵坐擁關中,“進可攻,退可守”,他是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基於這種時代背景,戰爭在所難免。武德三年,李淵開始正式佈局征討王世充的計劃,並且於同年七月正是發兵。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李世民包圍洛陽城

在攻取洛陽之前唐朝最高統帥部經過了嚴密的籌劃,一方面要穩定關中的統治,避免大後方出現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切斷洛陽與戰略要地的控制,保障側翼安全的同時防止第三方(竇建德)摘桃子;還有最關鍵的是北方突厥的威脅,要知道隋朝時期對邊疆控制不嚴導致突厥“控弦百萬,幅員萬里”,是中原各政權最大的威脅。隋末時期李淵、竇建德等人都曾向突厥交過“保護費”,因此突厥才是希望中原王朝分裂的人,畢竟這樣就能用最小的代價謀取最大的利益。巧的是北方突厥大可汗死了,唐朝抓住突厥權利交替之際攻取洛陽,利用這一時機一統北方。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李世民帶領大軍第一個攻佔的就是慈澗,雖然慈澗沒有虎牢關、函谷關這麼出名,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據點,尤其是對洛陽來說。慈澗是洛陽的西大門,慈澗一丟王世充只能放棄西線陣地退守洛陽城。之後派遣史萬寶搶佔龍門,截斷南邊伊州守軍北援之路的同時切斷王世充的退路。之後王世充多次攻打龍門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可見龍門對王世充的重要性以及唐軍戰鬥力之高。唐軍來勢洶洶,而王世充又節節敗退,導致手下五十多個州投降唐朝,王世充迫不得已向竇建德求援。但是此時王世充已經完全被包圍,只要等洛陽城內糧草斷絕,那麼唐軍就可不戰而勝。

竇建德的選擇

竇建德坐擁河北但是他並沒有擴大自己的優勢,北上攻打羅藝不成,南下又無吞併中原之雄心,只能盤在河北。當時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關中(李淵)三足鼎立,情況有點類似三國,只不過三國時期是吳蜀聯合抵抗曹操,而此時是竇建德和王世充聯手抵抗唐朝。在王世充被圍後竇建德就做出了選擇,那就是出兵相助。當然竇建德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要看兩大陣營兩敗俱傷,然後相機取洛陽和長安,一舉消滅兩大陣營完成統一大業。問題就在這裡,竇建德太過高估自己了,他認為一定會成功根本就沒考慮過失敗。自古都是“欲思勝,先憂敗”,可惜竇建德沒有意識到這點。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虎牢之戰

竇建德調動了十多萬人,然後與王世充的弟弟會師,一同向虎牢關開進。並且修書給李世民,讓唐軍退回潼關,歸還鄭國的土地,重新恢復原本的疆域和關係。李世民部下建議避開鋒芒,然後伺機攻打竇建德,一舉解決竇建德和王世充兩人。這一建議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並且開始籌劃虎牢之戰。李世民整合了一下部隊,自己親率三千五百精銳(玄甲軍)前往虎牢關迎戰竇建德,剩下的人全部留下來包圍洛陽。這是一場典型的圍點打援戰役,虎牢關地勢狹隘十萬大軍根本展不開,而李世民率領了三千五百精兵,只要運籌得當那麼未必會輸。

二十五日,李世民剛到虎牢就帶領一支精銳騎兵去城東刺探敵情、檢視戰場。竇建德大軍認為是唐軍的斥候,所以並沒有在意。但是李世民直接大喊我是秦王,直接吸引了竇建德,竇建德趕忙帶領騎兵圍剿李世民。只可惜竇建德的部隊戰鬥力沒有唐軍高,李世民率領部隊突圍出去了。初戰不利導致竇建德大軍士氣不振,而李世民大致掌握了地理地勢、敵軍的排兵佈陣等重要軍事情報。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隨後雙方在虎牢關對峙了一個多月,始終都不能向前一步,而且幾次遭遇戰都以竇建德失敗而告終,這就導致士兵計程車氣嚴重低落。隨後李世民搶奪了竇建德的運糧隊,瞭解了竇建德軍心的情況,並且開始設局。而竇建德的謀士凌敬建議圍魏救趙,渡河直取太行山,然後兵鋒直指唐軍後方,迫使李世民後撤。此舉的成功率很高,但可惜竇建德並沒有採納,反而中了李世民的計。

李世民散步唐軍草料不足的謠言,說唐軍準備在黃河北方牧馬,並且進擊武牢。竇建德取勝心切,所以率領大軍前往黃河北岸。竇建德十萬大軍排兵佈陣也是需要時間的,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也就到了中午了,士兵們餓著肚子哪還有心思打仗。而李世民果斷親率部隊衝殺,竇建德被生擒,兵敗如山倒十萬大軍直接投降了。隨後李世民帶竇建德到了洛陽,讓王世充看看被生擒竇建德。王世充看到之後就絕望了,停止了毫無希望的抵抗,選擇了投降。

戰役分析

在這一場戰役中李世民的表現格外亮眼,用到的戰術有:圍城打援、知己知彼、堅壁挫銳、出其不意、乘勝追擊。先是圍城打援,利用竇建德援助王世充的心理據守虎牢;然後知己知彼,親率部隊去刺探敵情;之後堅壁挫銳,據守虎牢不斷的消耗竇建德計程車氣;最後出其不意設伏於黃河北岸,初戰勝利後果斷追擊竇建德餘部,一舉將竇建德大軍打得土崩瓦解。而竇建德求勝心切,棄用凌敬的建議,自大得認為十萬大軍可以碾壓李世民,最終導致部隊失敗。

這是雙方在戰爭時期的表現,而雙方在動員時期的表現也是天壤之別。唐朝最高統戰部對此次戰役十分看重,戰前動員做得也非常好。在開戰之前李淵就下令城破之後,所有的戰利品全部賞賜給將士。李淵最早就大肆封賞將士,現在又許下如此承諾,唐軍人人嗜戰,都在等著攻破城池瓜分戰利品,作戰情緒以及戰鬥力非常高。

《資治通鑑》:世民使宇文士及奏請進圍東都,上謂士及曰:“歸語爾王:今取洛陽,止於息兵,克城之日,乘輿法物,圖籍器械,非私家所須者,委汝收之;其餘子女玉帛,並以分賜將士。”

虎牢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只用三千多人就擊敗了十萬大軍

而竇建德則是十分失敗,竇建德十分器重降將,這就導致了追隨竇建德的武將心寒。武將為其出生入死得打仗,但是最終的待遇還不如降將,這就導致軍隊人心嚴重不合。竇建德棄用凌敬的建議就是因為將軍們的勸說,短時的將軍忽視了謀士的重要性,最終導致大敗而歸。而開戰前的幾次失利讓部隊作戰情緒下降,在虎牢對峙一個月更是讓部隊人人思家欲歸,在這種情況下竇建德如何打敗李世民?除非竇建德有天神相助,不然失敗就是必然的。

虎牢之戰的影響

這一場戰爭奠定了李世民在軍事史上的地位,“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由此可見後人對李世民的評價之高。李世民的軍事手段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舉將竇建德、王世充兩大陣營全部解決,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李淵特意開設了“天策上將”冊封給李世民,間接導致了日後的玄武門之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