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滅:為什麼溥儀沒被殺死?證明政治文明不僅僅是萌芽!

溥儀在清朝以及清朝滅亡以後,為什麼沒有被殺死,其實體現了當時的政治民主。雖然清政府最終就是因為政治民主改革的失敗而最終崩潰,但是北洋民國時期的政治民主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英國和美國的國家政治體系。

雖然在一些不瞭解近代政治史的人看來,那是一段極為混亂,軍閥混戰的年代,沒有任何值得書寫的地方,但是對於看了一些書,有了基本認知的人,都會發現,那個時代是近代以來政治最民主的時候。首先,政治民主體現在清朝皇帝的和平退位以及民國政府對於清朝皇室的善意保護。

清滅:為什麼溥儀沒被殺死?證明政治文明不僅僅是萌芽!

當然這個保護最終因為軍閥的問題而失效。但是這一點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不曾有過的。哪一次王朝變革前朝皇族不是被屠戮殆盡?只有清朝的溥儀可以安然無恙,即便被趕回了天津,最終趕回了東北老家,他也依然在國內有一定政治聲望,並且出行自由。

在北洋民國時期的政治民主還體現在軍閥混戰上,雖然軍閥混戰的表象在我們看來混亂不堪,但是隻要當時的軍閥通電下野,那麼這個軍閥和集團力量就不會被其他軍閥斬盡殺絕,也不會進行清算。在當時的高層政治界都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邏輯。這種政治民主使得當時的政治家,政客,還有野心家們都可以以一種相對良性迴圈的政治邏輯進行政治鬥爭。

清滅:為什麼溥儀沒被殺死?證明政治文明不僅僅是萌芽!

這一點比明清鼎革時期還有歷代王朝轉換時期的大屠殺大衰落要文明的多。軍閥與軍閥之間主要爭奪的就是地區控制權和中央控制權,一旦某一個軍閥宣佈下野,也就意味著他退出了這一政治爭奪的權利和資格。其他軍閥也不會對其大搞政治追殺和政治破案,從而使5000年腥風血雨的華夏政治文明,有了一絲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的曙光。

正是因為這種政治迫害和政治殘害沒有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命運的主流。所以才能夠保證當時國內整體政治環境雖然混亂,但不涉及到崩潰。即便歐美國家的民主選票制度沒有完全推行,甚至有賄賂選舉的大批舞弊情況存在,這種模式框架也深入人心。在傳統的封建政治邏輯當中,殺光自己的政治對手,就可以成為統治者。當政治文明的曙光照到這裡來的時候,再怎麼狂妄的政治野心家也得掏錢去賄賂選票,而不涉及到人生的殘害,威脅與逼迫。

清滅:為什麼溥儀沒被殺死?證明政治文明不僅僅是萌芽!

在傳統的政治史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張,非常冷血無情的。歷史記載只記載明清鼎革,就從來不願意聊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腥風血雨,斬盡殺絕。在北洋,民國時期,這種政治文明也使得很多政治事件公開化,普通的老百姓甚至大字不識一個的也可以,評點評論,甚至支援和反對某一個軍閥。

表達自己對於某一個軍閥或者是某一個政府的支援。這同樣又是政治文明試圖下探的一個嘗試,雖然也沒有成功,但這並不是所謂的政治文明,一無是處,不起效果,而是傳統的暴民政治和暴徒政治依然存在,與真正的政治文明發生了混淆,從而使暴徒政治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同時玷汙了政治文明理應的存在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