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勸酒文化起源:貧窮時代的惡習延續至今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先生說,中國人勸酒的習慣來源於貧窮。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饑荒。當時家裡迎候人,酒少,捨不得喝,怕客人放不下,陪他們喝兩杯。所以我們在古代酒桌上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喝酒!一口乾!你不喝酒就是看不起我!”。

但是,這句話演變成了現在,變成了“不喝就不給我面子。”

現代酒桌的邏輯,酒桌不是酒桌,而是權力桌和政治桌。有人炫耀權力,有人看不起,有人等著看笑話。

中國的勸酒文化起源:貧窮時代的惡習延續至今

所以,在充滿說服文化的酒桌上,我們總會發現這三類人的出現:

第一種人,權力思維:“不喝就瞧不起我。”

這種說服形式會變成幾種變體。“喝下這杯酒,給你明年進步的機會”;“三杯之後,合同就簽了”;“這個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能不能喝了”;“關係不鐵,都在酒裡”!每一個字都是關於權力的。

雖然沒有人拿著斧頭逼你喝酒,但是被勸的人都知道,有些人是忍不住要喝酒的。如果你願意喝這杯酒,說明你認同這個人,願意服從這個領導,願意和他發生親密關係。喝酒跟“不喝就看不起我”有關。它的邏輯看似荒謬,但意義重大。“如果你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我會給你的。”

中國的勸酒文化起源:貧窮時代的惡習延續至今

第二種人,看客心態:在劇院不怕個子高。

當酒桌上有人喝醉了,當事人可能會不省人事,但同桌的客人一定要看到,如果有人出面阻止事態惡化,可能會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然而,經常有更多的人看熱鬧,但很少有人站出來說話,甚至許多人喜歡取笑朋友的醉酒行為。

我們一直認為喝酒可以加深友誼,培養社交能力,但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那些想盡辦法勸你喝酒的人,並不是深深地依戀你,而往往只是想看你忙碌。

第三種人,迎合心理:用酒表達忠誠。

在這裡,勸酒出現主要有兩個階段,一個叫“商務酒”,一個叫“促銷酒”。

在利益和專業技能為議價資本的當今社會,我們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叫做“做一個酒盅200萬元”。當你提出的價格不是絕對有競爭力的時候,就要犧牲一場斗酒作為大招。

在勸導的宴席上,唯一能被勸導的人,自然是最能看清其醜陋與虛偽的人。然而,一旦他攀升到沒人能說服他的程度,他就轉而深深熱愛這個遊戲。一般這麼努力的人都有一個非常真實的經歷:他的事業是有血有肉買來的。此時的他,感覺就像是揹負著屈辱包袱的韓信,終於可以率領千軍萬馬,想要在職場上一展拳腳。這也導致了無盡的變相說服文化。

中國的勸酒文化起源:貧窮時代的惡習延續至今

如今,喝酒不再是一種娛樂活動,而是成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煩惱的戰場。會敬酒的靠語言藝術,會斗酒的靠遊擊技術,裝醉的好耍花招,沒醉的一定要有防身術。

充滿勸導文化的酒桌也必須以高檔白酒為基礎,拒絕紅酒和啤酒。同樣,我們的父母年輕的時候,白酒是裝在小陶瓷杯裡喝的,現在變成了大杯,就是滿足了這個社會需求的結果。

每個人都在酒桌上尋求自己的價值,每個人都在努力“勸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