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作者:方長榮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提到古吳國大家就會想到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當然少不了絕世美人西施,他們的是是非非歷朝歷代不乏評論。而吳國開國皇帝的名氣要遠大於這個末代吳王夫差,卻知者不多,連孔聖人都說他是至德,三讓王位,成就了兩家天下,即三弟的周天下和二弟的吳天下。

今天就來聊聊這段歷史。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一)讓皇位千里奔吳

商朝末期辰光整個國家亂成一片,大小軍閥各霸一方擁地稱王,形成大小部落多個,其中有個周部落相當昌盛,有鶴立雞群之勢。

老周王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三個人都比較聰明而且都極有建樹,至於兄弟三個之間的關係如何?史上記載不多,但筆者總認為他們之間並非和睦一心,不缺乏宮廷派系的暗潮湧動,則是沒有流血而已。

泰伯不知何因無有後人,老二和老三都有子嗣,特別是老三季歷有個兒子叫姬昌,極為賢明,老周王想傳位於他,便有事無事地在幾個兒子和大臣面前誇獎,甚至說大周的希望就在姬昌,話意再明白不過了。

按照當時的傳統傳位必須是長子長孫,要想傳位給姬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了偏心之後,老周王就開始刻意重用老三季歷,想透過非正常之法先傳位於三兒子,再名正言順地傳位於孫子。

這樣的安排連傻子都能看得出來,泰伯豈有不知?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與其不受待見還不如選擇放棄,如果不走勢必就會引起龍蛇相爭。於是,就有了泰伯一讓王位千里奔吳的故事,世上對其這番舉動的評論極高,殊不知是無奈之舉。

泰伯要想成全老周王,大可不必離開周部落,即使真想消失也未必要待父親生病時,叫上老二以替父採藥為名而溜之大吉,請注意,還帶了三千多隨從哦!

就這聲勢和規模說是禮讓王位於理難通,再者,老周王得知這個訊息卻派出兵馬去追趕,是想挽留還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筆者認為帶走如此之多的人馬絕非是禮讓那麼簡單,如果泰伯不想做皇帝選擇隱姓埋名應該是上策,而他是恰恰相反,證明他的權欲依然未失,走的並不甘心,尋找自己的未來便是當務之急。

泰伯領著人馬一路往南,一直走到無錫的梅里,見這裡人煙稀少、土地肥沃、水系豐富,適合居住就留了下來。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姬昌)

(二)建立古吳,昌盛江南

當時的梅里屬於蠻夷之地,沒有村莊過著半野人的生活,泰伯將中原的先進文明帶到了這裡。他教會了人們生產種植,興修水利、圍墾造田,開鑿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條人工河——伯瀆河,又建立了江南第一個村莊梅里,開創了江南文明史,可謂是功高蓋天。泰伯的智慧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就擁護他做了大王,他也當仁不讓,就在梅里築城為都,起國號為“句吳”,就是古吳國的前身。

由此看出泰伯並不是沒有政治抱負,則是沒有機會,當上大王不久,便得知父親老周王去世,便和二弟趕回老家奔喪。

喪事辦完大臣們提出子承父業,三弟季歷也一再謙讓,都被泰伯婉言拒絕,這就是世稱的二讓皇位。這時候的他不是不想當這個皇帝,而是不敢接受,自己離開部落已有數年,朝臣之心誰能摸得透,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勢力,豈能坐得穩!再講三弟季歷也不見得是真心所讓,何況還要背上叛父的名聲。

從始至終泰伯只是推讓皇位,卻一直沒說自己已在江南創立了新國,其中的原因想必大家能夠猜著,那就是想當週皇帝的心沒死,留著後路等待時機。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回到江南沒幾年獲知三弟季歷被商朝暗害,又赴故地奔喪,料理完後事,大臣們又挽留他做皇帝,侄兒姬昌更是真心相讓,然而泰伯依然初心不改一口拒絕。

筆者認為這次的讓位倒是真心實意,一是父親的願望得以實現,如果自己橫插一槓子,不但壞了多年修來的名聲,更得不到周朝的擁戴,更何況自己的句吳已經建設的不亞於周朝。

泰伯的三讓皇位讓他受益了一輩子,特別是第三次的讓位,不但明智而且卓有遠見,因為姬昌的確是個明君,他勵精圖治讓周朝不斷強盛,開創了大周基業八百年。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周文王)

有感於泰伯的禮讓,周朝並沒有忘記這位皇長子,當週滅了商之後便派人尋找泰伯的後人以圖分封,這時候的江南早已經是富裕之地,周朝方知泰伯後人已在江南成立了句吳國,便封為吳國,國人皆以國為姓,這也是吳姓的由來,吳國也從這時才算真正走向歷史,而此時已經是吳國的第五代了。

無論怎麼說泰伯三讓皇位世上無二,其讓德之高尚使人敬仰,被後人們尊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是當之無愧。他開創了江南文明,建立了江南第一村、第一都、第一國,為江南發展所起的作用無人能替,被稱之為“江南人文之祖”更是當之無愧。

方長榮:吳國開國帝泰伯到底是讓皇位,還是被逼出走?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