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順治帝下旨舉行清軍入關以來的第六次科舉會試,這次科舉的主考官是清朝第一位狀元傅以漸。因為當年是農曆戊戌年,所以這一年的科舉又稱“戊戌科”。

待到殿試後,順治帝發現進士名單中有兩人同名同姓。這兩人都叫陳敬,一個來自山西澤州,位列三甲第113名;另一個來自順天通州,位列三甲第185名。

於是,順治便對山西的那位陳敬說,你和通州的陳敬同名同姓,又是同榜進士,以後難免混淆,不如朕賜你個“廷”字,從此你就叫陳廷敬吧。《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雲:

是科館選,又有順天通州陳敬,上為加“廷”字以別之。

順治或許沒有想到,這個被他賜一個字的陳廷敬,以後會在朝堂上如雷貫耳。陳廷敬為官54年,清廉自守,成為康熙一朝, 最不可或缺的漢臣。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本文,筆者將分享陳廷敬,和大家一起了解這位為官半個世紀的“相國”對清朝的影響。

一、被順治賜名

陳廷敬,本名陳敬,字子端,山西澤州府陽城縣人。陳廷敬家族在陽城是望族,陳廷敬的六世祖、五世祖都曾做過明朝的地方官。但到了陳廷敬父親陳昌期這一輩,已經家道中落。

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8年),陳廷敬出生,7歲那年,明朝滅亡。

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陳廷敬沒有關注王朝的興衰,他只是刻苦讀書,因為父親告訴他,只有透過讀書,才能光耀門楣。

順治十五年,20歲的陳廷敬以舉人的身份來到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雖然只是三甲,但也算光宗耀祖。不過,讓陳廷敬(當時叫陳敬)沒想到的是,順治會給他的名字中加一個“廷”字。“陳廷敬”這個名字,不僅伴隨了他一生,還留在了史冊上。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中進士後,陳廷敬參加了庶吉士考試,因陳廷敬表現不錯,被留在了翰林院,三年後散館,陳廷敬被任命為秘書院檢討。也就是這一年,順治駕崩,8歲的康熙登基。

曾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康熙剛登基的時候,陳廷敬擔任戶部尚書,康熙想到戶部借點錢用,被陳廷敬拒絕。康熙大怒說:“國庫都是朕的,你為什麼不給?”陳廷敬回答:“國庫有國庫的規定,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支取!”康熙大怒,大罵陳廷敬看不起自己,揚言說:“等朕親政後,一定要砍掉你的腦袋。”後來,康熙親政後,陳廷敬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康熙安慰他說:“那時候朕年紀小不懂事,你做得對!”

這個故事,能說明陳廷敬秉公敬業,同時也給少年的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仔細推敲,這個故事有兩個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清史稿·陳廷敬傳》明確記載:

尋授秘書院檢討。康熙元年,假歸,四年,補原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

即,康熙登基之前,陳廷敬擔任秘書院檢討,康熙登基後,陳廷敬先是告假回家休養了四年,後來又擔任原官。陳廷敬到這段時間並沒有在戶部任職的經歷。

第二,康熙剛登基的時候,陳廷敬踏入仕途不過三年時間,不可能被提拔為戶部尚書。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所以說,陳廷敬被順治帝賜名是真的,他被少年康熙記住,恐怕是後人杜撰。

二、被康熙注意

陳廷敬在康熙一朝為官51年,幾乎陪伴了康熙的帝王生涯,他才華出眾、恪盡職守,很早就引起了康熙的注意。

康熙在位期間,非常重視一種制度,那就是“經筵日講”制度。所謂“經筵日講”,是指翰林院每天都要派人去給皇帝講課,可能因為康熙8歲繼位的關係,他想透過不斷地學習來鞏固自己的執政能力,所以在康熙一朝,很多飽學之士都做過康熙的侍講,陳廷敬也是如此。

陳廷敬最初擔任經筵日講的起居注官,到了康熙十四年,陳廷敬已經擔任經筵日講的講官,每天都和康熙接觸。當時正值三藩之亂,康熙雖然忙於政務,但仍堅持每天都聽陳廷敬等人講課。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當時,和陳廷敬一樣受康熙重視的漢臣還有一位,此人就是張英(張廷玉之父),《清史稿·陳廷敬傳》記載:

與學士張英日直弘德殿,聖祖器之。

根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對陳廷敬和張英的學識非常欽佩,經常賞賜他們東西,陳廷敬僅收到康熙賞賜的貂皮就有50多件。

也許,康熙少年時,把陳廷敬當做一位學識淵博的“主播”,每次聽到亢奮處,便出手“打賞”。當然,這也能看出陳廷敬學識之淵博。康熙曾評價陳廷敬:

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

意思是,陳廷敬的政治能力堪比唐朝名相房玄齡和姚崇,陳廷敬的詩文堪比唐朝的李白和杜甫。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當然,這句話是康熙晚年時對陳廷敬的評價,可以看出,陳廷敬不僅政治能力出色,詩文也寫得十分出色。在康熙朝,人們提及陳廷敬的詩文,無不稱讚。例如,陳廷敬寫過一首《晉國》:

