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導讀

(漢靈帝)常雲:“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宦者得志,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吞併了東方六國後,以王號與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成就不匹配為由,將“三皇”與“五帝”中的“皇”“帝”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也就是“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確立了皇帝在封建王朝中的至高無上地位。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又透過“君權神授”理論,為君主專制的合法性提供了神學論證,從而神化了專制王權,以及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但是,皇帝也是人,而每個人的性格、能力不可能相同,所以,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成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這不,同樣是貴為“受命於天”的皇帝,漢靈帝劉宏就不走尋常路:他不僅甘願“委體宦孽”,更離譜的是,他竟稱手下的宦官張讓為父。

那麼問題來了,漢靈帝為什麼要稱張讓為父呢?真的是因為他太昏庸的緣故嗎?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漢靈帝昏庸嗎?

孔子: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說苑卷八·尊賢》

孔子認為,要客觀地認識(判斷)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觀其言而察其行”。因此,我們要判斷漢靈帝是不是昏君,首先就要看看他繼位後的所作所為,看是否符合基本的邏輯思維。

1、九月政變:剷除竇氏外戚勢力

外戚(外家)干政是封建王朝的BUG,尤其以漢朝最為嚴重。西漢時期,漢武帝實施“推恩令”打壓劉姓宗族,轉而開始重用外戚。如衛青、霍去病、霍光等大名鼎鼎的將軍都是外戚出身。可以說,是漢武帝開創了漢朝重用外戚的先河,並最終由外戚終結了西漢政權。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禪讓皇位,並改國號為“新”。正式宣告了西漢政權的終結。

東漢建立後,光武帝劉秀吸取了外戚篡國的教訓,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把行政大權收歸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從制度上防範了外戚專權。

但是,漢章帝即位後,又重蹈覆轍,開始重用外戚,從而為後來外戚專權埋下了禍根。

漢桓帝時(東漢第11位皇帝),外戚梁冀在朝中專權,獨斷大小政事,漢桓帝成了梁冀的傀儡。公元159年,不甘心一輩子當傀儡的漢桓帝決定做出反擊,以消滅梁冀,奪回權力。於是,他藉助宦官的力量(此時外戚已與朝中士族聯盟,宦官是皇帝唯一可以相信的人),將梁氏外戚集團一網打盡。由於漢桓帝一開始是在廁所中與宦官唐衡達成滅梁大計的,所以史稱“廁所政變”。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漢桓帝病死後,十二歲的劉宏繼承大統,是為漢靈帝,竇太后開始臨朝執政。此後,竇氏外戚勢力日益強大,大將軍竇武(竇太后之父)權傾朝野,並與太傅陳蕃共同參錄尚書事。

此時漢靈帝面臨的局勢,與漢桓帝剛繼位時面臨的局勢一模一樣。此時,擺在漢靈帝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甘當傀儡皇帝;二是奮起反擊,消滅外戚勢力,打壓士大夫集團,重新控制尚書檯。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最終,漢靈帝選擇了奮起反擊這條路,而他採取的反擊套路則與漢桓帝如出一轍。利用宦官王甫、曹節等人發動“九月辛亥政變”,一舉將竇武、陳蕃等人滅族,成功奪回了朝權。

由此可見,漢靈帝思路清晰,頭腦活絡,做事有魄力,決策果斷,絕非泛泛之輩。

2、創辦鴻都門學:精準打擊士族

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勑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賜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後漢書·蔡邕傳》

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又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長安建立了太學。到了東漢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太學生們開始參與政治,成為朝中大臣(士族)手中的一支生力軍。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漢靈帝雖然依靠宦官扳倒了外戚竇氏,重新奪回了朝權,但是,朝中大臣(士族)仍是他的心腹大患。當時的太學已經被士族牢牢控制在手裡,成為培養士族子弟的專門機構,所以,太學生都擁護士族。因此,為了培養出擁護自己的知識分子,漢靈帝於光和元年 (公元178年)設立了鴻都門學。

鴻都門學招收的學生,主要是廣大的平民子弟,這與太學招收的豪門子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從鴻都門學畢業出來的學生,朝廷都會優先補充到官僚隊伍中,甚至還有人在短時間內被封侯的。因此鴻都門學一時名聲大噪,成為士族集團的眼中釘。這說明鴻都門學確實已經動到了士族集團的乳酪。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所以,不管是從對教育的貢獻,還是從打擊對手的角度來看,創辦鴻都門學都是漢靈帝的傑作。至少在這一點上,漢靈帝是可以與漢武帝相提並論的。

由此可看出,漢靈帝絕對不是一個不知所謂的昏庸君主!

