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所開創的大唐盛世,被後世譽為“貞觀之治”而流芳百世。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原本是沒有機會稱為大唐王朝第二個皇帝的,當時作為大唐儲君的是太子李建成。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併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當時十分重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留給後人的印象,就是唐高祖李淵,對李世民極為倚重,早就有廢立之心,而太子李建成害怕自己被廢,就著手準備謀害李世民,結果還沒有開始實施,就被李世民先發制人殺死於玄武門之內。表面看來,玄武門事件合情合理,而且大部分史書中,都有故意抬高李世民和貶低李建成之意,事實果真如此嗎?不一定,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史書的背後,去解讀真正的玄武門之變。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令人無法相信的新舊《唐書》

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叚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新唐書·太宗本紀》載:“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髙祖大驚,乃以太宗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於東宮。”

我們現在對玄武門之變的認知,很多時候都是來源於這兩份史料,而《說唐》、《隋唐演義》、《興唐傳》等評書演義,關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那些狗血故事,幾乎也是來源於這份史料,而這兩份史料不可信,為什麼?因為史料被李世民篡改了。

為什麼言之鑿鑿說李世民篡改史書了?因為同樣是《新唐書》中記載。玄武門之變,對李世民來說,也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所以在李淵葬禮舉行的前十天,他就通知史官,要親自查閱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實錄》,但是這一要求,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謝絕,其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保證史實記錄的可靠性,不被當權者左右。李世民沒能看到《實錄》,心中並不甘心,所以就連續向房玄齡等人提出要求閱看《實錄》。

當時主管修史的房玄齡與許敬宗,當然知道皇帝為什麼要看國史,他所最關心的是什麼,於是就把國史刪略成為《高祖實錄》、《太宗實錄》獻上。由此可見實錄被篡改是無疑的。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但是即使是篡改後的國史,仍然不能使李世民滿意,他認為史官將“玄武門之變”寫的過於隱諱,說:當年周公殺了管叔、蔡叔而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為魯國帶來太平。我這樣做是為了安定社稷、造福萬民。史官執筆何必特別隱諱呢?應該加以修改,刪除不實之處,直截了當的把事實記下來。“

看上去李世民這番話說的義正辭嚴,道德滿滿。其實仔細聽這番話,還有一層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李世民說的這些話,就是給”玄武門之變“定了性。李世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玄武門之變,就是像周公那樣的平叛,不能有第二個原因。房玄齡等人,也只能體察聖心,將兩朝《實錄》的有關文字修改到李世民滿意為止。

很多學者都認為新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做了三大方面的修改:一是誇大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及統一中的功績,貶低李淵及李建成的作用,以此說明唐朝是實際是李世民締造的。二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因為功高被忌,受到迫害,被迫起而自衛。三是李建成是庸碌之輩,理應被李世民取代,也符合李淵的本意。

透過這三方面的修改,李世民取得皇位繼承權是合理合法了。這就是新舊《唐書》之所以被篡改的原因。

李建成,那個曾經的儲君,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究竟有沒有正史裡寫的那麼不堪呢?

李建成其人

史書對於李建成的記載多是貶抑之詞,《新唐書》等史書把他說成是一個毫無建樹,貪戀酒色,庸庸碌碌之輩,而”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這一評價是不客觀的,我們剛才提到的那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就記載了李建成的一件事。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武德四年,由於唐王朝安撫不當,原竇建德部將劉黑闥起兵反唐。李世民奉命圍剿,進展很不順利,他將抓住的叛亂分子處死,並擄沒其妻子和兒女,結果付出重大的代價,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戰死,苦戰數月才擊敗了對方。這樣以暴制暴的平定,結果可想而知,沒過多久,劉黑闥就東山再起,很快就收復了故地。

李淵於是就派李建成,再次前去鎮壓。李建成則採取了更為成熟的戰略,他一方面在軍事上爭取主動屢敗叛軍,另一方面利用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安定的心理,展開強有力的政治攻勢,對叛軍採取懷柔政策,即將俘虜釋放回家,讓他們回去宣傳唐軍的優待的政策,使百姓欣悅”,從而達到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

