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試過一次,代價太大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派出的外交使節神聖而不可侵犯。公元前576年,楚國和宋國的戰爭僵持不下,一個攻不進,一個死守不放,最後宋國先沉不住氣,派出華元作為使者前去談判。華元可沒有循規蹈矩走正道,而是“綁架”看了統帥子反,然後以楚軍後退三十里為條件相要挾,子反只得答應。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試過一次,代價太大

《東周列國志》裡記載的“華元蹬床劫子反”說的就是這段故事。第二天,楚軍信守承諾開始撤軍,相應的,華元作為和約人質到楚國居住,這個故事就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最早由來。去年大火的電視劇《慶餘年》中,範閒出訪北齊時舉著慶國軍旗,臉上毫無懼色,招搖過市,也正是因為懂得“不斬來使”這個不成文的約定。

1950年簽訂生效的戰爭條約《日內瓦公約》中也有一條規定,大意是當世界各國交戰時,對俘虜、老人、孩子等弱勢群體和一些特殊群體給予了人道主義的保護。其中還特別指出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這實則是這條約定的現代演化。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試過一次,代價太大

這個古老的禮節一直保留至今,說明它具有一定的道義和法理意義,那麼兩國交戰,為什麼不能斬來使呢?斬了會如何?清朝的教訓給了我們答案。1860年(咸豐十年)對於清朝來說是內外交困的一年,南有太平天國起義,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咸豐帝迫不得已派出怡親王載垣前去與英法公使談判。

9月17日,英法特使和中方全權大臣會見進行最後敲定,中方拒絕英法特使向咸豐帝面呈女王書信,因為外國使者覲見只行西方禮儀,習慣了三跪九叩的咸豐帝感覺沒有受到尊重。結果自然就是不歡而散,使團中文翻譯巴夏禮領著一票人拂袖而去,他們不知道的是早在14日咸豐帝就已經下旨,要把這些人關押在通州,不到戰爭結束絕不會放回。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試過一次,代價太大

以巴夏禮為首的39人使節團,被載垣派出的騎兵堵住了路,他們拿出了休戰的白旗但是毫無作用。巴夏禮在給妻子的書信中寫下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他說因為自己不願意主動跪下,便被清軍粗暴地一把按下,不止他如此,幾乎使團所有的同行者都受到了如出一轍的對待。

將使團抓回後,清朝沒有用對待使者該有的態度對待他們,許多人受到了非人的折磨,最後不堪痛苦死在了獄中。英法方得知此事氣急敗壞,當即合議得出結果,他們要進攻清朝的首都北京,令清朝皇帝感到恐懼和害怕,而且志在必得要救出被困的39人。於是,就有了後來令人觸目驚心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怎樣?清朝試過一次,代價太大

在得知英法聯軍要入侵後,懦弱的咸豐帝落荒而逃,留下圓明園在偌大的京城等待敵人的蹂躪和毀壞,後來的資料統計顯示,至少有150萬件文物在這次侵略中被掠奪,整個圓明園被大火付之一炬,這個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在兩天之內就被夷為平地了。

對於英法聯軍令人憤慨的行徑,我們固然要譴責,但這個故事同樣告訴了我們“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重要性,清朝違反了它,換來了血淚交織的教訓,這也是我們不能忘記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