3、設定西園八校尉:防止外戚干政

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後漢書·孝靈帝紀》

漢靈帝發動“九月辛亥政變”,消滅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將朝權收歸手中。此後,漢靈帝認為自己的皇位已經穩固,於是耽於享樂,開始專寵平民出身的何貴人,並於光和三年立何氏為皇后。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時間一久,漢靈帝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愛屋及烏。他先是封何氏的父親為舞陽侯,母親為舞陽君,後又封何氏異母的哥哥、屠戶出身的何進為大將軍,負責討伐黃巾軍。而在戰後,漢靈帝又將皇城禁軍的指揮權交給何進,從此外戚何氏開始權傾朝野……

也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中平五年八月(公元188年),漢靈帝開始招募壯丁設立了新的軍事力量—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的總指揮是上軍校尉蹇碩,他直接聽命於漢靈帝,統管皇宮內的禁軍,就連大將軍何進也得服從(受)他的調遣(節制)。而其它七位校尉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了典軍校尉曹操,以及中軍校尉袁紹。另外,西園八校尉統領的禁軍都是重新招募而來,與何進的皇城禁軍沒有任何瓜葛。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很明顯,漢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的目的,一是為了削弱何進的兵權;二是為了讓何進的管轄範圍止步於皇宮之外。也就是說,漢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是為了避免重蹈竇氏外戚干政的覆轍。

由此可以看出,漢靈帝不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而且也是個說幹就幹的行動派。雖然不能因此就說他英明神武,但如果說他昏庸無知,則與事實不符。

綜上所述,漢靈帝繼位後,為了擺脫當傀儡皇帝的窘境,他審時度勢,藉助宦官之力發動“九月辛亥政變”,一舉消滅了外戚竇氏,同時也敲打了朝中士大夫集團,可謂是一箭雙鵰之舉。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而在解決了外戚干政問題,重新奪回朝權後,躊躇滿志的漢靈帝開始向朝中士大夫集團開刀。他頂住壓力創辦鴻都門學,招收太學(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學生,並重用鴻都門學的畢業生,此舉可謂打中了士大夫集團的七寸,令其陣腳大亂。

當漢靈帝覺察到外戚何氏勢力過大,將來可能會重蹈竇氏干政的覆轍後,他果斷成立了一支新的武裝力量—西園八校尉,成功削弱了大舅子何進的兵權。

所以,漢靈帝不僅不是一個昏庸之人,反而是一個有想法,勇於改變現狀,不甘平庸的皇帝。

可是,他為什麼要稱宦官張讓為父呢?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漢靈帝為什麼要稱張讓為父?

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後,吸取了西漢滅亡的歷史教訓,除了繼續實行打壓宗室的政策外,還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把一切行政大權收歸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從而使之前手握重權的“三公”形同虛設。同時,他為了防範外戚專權,又做出了“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規定。

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可謂是煞費苦心。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在制定政策時漏考慮了一個致命的因素:他的繼任者能力問題。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光武帝天真地認為,他的繼任者都會像他一樣雄才大略,但事實上,他的大多數繼任者都差強人意。而更致命的是,東漢後期都是幼年皇帝,這也讓光武帝當初做出的,看起來無比英明的決策,反而成為了葬送東漢王朝的催化劑。

