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晉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嚴酷的刑罰制度,人們不僅會遭受連坐制度,還會因為窩藏他人遭到腰斬。古代的酷刑種類十分多,為懲罰和處死犯人,對他們的身體進行肆意的摧殘,讓人心生恐懼,從而達到殺雞儆猴目的,完全沒有人性可講。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李斯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上蔡人,上蔡是如今河南的上蔡縣,他是秦朝的丞相。戰國末年,時局動盪,風雨飄搖,這樣的時期往往也是追名逐利的好時期。李斯本來是掌管文書的小官,他不願意就此度過自己的一生,於是他辭官回家,準備重新開始新的征程。李斯開始四處求學,他來到齊國,找到荀子並拜他為師。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展

做出突出

貢獻。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類思想撞擊,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理論,為後世的研究產生影響。儒學家在人們眼中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之人,而荀子集他人思想進行變通,更加接近於法學家的主張。正是因為他思想的獨一無二,對於治理國家有獨到的想法,才吸引住李斯。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李斯作為荀子的入室弟子,在學成之後,他權衡利弊,根據已知的情況對不同的國家進行分析比較,最終他決定前往秦國。秦國國君過世,年紀尚小的嬴政登上歷史舞臺。正是由於他幼君的身份,國家的實權被丞相呂不韋牢牢控制。呂不韋學習戰國使我貴族,招收很多門客。李斯藉此機會報名,併成功進入相府,在這裡,他遇見了貴人呂不韋。

李斯能說會道,又有學問,說話做事深謀遠慮,成熟穩重,他的能力出眾很快就被呂不韋相中。由於呂不韋的器重,李斯成為秦國的一名小官,有機會可以靠近君王。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李斯第一次見到秦王,他決定好好把握機會。面對高高在上的君王,李斯毫不畏懼,他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勸大王抓住時機,一統天下。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李斯的一席話,給他帶來升官的機會。李斯給秦王出謀劃策,使用離間計逐漸吞併其他國家。當時的韓國最為弱小,卻也是最危險的,李斯提出先滅韓,之後消滅其他國家,秦王對他的意見進行採納。李斯在秦國期間,秦國的政局發生危機,在秦國掀起軒然大波。外來的客卿紛紛遭到驅趕,李斯坐不住了,自己還未功成名就,怎麼可能離開。

於是他絞盡腦汁,寫下一篇大名鼎鼎的《諫逐客書》,內容將外客的重要性體現出來,而且有理有據。在閱讀之後,秦王明辨是非,遂收回逐客令。李斯不僅達到留下的目的,還再次被秦王升職。秦國統一全國之後,李斯站出來建議取消分封制,實行中央集權。換句話說,就是將權利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皇帝當然是喜歡這樣的建議,既然天下實現統一,就要把權力集中在自己這裡,才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在一系列的操作之後,李斯成為萬人之上的左丞相。對於許多學士提出的不同觀點,李斯認為是因為思想太開放導致世道出現混亂的情況,他的話成為焚書坑儒的導火索。

秦始皇外出時突然死掉,宦官趙高想方設法拉攏李斯,並篡改詔書,廢公子扶蘇,改立胡亥。秦二世上臺之後胡作非為,民不聊生,見狀,李斯上奏望提醒皇帝,可秦二世哪裡聽得進去。

更好的生活,李斯不得不矇蔽雙眼,同流合汙。宦官趙高引導秦二世不問政事,整日逍遙快活。同時給李斯設下陷阱,最終引起秦二世對李斯的不滿,李斯鋃鐺入獄,悲劇的人生也將畫上句號。

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

趙高再用計策逼迫李斯認罪,讓他生不如死,無比絕望,最後甚至給李斯扣上謀反的罪名。按照秦律,李斯被腰斬,他的家族也被連帶誅殺。那麼李斯被“腰斬”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無一人站出來給他求情?此時的秦國已經被趙高掌握,誰敢求情便是與他為敵,只有死路一條。

走好職場之路不僅要有出眾的能力,還需要上司的提拔,能否吸引上司的眼光十分重要。想領導之所想,才能步步為營,走得更好。如果一心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用自己的標準衡量自己,就很容易產生矛盾。如何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需要用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

參考資料:

《史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