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正所謂“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與龐統都是三國頂尖謀士,他倆計謀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諸葛亮善於陽謀,龐統善陰謀毒計。

然而,同為劉備“中郎將軍師”一職的龐統和諸葛亮,或許未必那麼和諧,而是彼此激烈競爭,爭向劉備展現才華。一次,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10年之後卻後悔不已。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三國有一神人,彷彿就操縱三國的幕後大佬,他就是司馬徽,水鏡先生。

司馬徽曾與龐統桑樹枝下吹風論英雄,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是南州士子就沒人可以與龐統相比,“統當南州士之冠冕”。一言捧一人,龐統因此名聲大噪。此後,襄陽隱士龐德公贊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

鳳雛既出,自然備受官方重視,於是龐統很快成了周瑜的人,做了功曹,就是業績記錄考核官。或許不受重視,或許感覺無聊,周瑜死後、劉備佔據荊州不久,龐統就離開東吳來到劉備這裡,以從事的身份試守耒陽縣令。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然而,天才可能都有怪癖,龐統在任期間整天高談闊論,就是不理縣務,KPI嚴重不達標,被免官。

這時,三國老好人魯肅寫信給劉備,告訴劉備龐統乃天下奇才,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一番交流之後,劉備被龐統折服了,《三國志·龐統傳》記載:“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211年,劉備迎來人生最大的一次機遇,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上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但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赤壁之戰後,劉備僅佔據部分荊州,屬於地方割據小勢力,遠不能與曹操、孫權相提並論。一旦拿下益州(包括四川在內的西南廣大地區),才有逐鹿天下的本錢。

劉備猶豫,龐統急了。

《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指出荊州二大害:一者“荊州荒殘,人物殫盡”,多年戰爭,荊州已經荒殘不堪,不足以擔當重任;二者“東有吳孫,北有曹氏”,荊州勢力過於複雜,曹操、孫權、劉備勢力犬牙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總之結論是“荊州沒那麼重要”,變相指出諸葛亮不靠譜。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拋開龐統對益州評價不談,單說他對荊州的評價,劉備就充耳不聞,此後甚至反覆與孫權爭奪荊州,所謂“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充分說明了劉備對荊州的重視。

與龐統對荊州評價相反,諸葛亮對荊州評價卻非常高。

三國著名戰略篇章《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外結好孫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認為荊州是“用武之國”,在此“外結好孫權”,未來一旦天下有變,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出荊州,一路出秦川,討伐中原曹操,即可復興漢室。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事實證明,諸葛亮想多了。

劉備佔領江陵等荊州險要之地,可順江直攻東吳,又怎麼可能“外結好孫權”,北伐時,焉知孫權與蜀國會同心協力?秦川與荊州千里之遙,以古代通訊方式,又怎麼能夠協同作戰?蜀國最弱,兵力最少,捏緊一隻拳頭打下去還有希望,又怎能兵分兩路,弱化自身呢?

10年後的公元219年,遠在荊州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起初打的魏國潰不成軍,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想要遷都避其鋒芒,但很快孫權背後捅了一刀,血淋淋的,劉備在荊州佈局一朝喪盡,且還搭上關羽人頭,這讓劉備後悔不已。

龐統告訴劉備:諸葛亮不靠譜!劉備充耳不聞,結果後悔不已

試想,如果劉備聽信龐統之言,正視荊州不足,勇於捨棄,而非堅信“隆中對”,那麼關羽可能就不會枉死,蜀國也不會損失慘重,歸還荊州部分郡縣,和孫權建立真正的同盟關係,那麼蜀國東吳實力不互相消耗,三國這齣戲可能更精彩吧。

遺憾的是,劉備進攻益州雒城之際,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出身未捷身先死,時年僅三十六歲。令人不解的是,龐統是軍師,是名牌瓷器,為何親自率眾攻城,直接上前線,做瓦片的活?這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