李建成的這一策略很快奏效,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一月奉命進討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平定山東,前後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看出,李建成在政治軍事才能上,比起李世民,則顯得更為成熟老練。

而且李建成雖然為人不是很厚道,但是也不像史書中說的那麼無恥。當時的形勢對李建成是非常有利的:其一他得到了手掌兵權的四弟齊王李元吉對他支援,而且獨掌東宮武裝長林兵;其二,李淵對他的地位是肯定的,而且他的一些作為也受到了後宮妃嬪的普遍稱讚,李淵的兩個愛妃就常常在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其三,外朝有從晉陽起兵就跟隨李淵的老臣裴寂、封倫等人的擁戴;其四,他籠絡了一些治國安邦之才,文有王珪、魏徵等謀士輔佐,武有薛萬徹、馮立等猛將出力。加之他是嫡長子,皇位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李建成的地位是相對穩固的,至少沒有一些史書中提到的被廢的可能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建成並非像一些史書上說的一無是處。其實,在唐朝草創階段他一直是和李世民並駕齊驅,雖不如李世民,可也戰功顯赫。他之所以不如李世民,很大一部分原因,出於李淵的態度上。是李淵的態度傾向於李世民?不是,而是李淵對兒子們的使用上的態度。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李淵的態度

李淵稱帝后,封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一個主政,一個主軍,李淵也許沒有認識到,看似偏向於李建成的冊封卻做大了李世民,以至功高震主,使奪權鬥爭更加複雜化。

李淵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想著李建成今後要稱為皇帝,應該統攬全域性,所以讓他主管政務,而李世民則是李建成的助手,所以就讓他負責軍事。李淵的這種態度,不能說錯,如果要說錯的話,那就只能責怪那個亂世了!亂世之中,武力是高於一切的,有了足夠的武力,很容易讓人心生覬覦之心。

李淵後來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得態度就明顯得偏向了李建成一邊,有幾件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武德五年,李淵派李建成帶兵討伐劉黑闥,封其為“陝東道大行臺及山東道行軍元帥,河南,河北諸州並受建成處分,得以便宜從事”,給李建成很大的權利,取消李世民統管陝東道行臺的權利。接著又驅逐隸屬於秦王府的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調離程知節等武將。

武德七年,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奪權鬥爭逐漸白熱化和公開化。李建成怕夜長夢多,準備趁李淵行幸宜君仁智宮之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有人告密李淵,李淵盛怒之下,私許立世民為太子,命其前往鎮壓。李建成見陰謀洩露不得以前往仁智宮謝罪,並派李元吉買通後宮四妃和外朝封倫表裡配合,內外遊說。結果事情不了了之,只把東宮王珪、韋挺、杜淹等人當作替罪羊流放,以減輕太子的罪責。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武德九年,李淵還準備貶責李世民,由於陳叔達等人諫阻,沒有實行。武德九年,李淵接受李建成的建議,派李元吉為帥,取代李世民,徵調秦王府驍將秦叔寶等武將,又挑選秦王府精兵驍勇,供其調遣。李淵還和自己的近臣裴寂等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這個兒子(指李世民)執掌兵權久了,在外專制,被那些讀書人(指房、杜等文臣)教的不像是我以前的兒子了。”這些事情說明李淵一直在打擊和削弱秦王勢力,目的是維護太子的地位。

當然李淵是聰明的,隨著事態的發展,他的態度也在改變。玄武門之變後,他順理成章的成全了李世民,做了淡出權力中心的太上皇。

事實證明李淵是明智的,李世民即位之後對李淵非常好。史載:貞觀八年3月,李淵宴請西突厥使者,李世民流著淚對李淵說:“百姓安定,四夷都來歸順,都是因為我能遵奉您的旨意,哪有我的功勞!”於是李世民與文德皇后輪流給李淵進御膳,並獻上御衣物,一家人甚是融洽。如果沒有李淵的態度轉變,想必他晚年的生活不會如此的快樂。

玄武門之變,一場陰謀的盛宴

如果按照正統史書的說法,李世民之所以會發動玄武門之變,都是因為迫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迫害,他是無奈之下自衛之舉。其實想搞清這個非常簡單,只要瞭解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人就是常何。

