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清代納蘭性德在詩中寫道:“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後來得罪漢高祖被抓捕入獄,他的摯友們不顧危險將其救出,一諾千金一詞便是這個典故。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隋朝末期,舉國上下不滿隋朝統治而爆發大規模起義,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等有才之士紛紛加入瓦崗軍,此時正是瓦崗軍的鼎盛時期,但瓦崗內部不久後便出現內戰,翟讓是李密的恩人,卻慘遭其毒手,內戰使得軍心渙散,其戰略方針亦是出現問題,導致瓦崗軍數次戰敗,遭到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的雙重夾擊,最後以潰敗收場。

在史書《資治通鑑》中,有對李密的記載,其中寫道李密在翟讓麾下做事,並且為其攬收不少人才,並勸說翟讓自立為王,使得瓦崗軍在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初時,李密用其才能使得瓦崗軍逐漸強大,翟讓對他的信任亦是愈發堅定,對於李密的諸多提議皆由心認同,並且將瓦崗軍的統治權交到李密手上。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翟讓對李密如此厚待,卻沒能對瓦崗有所幫助,更是在他的舉動中引發內戰,軍中內部尚且不和,外部更是不堪一擊,不久後便瓦解,起義的雄心壯志也是驟然崩塌。

李密家中世代為官,在他成年後亦是擔任大都督一職,在朝中為官時他便對隋朝的制度頗為不滿,之後便想要造反,集兵對洛陽發起進攻卻慘遭失敗,隨後則是加入瓦崗為翟讓效力。在助其奪取滎陽後,眾人看出李密的才能,便皆忠心追隨他,這樣一個有才之人,為何刺殺自己的恩人呢?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這件事的源頭還是在於李密的勢頭過高,這樣功高蓋主的行為引起多人的注意,翟讓一向寬厚待人,因認同李密的才華,也不把權力放在心上。但翟讓不在意,並不代表其他人也不在意,例如翟讓的兄長以及王儒信,他們多次讓翟讓將統治權收回,但翟讓卻並不在意。

翟讓將統治權交給李密後,李密發現軍中多數人還是隻認翟讓為領袖,利慾薰心之下,李密想要得到真正的實權,便設下一場“鴻門宴”,導致翟讓死亡。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翟讓對李密如此信任,李密自然也心存感激,二人交情實在不差,若非身邊人的作為,二人也不會走向這個結局。翟讓的身邊人因嫉妒李密而不配合交接權力,李密沒有辦法,只能以武力強迫他們,內戰就此開啟。

初時,李密從不想奪權,一心助翟讓起義,翟讓深受感動,便主動將統治權交給李密,誰知,翟讓對此讓權尚且沒有多心,身邊的人卻十分跳腳,並且流言四起。李密本無二心,但無端遭受這樣的流言,心中更是不爽。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確實,一個忠士在外征戰,後方卻不停詬病自己,並不將自己當作自己人,誰會願意呢?翟讓的兄長在李密得權後,生怕自己失去榮華富貴,便多次勸說翟讓,讓他不要過於相信李密。他是真的因為不相信李密嗎?其實不是的,他只是認為翟讓寬厚,比李密更好控制。

翟讓死後,瓦崗中軍心不穩,沒多久便崩散,李密手中已染上鮮血,便再也收不回殺心,從此與從前判若兩人。對於李密的變化,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密既殺讓,心稍驕,不恤士,素無府庫財,軍戰勝,無所賜予……”被這樣一個人領導,士兵們便不再忠心跟隨,瓦崗軍就這樣解散。

若是此人不死,李淵父子便無機會建立大唐,但天下還姓“李”

若是翟讓不死,李密與其齊心協力,或許李淵就打不過瓦崗軍,大唐也不會出現,不過依然是李家的天下,只是君主叫做“李密”。瓦崗軍崩潰後,李密降服於大唐,大唐派其外出征戰,乘此機會李密再次叛逃,卻被唐軍抓捕,全軍覆沒,李密就此身亡,年僅三十七歲。

參考資料:

《隋書·列傳第三十五》

《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