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編者按:龍捲風是發生於直展雲系底部和下墊面之間的直立空管狀旋轉氣流,是一類局地尺度的劇烈天氣現象。龍捲風可見於熱帶和溫帶地區,龍捲風的季節性較弱,春季、夏季、秋季均可發生。

最近黑龍江尚志出現龍捲風,再度將這一罕見的自然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除了他的破壞力之外也讓人對這種現象和成因產生興趣。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龍捲風

自古以來,除了科學家對龍捲風的定義外,其實民間與此定義卻完全不同,甚至認為,龍捲風的背後就是有一種被稱之為“龍”的動物在作怪,本文無意探究數千年來的謎團真偽,只想藉此機會,將古代的一些記載和相關現象呈現一二,就此將科學與民俗之論互相進行區域性討論,或許可以給人以另外的一種思考。

維特根斯坦曾經說過一句相當富有哲學思辨的話:“科學是重新使人入睡的途徑。”對於我們無法全面認識的事物,我們不應該全部進行盲從,以科學二字冠之,看似“科學”其實是一種懶惰的“不科學”。

龍捲風從外形看,像個巨大的漏斗,其雲管下端如果與水面相接觸,便會產生十分壯闊的奇妙景觀,一條水柱從水面一直被捲到黑雲之中,民間常稱之為“龍擺尾”或“龍攪水”。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龍吸水

“乾隆十七年的六月,龍見高涇,龍尾一掉,水從平地起半空,如明河。”《光緒嘉定縣誌卷五》這是典型的今天科學規範為的“龍吸水”自然現象。另外在數年前的“高郵龍吸水“和“青海湖龍吸水”均是古今頗為生動自然場景,遇者無不震撼、驚奇,於是也就多了一些紛紛有關於龍的揣測,並且有見識的人會深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十二生肖只有龍是虛構的呢?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地方縣誌記載相關資料

任何真理面前,都需要紮實的考據,“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頭。”《反對本本主義》

讓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對於被今天的科學家、專家、教授概括為虛構動物的龍,在古籍和正史記載卻層出不窮,然而遺憾的是,卻被這些頂級專家、教授所不知,此事頗讓人不解。

有學者統計,關於龍的記載,出現在《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華陽國志》和《水經注》這樣權威歷史書籍關於龍的記載多達108次,如果按照今天專家教授結論來來這些書寫歷史的古代一流學者們均有集體撒謊之意了。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唐宋以前,正史中最常見的記載就是“青龍見”或“黃龍見”。宋代文人洪邁記載了這樣一個真實事情,大意是這位農夫看到一個渾身長著鱗片,又叫聲如牛的動物,頭上還有角,直接把這位婦人嚇到死去的事情。

檢視清代地方縣誌有關龍捲風或者龍吸水的資料頗多,也非常生動。如“順治十八年辛丑夏六月,有龍騰於猴拍嶺,盤繞全山,山盡沒,經過處田廬皆壞”《乾隆潮州府志》

康熙六十年,“有龍懸學宮旁,腥氣逆鼻,焚香禱之,騰空而去。”《乾隆金壇縣誌卷十二》

乾隆三十二年,一次大雨之後有“龍降於煤堆,數日翔去。”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到了同治的時期也有這樣記載:“同治十年,六月七日,雲中有龍下垂,風雨隨之,自日興鎮虹橋鎮止,昏黑如夜,器物、人民攝至空中者,皆無恙,僅壞民房數家。”《崇明縣誌卷五》

這些均可視之為龍捲風,但是在唐代的元和七年的安徽桐城縣內,還有這樣記載,當時有兩條龍,一黃一白,從水池中躍起,低空滑行了數里,又落入另外一個池塘之中。“元和七年六月丁亥朔,舒州桐城梅天陂內,有黃白二龍。自陂中乘風雷躍起,高二百尺,行六里,入浮陂塘陂。”《舊唐書,憲宗本紀下》類似古籍記載數不勝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樣並非祥瑞的記載。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早在漢元帝時期,有一條青龍墜於宮中,於是皇帝下令烹煮,賜群臣龍羹各一杯。這種吃龍的記載並非第一次,早在上古時期,還有豢養龍的,算作一種寵物來看。

近代有營口墜龍事件,有松花江墜龍事件,均被專家進行否定,故由於權威,所以至今都要以這些專家和科學家的教授們的標準為答案,想必對於這樣的話題今後也就基本沒有太多可以討論的空間了,歷史的塵埃已經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塵聯連同真相也消失了,不知道在大千世界的宇宙之中能否再度出現雲從龍的自然現象,來橫掃一下那些被隱藏起來的真理。

龍捲風到古今墜龍記載數百條,專家教授不看史料嗎?為何言之鑿鑿

營口墜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