常何在歷史上名氣不響,唯一的一點名氣,還是來自於玄武門之變。因為他在這一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毫不誇張的說,他在這次爭鬥中,作用比尉遲敬德都要重要。為什麼?原因就是他是守衛玄武門的將領。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常何負責把守的玄武門,確切得說應該是常何某一天所把守的,因為此門的衛士,採取的輪班制,常何只負責其中一班而已。即使只負責其中的一班,那也應該是李淵所信任的人,否則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他。玄武門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

玄武門其實就是宮城北門。唐初的宮城包括太極宮、東宮和掖庭宮,太極宮是唐初政治中樞,其南邊是皇城,東西兩側有東宮和掖庭宮,都比較安全,惟獨北邊與曠野相同,且地勢較低。因此太極宮北邊的玄武門就顯得極為重要。若玄武門失守,太極宮便處於危險的境地。

玄武門的得失事關宮城和皇帝的安危,所以駐有重兵把守,如果沒有內應,在這裡發動政變是不可能的。同時這裡也是出入禁中的咽喉要道,平常只有李家兄弟和大內宮妃、宦官從此出入。

常何為什麼會被李世民收買?不會是因為利益,像金錢這種東西,估計還不被常何所放到眼裡,那麼是為了什麼?不為了錢,那就自然是為了權了。常何也是看到了李世民能夠成事,所以就把寶壓倒了李世民的天平上,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豪賭呢?史書記載,常何在武德七年,就被李世民收為心腹,而這一點,李淵個李建成都被矇在鼓裡。

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李淵不知事態真相,決定次日召建成和元吉問個明白。六月四日,玄武門常何當值,天不亮,李世民就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世貴等伏於玄武門內。

李建成和李元吉早早就被李淵召喚。二人走進玄武門,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忽然感覺情況不對,立即調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

李世民從後面呼喚二人,這時二人明白不妙。李元吉張弓向李世民連射三箭,可是由於事出突然,元吉難免驚恐,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所發之箭沒有傷到李世民分毫。說時遲,那時快,擒賊先擒王,李世民趁二人驚魂未定,張弓直射建成,前面提到,李世民臂力驚人,只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這時,尉遲敬德率七十餘騎趕來,又將元吉射落馬下,但傷勢不重。李世民催馬追趕元吉,不想被樹枝掛落,李元吉撲上來奪下李世民的弓箭,用雙手扼住他的喉嚨,以李元吉之力,須臾之間就可掐斷他的喉嚨。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騎馬大呼而上,李元吉這才丟開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遲敬德張弓將其射殺。

玄武門的情況很快傳往東宮,東宮和齊王府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將領聞知玄武門有變,立刻帶領人馬趕來。李世民命大將張公瑾閉門拒戰,但秦王心腹玄武門將佐敬君弘、呂世衡大呼死戰,被馮立所殺,情勢十分危急。

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以示宮、府兵,眾人四散奔逃。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大獲全勝。而這個時候,李淵還在宮內的海池上泛舟遊玩,李世民命尉遲敬德前往後宮“宿衛”,實際上就是讓李淵知道事變結果,威逼其承認既定事實。

尉遲敬德披甲持矛直至海池,口氣強硬的向李淵奏報:“秦王因太子、齊王作亂,已舉兵將其誅殺,恐驚動陛下,特地讓臣來宿衛。”

李淵聽後大驚,問計於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裴寂沒敢表態,蕭瑀、陳叔達進言說:“建成、元吉本來心懷異心,嫉妒秦王功高望重,現在奸謀敗露,秦王已經將他們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如果能立秦王為太子,委之國務,豈不省心!”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李淵畢竟是老謀深算,答應的很爽快,說道:“好的很,這正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立即親筆寫了敕書,命令諸軍聽從秦王號令。

大局已定,李世民趕來與李淵見面,父子倆抱頭痛哭。李淵隨即頒發詔書,立秦王世民為太子,建成、元吉十個兒子均以謀反罪處死。

兩個月後,李淵宣佈退位,成為安享晚年的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改元貞觀,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順便說一句,那個常何,從李世民登基之後,就再也沒有值守過玄武門,畢竟讓這種人守衛重要的關隘,無論是誰也不會放心的。

透過虛偽的史書,解讀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