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的烽火往昔(上)

嘉陵江是我國長江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寶雞鳳縣嘉陵谷,幹流流經陝西寶雞、漢中,四川廣元、閬中、廣安、南充和重慶的合川、北碚、江北等地,在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全長1119公里。嘉陵江,又名西漢水,酈道元《水經注》載:“漢水南入嘉陵道而為西漢水。”唐代地理文獻《元和郡縣圖志》中已經正式出現嘉陵江這一地理名詞。宋代《太平寰宇記》中多用嘉陵水或嘉陵江名,由此,可見唐宋時嘉陵江的名字就開始流行使用了。

嘉陵江是我國西部溝通陝、甘、川、渝諸地的一條重要的南北流向水上交通幹線,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兩漢三國時期軍事要道

嘉陵江的烽火往昔(上)

嘉陵江不僅風景優美、源遠流長,而且水資源豐富,流量也居長江各支流第二位。這就為嘉陵江航運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古代的四川,尤其是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雖然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物產豐富,被稱為“天府之國”。但那時從四川前往長安要透過“難於上青天”的千里棧道,翻越巍峨的秦嶺、巴山。而位於川陝大道上的嘉陵江上游,是天然的水運通道,主要是從白水江到四川廣元、昭化、閬中間的幾百裡。正因為嘉陵江地理位置重要,便於溝通川陝甘地區,所以成為古代軍事行動的重要運輸通道。

有記載,嘉陵江航運事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很發達了

,秦朝滅亡的第二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建都於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他發動了北伐三秦奪取關中的戰爭,這次戰爭的糧草供應,就是由蕭何負責的,他“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隨即“發蜀漢米萬船而助給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這些糧草的運輸就是走的嘉陵江上游。這也是目前所知有關嘉陵江航運事業的最早記載。

到了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統一了中原地區,但是公孫述卻割據四川拒不統一。劉秀命大將吳漢和岑彭統兵進攻四川。

其主力就是由水路溯長江從其支流陵江和涪江向西北進軍

,攻下涪城(今綿陽市)和綿竹、繁、郫等縣,與主力合圍成都,消滅了公孫述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

東漢中葉時,虞詡任武都太守時,對嘉陵江的上游通航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武都郡的治所在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其管轄範圍則包括今甘肅東南部和陝西西南部的嘉陵江上游各縣。當時,武都郡是羌氐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社會秩序很不安定,所需布帛和糧食多靠漢中和川北等地區來供應,嘉陵江的航運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

當時的航道不是很通暢,虞詡就親自率領手下官吏和兵士,“案行川穀、燒石翦木”,對由沮至下辨的航道進行了全面治理

,也就是從現在的陝西略陽縣到甘肅成縣間嘉陵江上游的航道,保證了漕運的正常進行。從而促進了武都郡的社會穩定和發展,再加上虞詡推出了積極的賑貸貧民、興修水利、獎勵生產、招撫流亡等措施,兩三年間,武都郡的民戶由一萬三千激增至四萬,“鹽米鬥賤,十倍於前”。

東漢末年,劉備已經取得荊州,為了奪取四川,他先後和諸葛亮統兵西上。其主力也都是溯長江西上至江州(今重慶市),然後折而向北,又轉向西北,也是走嘉陵江及其西側支流涪江一路。後來,

諸葛亮的六次北伐曹魏戰爭,其糧草運輸,也曾經利用嘉陵江進行水運

可見,在兩漢三國時期,嘉陵江上游的航運得到了開發,保證了運輸的暢通,尤其是在一系列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稽核:殷黎 主編:李璐 責編:洪波

祝您一天好心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