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劉恆和劉賀這兩位不同年代的藩王,原本都沒有希望繼承皇位,但卻在因緣巧合之下,他們都幸運的被大臣們推選為皇帝。然而,劉恆進京稱帝后,很快就就從周勃等權臣手中奪回大權,成為執政長達二十三年的漢文帝;而劉賀進京稱帝后,卻很快被權臣霍光給廢掉,淪落成執政僅二十七天的漢廢帝。

那麼,劉恆和劉賀這兩位進京稱帝的藩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劇情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後,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聯合劉章兄弟一同誅滅了呂氏集團。事後,他們以呂后所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親兒子為由,打算另立新皇帝。

這個時候有人建議立齊王劉襄為帝,這劉襄是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漢高祖劉邦的長孫,他不僅實力強大,而且在誅滅呂氏集團中立有大功,所以由他出任大漢朝的新任皇帝,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但是,劉澤以及一些大臣卻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劉襄老婆的孃家人太過兇殘,如果讓他當皇帝,搞不好又會出現第二個呂氏集團。所以他們建議立代王劉恆為皇帝,因為劉恆和他的母親薄氏都寬厚仁慈,而且劉恆還是劉邦至今還活著的最年長的兒子。

或言:“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舅駟鈞,虎而冠;即立齊王,復為呂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在這種背景下,大臣們便一致推選代王劉恆為皇帝,接著周勃便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由此,年僅23歲的代王劉恆,便搖身一變成為大漢朝的第五位皇帝。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轉眼106年過去,等到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他沒有子嗣,生前也沒有定下接班人,所以大臣們只好自己來商議新皇帝的人選。

這個時候有人建議立廣陵王劉胥為皇帝,這劉胥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兒子,漢昭帝的哥哥,也是當時漢武帝唯一還活著的兒子,所以從血緣關係上說,劉胥確實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

但是,霍光等人卻認為,廣陵王劉胥喜好遊樂,行為沒有法度,當初漢武帝就是因此才不選擇他為皇位繼承人,如果我們現在立他為皇帝,就是對國家和百姓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寧可廢長立少,也不應該立劉胥為皇帝。

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無嗣。時武帝子獨有廣陵王胥,大將軍光與群臣議所立,鹹持廣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朗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在這種背景下,大臣們便一致推選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接著霍光便派出使者去接劉賀到長安繼承皇位。由此,年僅19歲的昌邑王劉賀,便搖身一變成為大漢朝的第九位皇帝。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相同的手段,不同的結局

在見到周勃派來的使者後,劉恆便帶著自己的嫡系親信向長安城進發,當他們一行人行到渭橋時,群臣早已經在此恭候多時。這時太尉周勃表示想要和劉恆說幾句悄悄話,但劉恆的親信宋昌卻直接表示,你要是說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面奏;要是私事,代王和你沒有什麼私事可談!於是周勃只好跪著送上天子玉璽,但劉恆卻表示要等到京都館舍後再說。

代王乃進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代王謝曰:“至邸而議之!”

接著,等到劉恆住進未央宮,登基為皇帝后,他立馬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同時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在這種背景下,宮廷內的禁軍力量,便由劉恆的的嫡系親信全部接管。

再接著,劉恆對周勃態度那是越來越嚴厲,周勃也是越來越害怕漢文帝,最後周勃被迫辭去了右丞相的職務,但後來漢文帝還是感覺周勃不夠馴服,於是就又找藉口把他抓進了監獄。周勃進入監獄後,很快讓獄卒嚇唬的是語無倫次。

自此,這位曾經大權在握、不可一世的周勃,終於被馴服了,以後他不要說再跟皇帝牛逼,就是面對小小的獄卒,也是嚇得大氣不敢出,最後他在出獄後,還忍不住感嘆道:“吾嘗將百萬屋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在見到霍光派來的使者後,劉賀也是帶著自己的嫡系親信們向長安城進發,當他們一行人來到霸上時,朝廷早已經派大鴻臚到郊外迎接,並侍奉劉賀換乘皇帝乘坐的御車進入長安城。