晉國強天下,秦關限域中。兵車千乘合,血氣萬方同。

紫塞連天險,黃河劃地雄。虎狼休縱逸,父老願從戎。

這首詩氣勢磅礴,一經傳出,就曾讓許多學子膜拜。

其實,康熙最欣賞陳廷敬的地方,並不是詩文,而是陳廷敬的思想。陳廷敬生於明末清初的山西,當時那裡正是受程朱理學影響較大的地區,陳廷敬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因此很在意社會制度和個人的道德完美結合。康熙和陳廷敬接觸較多,又多次聽取陳廷敬授課,因此受陳廷敬影響較大。

康熙二十三年,陳廷敬擔任左都御史,五年之後,陳廷敬先擔任工部尚書,後來調任戶部、禮部、吏部擔任尚書。到了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被拜為文淵閣大學士,正式被“拜相”。直到陳廷敬病逝,陳廷敬在朝廷中樞任職20餘年,早已成了康熙的左膀右臂,輔佐康熙完成了許多政務和改革。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陳廷敬調任吏部侍郎,同時監管戶部錢法,這一年,陳廷敬做了一件對康熙朝影響很大的事情:改革錢幣。

《清史稿》記載:

疏言:“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滯,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釐,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所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產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採,則銅日多,錢價益平。”

陳廷敬的這段疏言很長,大概意思是:順治年間,銅錢的重量逐漸加大,含銅量也高,很多人把銅錢毀掉鑄銅,謀取更多利益。如此以來,市場上的錢幣越來越少,嚴重影響帝國的經濟。現在應該把銅錢的重量減小,鑄造“輕錢”。另外,在產銅的區域,應該停止徵收開採稅,增加銅礦在市面上的流通。

陳廷敬這個建議最終被康熙採納,後世看到的“康熙通寶”雖然小巧,但對康熙朝貨幣的流通、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三、陳廷敬反腐

《清史稿》對陳廷敬的評價是“清勤”。終陳廷敬為官的54年,他一直是一個清官。陳廷敬之所以能夠聞名於史冊,靠的是他剛正不阿、彈劾貪腐的精神和勇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陳廷敬的反腐。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康熙二十四年,陳廷敬擔任左都御史,他多次向康熙上疏,表示對官場風氣的不滿。陳廷敬認為:現在官員生活、穿著都非常奢侈,衣冠、輿馬、服飾、器用等都相互攀比,長此以往,會讓老百姓和官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同時,有些官員為了攀比,不得不貪汙受賄,這反而讓那些清貧的官員更尷尬。陳廷敬向康熙提出解決方案:

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慾動其心,然後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為心,然後能加意於民。(出自《清史稿·陳廷敬傳》)

意思是: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嚴格要求各省督撫,只有“一把手”以身作則,才有可能徹底扭轉官場風氣。

康熙對陳廷敬的建議非常認同,下旨推行。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陳廷敬擔任左都御史期間,對百官進行監察,最先在他手中落馬的封疆大吏是雲南巡撫王繼文。當初,王繼文在平定三藩之亂時,為了方便中飽私囊,故意不用捐納的糧草,而堅持使用庫銀。後來戰亂平定,庫銀不剩,糧食穀米卻有盈餘,王繼文怕事情敗露,把穀米當做俸祿抵償給下屬官吏,但由於貪汙太多,穀米和銀兩間的數額相差九十多萬兩。官吏們雖然知情,但敢怒不敢言。

陳廷敬得知這一情況後,多方蒐集證據,一封奏疏將王繼文之事捅給康熙,然後滿朝譁然。有些人佩服陳廷敬的膽識,有些人則為陳廷敬捏了一把汗,畢竟,他彈劾的可是參與平定叛亂的功臣。

沒想到,康熙看完陳廷敬提供的證據後,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問詢王繼文,最後,王繼文被罷官。

陳廷敬彈劾王繼文,可謂一炮打響,此後,被陳廷敬彈劾而罷官的封疆大吏不在少數,人人都知道陳廷敬是剛正不阿之臣。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有一次,陳廷敬給康熙講課,講到《君子小人章》時,正義凜然。課後,康熙問陳廷敬,你既然講到“小人”和“君子”,那你一定有所指,你告訴朕,誰是小人?

面對康熙的質問,陳廷敬沒有迴避,他直言:“明相!”