1、打壓宗室:使皇帝身邊出現權力真空

西漢推行郡國制,加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使宗室力量漸漸式微。劉秀建立東漢後,不僅繼承了西漢的宗室政策,而且對宗室諸王的控制更加嚴格。公元52年,劉秀就以搜捕王侯賓客為藉口向宗室開刀,最終造成“坐死者數千人”的後果。此後,劉氏宗室一蹶不振(如劉備雖為宗室,但已與平民無異)。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打壓宗室雖然避免了同室操戈悲劇的發生,但是,卻也為外戚干政的出現創造了機會。因為,此時皇帝的身邊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

2、外戚干政:填補了皇帝身邊的權力真空

漢章帝劉炟統治時期,採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黃老政策,從而出現了吏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使東漢國力達到鼎盛。

但是,漢章帝雖然執政寬仁,但卻存在明斷不足的致命傷。而在他的縱容與不作為之下,外戚竇氏趁勢而起,迅速填補了皇帝身邊出現的權力真空。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事實上,漢章帝敢於冒險打破“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祖訓,首開東漢重用外戚的先河,是有目的的。他想複製當年漢武帝的成功,即在信不過宗室以及朝中士族集團的情況下,讓外戚領兵出征。在這點上,漢章帝是成功的:竇皇后的哥哥竇憲在對北匈奴的作戰中,不僅大破了北匈奴主力,而且還俘虜了北匈奴太后,確實達到了當年霍去病的成就。

但是,漢章帝畢竟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無法駕御羽翼豐滿後的外戚勢力,從而為後來外戚干政留下了禍根。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3、設定尚書檯:成為朝廷矛盾激化的根源

尚書檯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官署設在宮廷之內,但在禁省(皇宮)之外。負責在尚書檯與皇帝之間傳遞資訊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以及黃門侍郎,其中常侍以及黃門侍郎均由宦官擔任。

侍中住在禁省外,有事才進入禁省傳達。而中常侍、黃門侍郎則居住在禁省之中,常伴在皇帝的左右。皇帝遇有不決之事時,經常會聽聽他們的看法,久而久之,中常侍、黃門侍郎就成為皇帝最為信賴之人。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綜上所述,光武帝劉秀去世後,東漢後續的皇帝均無法完全掌控尚書檯(恆、靈帝時尤甚),從而在與朝中士大夫集團的對決中處於下風。此時,勢單力薄的皇帝急需增援,但是,劉氏宗室已一蹶不振,而外戚又與朝中大臣沆瀣一氣,不僅控制了尚書檯,而且還將矛頭對準宦官(實際目標是站在宦官背後的皇帝)。

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皇帝別無選擇,只能選擇信賴身邊的宦官。而宦官深知他們只有依託皇權,才能夠在宮中站穩腳跟,於是就死心塌地地為皇帝出謀劃策,充當皇帝的矛與盾。

視宦官張讓為父,只因漢靈帝太昏庸?|解三國1

所以,漢靈帝說出“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這樣的話,並不是真的要認宦官為父母。他言外之意是要警告朝中大臣:張常侍、趙常侍代表的是我,他們說的話就是我要說的話,你們反對他,就是和我過不去!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光武帝劉秀施政的失誤,使東漢朝廷記憶體在著士族集團、外戚勢力、宦官(代表皇帝)集團三方角力的情況。

漢靈帝(包括漢靈帝)之前,在皇帝的直接參與下,宦官集團總體上完勝外戚以及士族集團。但在漢靈帝去世後,外戚勢力聯合士族集團對失去皇權庇護的宦官展開反擊,最終消滅了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

宦官的背後是代表著皇權的皇帝。所以,宦官集團被滅後,東漢實際上已經成為名存實亡了。

所以,外戚以及士族集團消滅宦官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消滅皇權!

漢靈帝正是提前看到了皇權面臨的危局,才用“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這句話來警告大臣們不要輕舉妄動,否則,他的西園八校尉將會行動。而大臣們也不傻,他們聽出了漢靈帝的弦外之音,因此在漢靈帝有生之日不敢造次。直到漢靈帝去世後,大臣們才開始行動……

所以,漢靈帝絕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相反,他是一位精於謀略的皇帝,也是東漢最後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不然,東漢的國祚可能不止一百九十五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