其後,劉賀來到未央宮,接受了皇帝璽印和綬帶,正式登基為帝,並尊上官皇后為皇太后。

劉賀登基之後,也是立馬任命自己的嫡系親信安樂(原昌邑國丞相)為長樂衛尉,控制了宮廷內的中央禁軍。接著,劉賀又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還取出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的綬帶以及黑色、黃色綬帶一起給昌邑國的郎官佩戴,把他們免為良人。

對此,有大臣便上書勸諫劉賀,總而言之,現在朝堂裡的輔國重臣都還沒有得到褒獎,但昌邑國拉車的小吏卻先獲得升遷,你這種做法實在有點太過!然而,劉賀卻是不聽勸。

“昌邑官屬皆徵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相安樂遷長樂衛尉……太僕丞河東張敞上書諫,曰:‘……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輦先遷,此過之大者也。’王不聽。”

再接著,劉賀對霍光的態度也是愛理不理,一點都不尊重這位擁立自己的大將軍,以至於霍光整日憂愁煩惱。然而接下來,劉賀卻並沒有把霍光馴服,反而是霍光聯合大臣們,一舉把劉賀給廢掉了,最後劉賀被趕出宮後,還忍不住叩拜道:“我太愚蠢,不能擔當漢家大事!”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不同的結局,不同的原因

簡單的看,劉賀進京稱帝時,和當初漢文帝劉恆所面臨的情形,幾乎是一模一樣。

首先,呂氏被誅後的周勃,和漢昭帝死後的霍光,好像沒有多大差別。總而言之,誰當皇帝,好像就是他們說了算。其次,等劉賀來到長安城後,他幾乎是模仿當年漢文帝劉恆的所作所為。

問題是,為什麼最後兩人的結果,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呢?其實,這主要是由三個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第一,劉賀奪權的手段過於急功近利,樹敵太多。

漢文帝劉恆入京時,僅帶了宋昌、張武等六個嫡系親信進入皇宮,事後劉恆雖然都提拔了他們,但也只是讓他們控制了皇宮裡的禁軍。劉恆的這個做法,一方面讓自己掌握住軍權,另一方面大臣們也相對容易接受,因為禁軍是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皇帝肯定要把它交在自己信任的人手上。

接著,劉恆並沒有讓自己的嫡系親信大舉接管中央政府,而是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他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讓他們組成新的漢廷中央。至於其他各大臣,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賞賜。劉恆的這個做法,相當於是告訴大家,他願意繼續尊重元老重臣們的既得利益,不會上來就一朝天子一朝臣!

再接著,劉恆在保留舊有的諸侯王基礎上,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比如,他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劉揖為梁王等。

劉恆的這個做法,相當於是給自己拉外援,因為這些被劉恆任命的藩王,自然會對劉恆心生感激,如果有人敢威脅劉恆的皇位,他們肯定第一個不同意。等到這一切完事後,劉恆對周勃的態度,才開始變得越來越嚴厲,後來他又透過拉攏陳平,才奪走周勃手中的權力。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反觀劉賀入京時,他一口氣帶了兩百多個親信進入皇宮,並讓自己的某個親信掌握了禁軍。當然,劉賀的這個行為倒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大家也都能理解。可問題是,接下來劉賀並沒有去嘉獎那些選他當皇帝的朝廷重臣,反而大肆提拔這兩百多個親信,讓他們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一副想要重新組建中央政府的架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賀這種急不可耐的行為,直接把朝中的大臣們,都推到了他的對立面。因為,劉賀的這種行為會讓人覺得,他是打算讓自己原來的屬官全盤接管帝國的中央政府,這也就意味著那些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可能要退位讓賢了。

雖然,作為臣子來說,大家也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可問題是,你劉賀也太急不可耐吧。不管怎麼說,你劉賀能當皇帝,也是咱們這些人的功勞,你不獎勵我們也就算了,竟然還想著讓我們提前退休,這還有天理嗎?在這種背景下,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自然很容易達成反對劉賀的共識。