明相就是納蘭·明珠,是康熙朝兩大權臣之一(另一位是索額圖)。康熙雖然知道明珠專權,但幾乎沒有人敢說明珠的不是,陳廷敬的表現讓康熙另眼相看。不久後,明珠倒臺,康熙對陳廷敬更加欣賞。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陳廷敬一方面反腐,另一方面也嚴格要求自己,他認為,一個官員能清晰讀懂“貪”和“廉”二字,才是最合格的官吏。

陳廷敬任吏部尚書時期,很多人都想走他和家人的關係,陳廷敬就嚴厲警告家人,若有行為不端、送禮行賄的人登門拜訪,不管職位有多高,都一律趕出門去。陳廷敬在禮部時,曾立下一個規矩:

“自廷敬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

正是因為陳廷敬有這種剛正不阿的品質,康熙才稱他“寬大老成,幾近完人”。從古至今,有幾個人能接近“完人”呢,陳廷敬卻做到了。

四、陳廷敬的兩次“回爐”

陳廷敬的一生,經歷28次升遷和調任,但是,他的仕途生涯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陳廷敬也經歷過兩次辭官,同時,他又經歷過兩次“回爐”。

陳廷敬為官清正,敢於硬碰硬,因此也得罪了很多權貴。康熙二十七年,湖廣巡撫張汧因行賄被治罪,張汧為了減罪,在獄中胡亂攀咬,康熙身邊的幾位寵臣例如徐乾學、高士奇,都被牽連其中,陳廷敬因為和張汧有親戚,也被同僚張玉書彈劾。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張汧最終被處死,陳廷敬為了避嫌,上書懇請辭職回鄉守孝。康熙憐惜陳廷敬,許他回鄉,但仍然讓拿著朝廷俸祿,回家編書。《清史稿》雲:

廷敬乃以父老,疏乞歸養,詔許解任,仍管修書事。

這是陳廷敬第一次被辭職,不過,半年之後,他就經歷了一次“回爐”。

半年後,高士奇和徐乾學陷入內鬥,康熙煩不勝煩,將二人逐出京城,重新召陳廷敬前來,被康熙委以重任,先後在工部、戶部、禮部、吏部擔任尚書。

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被“拜相”,成為康熙最信任的漢臣之一。不過,此時的陳廷敬已經65歲,他除了輔佐康熙處理政務外,還擔任經筵講官,同時主持編纂《康熙字典》。

康熙四十九年,陳廷敬第二次辭職,這一次他辭職的原因是年老體衰。陳廷敬本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回鄉養老了,沒想到,僅僅過了6個月,康熙再一次召陳廷敬入朝。《清史稿·陳廷敬傳》雲:

會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閣視事。

原來,陳廷敬辭官後,康熙身邊仍有兩名得力的漢臣,分別是張玉書和李光地,無奈,張玉書於次年病逝,李光地也生病告假,康熙因此不得不召穩重老成的陳廷敬“回爐”,再為朝廷出力。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陳廷敬這一次入朝,已經72歲,當時張玉書已經病逝,陳廷敬帶著30多位學者最終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編纂,這部著作,共收錄77035個漢字,並採用了筆畫、韻母、聲調等不同方式分類排列,成為中國漢字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的作用,不亞於《永樂大典》。

五、陳廷敬和康熙盛世

康熙朝有許多著名的大臣,陳廷敬的仕途生涯並沒有太多的波瀾壯闊,但細細品味,他對康熙朝的貢獻卻不容小覷。

康熙五十一年,陳廷敬病重,康熙派太醫多次為其診病,無奈回天乏術。當年四月十九日,陳廷敬溘然長逝,康熙聞訊後十分悲痛,親自作輓聯悼念這位跟隨自己50餘年的漢臣。《清史稿·陳廷敬》記載:

五十一年,卒,上深惜之,親制輓詩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又命部院大臣會其喪,賜白金千,諡文貞。

康熙不僅給陳廷敬諡號“文貞”,還派當時朝中年齡最長的皇子胤祉(皇長子、皇次子被幽禁)親自去祭奠陳廷敬。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陳廷敬去世,靈柩前不僅有自己的兒子,還有皇帝的兒子,這種殊榮,不是誰都有的。

康熙在位61年,陳廷敬一共為官54年,除了順治時期的3年,陳廷敬仕途的51年,都在陪伴著康熙。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清朝在康熙時期開始蒸蒸日上,逐漸步入盛世。在這期間,陳廷敬在翰林院當過編修,為康熙做過侍講,他當過工部、戶部、禮部、禮部尚書,更做過當朝“相國”。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早已讓陳廷敬紮根於康熙王朝,對王朝的影響之大,也是多方面的。

陳廷敬:順治賜他一個字,他當清官54年,沒有他,康熙盛世將大打折扣

首先,陳廷敬剛正不阿、清廉自守,他打擊貪腐,整頓吏治,主張官吏貼近民生,不僅讓康熙朝的吏治更加清泰,他本人也為群吏做出榜樣,所以說,陳廷敬對康熙朝的政治、吏治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

其次,陳廷敬主張改革錢幣,免徵銅礦開採稅,不僅增加了銅錢在市面上的流通,更增加了社會經濟的活力。對康熙朝經濟影響也很大。

再次,陳廷敬文學功底紮實,不僅有詩詞流傳於世,更重要的是,他編撰了中國歷史上最全面的字典——《康熙字典》,這是康熙朝的文化盛舉。因此可以說,陳廷敬為康熙朝的文化發展添彩。

最後,陳廷敬長期擔任康熙的經筵老師,長時間給康熙講課,康熙在思想上受陳廷敬影響較大。

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

陳廷敬輔佐康熙半個多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帝王思想等方面的影響都足夠大,因此筆者認為:若康熙朝沒有陳廷敬,就沒有康熙盛世,即使有盛世,也會大打折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