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楊玄感拒絕先入長安,兵敗洛陽成為遺憾,是他們軍事水平低,還是我們小看他們了

隋末最具影響力的農民起義當屬李密的瓦崗寨,不管是起義規模還是打擊隋朝統治的力度上都是無可置疑的,鼎盛時期的瓦崗軍號稱有百萬之眾,是最有可能推翻隋朝統治的一股農民起義軍。

瓦崗軍的失敗讓人遺憾,其原因有許多,但在諸多原因中有一個最為可惜的,那就是李密擁百萬之眾不應該侷促於小小的中原地區,圍繞著一座洛陽城不斷廝殺,雖然屢戰屢勝,但愈戰愈疲,善戰之將不斷受傷犧牲,最後不得不向統洛陽政府妥協,使瓦崗軍正義之師淪落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李密、楊玄感拒絕先入長安,兵敗洛陽成為遺憾,是他們軍事水平低,還是我們小看他們了

楊玄感影視形象

許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李密優柔寡斷,當初楊玄感在黎陽領導起義時李密就曾向他提出上、中、下三個推翻隋朝統治的戰略路線,中策是西入關中佔領長安,“天子雖還,失其襟帶”,然後踐華依險再徐圖之;而下策是進攻洛陽,但城防堅固,救兵易致,勝負或未可知;許多人嘲笑楊玄感偏偏選了最下策,以致最後兵敗垂成,而當李密領導瓦崗軍馳騁於中原時為何又選了這最下策,難道他忘了楊玄感前車之鑑嗎?

紙上談兵,形容沒有經驗的書生只會在地圖上按部就班的指揮,而不曉得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為將者當不拘泥於常勢,因地制宜;李密當初為楊玄感提出三條計策時就是一個剛從長安城內走出來的破落戶,他甚至連部隊的情況都沒摸清楚;雖然祖上出身司徒,可到了李密這一代根本沒享受過祖傳的家庭教育,僅靠父親的餘蔭在隋煬帝身邊做了一個侍衛,後來為搏一個前途還裝模作樣騎頭黃牛手持一本《史記》故意到楊素經常路過的地方碰運氣,這不就是一個耍小聰明的書生嗎!

李密、楊玄感拒絕先入長安,兵敗洛陽成為遺憾,是他們軍事水平低,還是我們小看他們了

李密影視形象

與李密相比楊玄感不僅身份高貴,而且經驗豐富,父親是隋朝開國元勳楊素,那可是能文能武的“太宰”啊!楊玄感文武方面少不了父親的影響,此外還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曾隨楊廣平南陳、徵吐谷渾,立下赫赫戰功;起義前楊玄感就已經貴為柱國、二品官,試想一下,這樣一位人物在統兵打仗方面怎會遜色於一位初出茅廬的書生。

既然如此,那楊玄感拒絕李密所謂的上、中兩策就是有原因的,隋煬帝東征時命楊玄感於河南黎陽督運糧草,工作雖然沒有前方危險,但任務非常緊迫,因此朝廷從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強徵了大量勞役,這些百姓可不是第一次被強徵來的,從大業初期隋煬帝就下令營造東都,接著開掘河北、河南兩段大運河,所需民工何止百萬,竣工之日死者十之六七;不久隋煬帝徵遼東,徵集糧草及戰船製造的任務又落到了三省百姓頭上,重徭重賦以致王搏等人率先發起農民起義。

李密、楊玄感拒絕先入長安,兵敗洛陽成為遺憾,是他們軍事水平低,還是我們小看他們了

修大運河

及楊玄感詐於黎陽造反,匆忙糾集的十幾萬人幾乎都是當地的征夫,這些人造反所為何事,無非就是一頓飽飯(洛陽城東可是有兩座大糧倉);知兵莫若將,楊玄感何嘗不知這群烏合之眾什麼想法,因此當聽到李密的三條計謀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下策,因為他知道依靠這群身體羸弱的民夫根本走不遠,以他們的見識,只知洛陽城的重要,不知西取長安的意義;另外從軍事上來說也不允許,一是部隊裝備差,只有步兵沒有騎兵,二是隋朝政府已經得知情報,地政府不會放任他們一路西進,因此對於楊玄感來說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洛陽才能長久自保。

李密經歷了楊玄感從起義到覆滅的全過程,在逃跑的過程中會深刻反省,找出楊玄感失敗的教訓,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正是基於這些經歷,李密從入瓦崗到建立自己的隊伍可謂輕車熟路,帶領部隊東征西討,先後拿下黎陽倉、洛口倉等,並於偃師、鞏義等地建立起固定的割據勢力,此時瓦崗軍與之前楊玄感的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李密指揮部隊已經駕輕就熟,心裡也意識到當年給楊玄感提的三條建議是多麼的一廂情願了。

李密、楊玄感拒絕先入長安,兵敗洛陽成為遺憾,是他們軍事水平低,還是我們小看他們了

開倉放糧

正因為明白了這些道理,當柴孝和建議李密西進長安,固守崤、函時,李密非常遺憾地拒絕了,“君之所圖,僕亦思之久矣,誠為上策”,“我之所部,並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除此之外李密還有更加困難的原因,“諸將出於群盜,留之各競雌雄。”瓦崗軍之所以能團結一心皆是因為李密的個人素望,一旦李密離開,人心必散,瓦崗軍這些缺點不僅造成李密無法西進,更是他日後敗亡主要原因。

柴孝和仍不死心,建議自帶一隊先行西進,邊發展隊伍邊伺機而動,當柴孝和部隊到達陝縣(今河南靈寶市境內)時,沿路群眾、盜匪聽到是李密的隊伍紛紛爭先恐後地加入,很快便發展到了上萬人;但不久,李密在攻打洛陽時受傷,瓦崗軍被迫放棄回洛撤回洛口,柴孝和的部隊聽說常勝將軍李密失敗了,還丟了回洛倉,便一窩蜂地散了,柴孝和無奈地返回了大部隊。柴孝和西路軍的失敗足以說明李密的擔心是正確的,當年楊玄感選擇下策也並非他目光短淺。

俗話話安安而能遷,楊玄感因時機倉促無法使部隊齊心,不得不選下策以圖發展,李密以糧食羈縻群雄,卻無法使其一心,“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偃師失利,猶存麾下數萬眾,一朝散盡,萬事成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