第二,劉氏皇族所擁有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在劉恆進京稱帝時,劉氏諸王盤根錯節,擁有足以震懾中央政府的實力。

首先作為代王的劉恆,本身就擁有非常強大的軍政實力;其次,當時齊王劉襄、淮南王劉長、琅琊王劉澤、吳王劉濞、楚王劉交等,不僅為人兇悍強勢,而且還都擁有讓中央政府都不敢小覷的軍政實力。從實力上來說,周勃與劉氏諸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

這些劉氏諸王的勢力有多強,我們可以看下後來的七國之亂:當時劉氏諸王已經被漢文帝削藩過一次,僅齊國就被分割成七個國家,淮南國也是一分為三;更主要是,七國之亂時,中央政府還是一個能夠代表劉氏的權威政府,所以只有七個諸侯國參與叛亂,但即便如此,當他們發動叛亂時,依然很快席捲半壁江山。

可以想象周勃時期,如果這些劉氏諸王集體行動,會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事實上,正因為有這樣強大的皇族力量在背後做支撐,劉恆也好,劉恆的親信宋昌等人也好,他們才敢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周勃。因為,以周勃的力量,如果他真敢和劉恆翻臉,敢廢立劉恆這位成年皇帝,很有可能引得諸王蠢蠢欲動,到時所引發的後果,絕不是周勃能扛得住的。甚至而言,如果周勃敢廢劉恆,恐怕只會給實力更強大、更兇悍的齊王劉襄做一道菜。

反觀劉賀時代的劉氏諸王,在經過七王之亂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後,劉氏諸王所擁有的實力,早已脆弱的不堪一擊。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藩王們,充其量也就是個閒散王爺,根本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軍政實力。在這種背景下,霍光等朝臣們只要能夠在廢立皇帝上面達成一致,他們就不用再顧慮這些藩王們會怎麼想、怎麼做。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第三,對手的實力存在巨大差距。

客觀來說,劉恆能夠奪權成功,還有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朝臣中沒有一個絕對的領銜人物,雖然周勃和陳平在誅呂的事情上達成一致並聯手行動,但這並不代表著他們永遠是一個陣營的。更主要是,陳平所擁有的才能、資歷、權力和地位,都可以與周勃分庭抗禮。

事實上,在劉恆進京稱帝之前,周勃擔任太尉,掌握帝國的最高軍事權力;陳平擔任丞相,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兩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後來劉恆進京稱帝之後,周勃擔任右丞相,陳平擔任左丞相,共同主持中央政府工作;同時灌嬰擔任太尉,掌握帝國的最高軍事權力。

也就是說,當時朝臣中是陳平、周勃和灌嬰三足鼎立。這樣的局面,一方面給了劉恆縱橫捭闔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在實行串聯時,會增加許多困難。因為,他們三人中不管誰做出決定,都需要先得到另外兩個大佬的同意,否則就很難執行下去。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反觀劉賀,他所面對的對手,是一家獨大的霍光。

首先,霍光作為漢武帝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之一,其地位本身就排在第一位;後來上官桀和桑弘羊又被霍光所殺,金日磾和霍光有姻親關係,且又過早去世,所以他這一系的力量,相當於被霍光所接收。此後在漢昭帝時期,霍光又獨攬大權多年。

在這種背景下,霍光在朝中幾乎是一家獨大,沒有人能與他分庭抗禮。所以,當霍光召集大臣們來商議廢掉劉賀的事情時,霍光的小弟田延年,可以直接握著寶劍告訴大家,總而言之,我們今天要廢立皇帝,誰敢反對,我現在就一劍捅死他!於是,大家很快就全票通過了廢立皇帝的法律程式。

同樣是藩王進京稱帝,為何劉恆能奪周勃的權,劉賀卻被霍光廢掉?

結語

劉賀被意外選中為皇帝,本是他人生的一大幸事,但他卻不能理智的分析形勢,為人處事又過於肆意妄為、目無法度,最終讓幸事變成禍事,不僅給他自己帶來災禍,還連累他帶到長安的那兩百多名屬官,大都因此被殺頭。這也正好印證了那句老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