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每年,都有數千萬中外遊客來到故宮參觀遊覽。

故宮有9000多間房屋,佔地面積達72萬平方米,收藏有105萬件珍貴文物。遊客在很短的時間裡,很難將故宮全部參觀完畢。而且,就算多次到達故宮的遊客,也會疏漏一些細節。有的細節,就連故宮的導遊也未必清楚。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6個很少人注意到的細節。

故宮裡最小的宮殿

如果要問,故宮最大的宮殿是哪個,那麼答案一定是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了。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高26。92米,是故宮規模最龐大、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

如果要問,故宮最小的宮殿是哪個呢?答案是“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位於乾清宮殿階的東側和西側,在漢白玉雕鏤的臺座上,各安放著一個鍍金微型宮殿。左邊的微型宮殿叫社稷金殿,右邊的微型宮殿叫江山金殿,合起來就叫“江山社稷金殿”。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明朝時期,故宮裡並沒有“江山社稷金殿”。到順治十三年(1656年),才在重建乾清門時興建。裡面不住人,而是供奉社稷江山之神,象徵皇帝掌握著江山、社稷。臺前有一扇大門,每日有太監開啟殿門後,進入裡面敬奉香火。這注香火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到溥儀被趕出故宮後,才完全熄滅。

歷經300年還能準確報時的自鳴鐘

從乾清宮出來,繼續往內廷走,便來到交泰殿。

交泰殿建造於明朝嘉靖年間,名字來自於《易經》,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滿”的意味,用來作為皇帝、妃嬪的寢宮,再合適不過了。不過,清朝時期,這裡只用於冊封皇后和為皇后舉行誕辰典禮。

在交泰殿裡,有一座大型自鳴鐘。這座自鳴鐘是什麼來歷呢?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明朝萬曆年間,外國傳教士曾經帶來了一座自鳴鐘,放置在乾清宮裡。後來,乾清宮失火,將這座自鳴鐘燒燬。皇宮裡沒有鐘點報時怎麼行呢?1798年,嘉慶皇帝決定,按照外國傳教士帶來的自鳴鐘為模板,仿製了一座更大的自鳴鐘——就是如今放在交泰殿的那座。

不得不佩服明朝工匠的仿製能力。這座仿製的自鳴鐘高5米有餘,錶盤的直徑有1米,鍾坨重達100多斤,是中國古代最大的自鳴鐘。難能可貴的是,它走時非常精準,“數十年,無少差。”。所以,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以這座自鳴鐘的時間為基準。清朝時期,官員們有了懷錶,他們也會自覺按照這座自鳴鐘校準時間。

如今,221年後,這座明朝仿製的自鳴鐘還在精準地走動。

故宮水缸上的刮痕

故宮隨處可見一種銅缸。這些銅缸的外面都有明顯的刮痕。這是怎麼回事呢?

如前所述,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對於故宮來說,防火是第一要事。

因此,從明朝時期開始,故宮各處就擺放了各種用以防火的水缸,達308口之多,又稱“太平缸”或“吉祥缸”。這些水缸比家裡所用的水缸大多了,太和殿、保和殿前各有4口水缸,能夠裝3000多升水,相當於一輛小型消防水車。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這些水缸的材質是什麼呢?明朝時期,這些水缸由鐵鑄成。到了清朝,朝廷不差錢了,鐵缸便升級為銅缸,外面鑄了一層鎏金。每一口銅缸,要用上100兩黃金。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入北京,佔領了故宮。期間,八國聯軍士兵將這些黃金用刀片刮下來,佔為己有。現在遊客看到的這些刮痕,便是八國聯軍士兵所為。

消失了的玄武門

眾所周知,在古城西安,有一座玄武門,見證了唐太宗李世民爭奪權力的刀光劍影。在六朝古都南京,也有一座玄武門,位於南京故宮北面,因玄武湖而得名。其實,在北京故宮,依然有一座玄武門——只是,現在“消失”了。

明成祖朱棣營造北京故宮後,將最北面的城門命名為玄武門。清朝入關後,到了康熙皇帝即位時,為了避諱康熙皇帝名字“玄燁”中的“玄”字,就將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於是,玄武門就消失了。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神武門是宮廷重要的出入通道。皇帝外出巡幸,一般經午門、端門出宮;而隨行的後宮嬪妃就只能從神武門出去。如果有皇太后隨行,為了表示對皇太后的尊重,皇帝會選擇一起走神武門。

2018年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有宮女選秀的場景。按照規矩,這些初選過關的秀女,一律從神武門進宮。

郭沫若所書寫的“故宮博物院”,就懸掛在神武門上。

土耳其風格的建築

在很多人看來,故宮的建築一定全部都是正宗的中式建築,不可能有西式建築。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這座建築——浴德堂。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在故宮太和門左邊,有一座武英殿;在武英殿院內西北平臺上,有一座土耳其式風格的建築,叫浴德堂。浴德堂的名字,來自《禮記·儒行》中的“儒有澡身而浴德”。建築的屋頂呈穹隆形,帶有鮮明的土耳其式風格。

這座建築最初的功能,是元朝大都留守司衙門的浴室。明朝時期,作為皇帝死後,大臣們齋戒沐浴的場所。到了清朝,朝廷在武英殿設定御書處,這座建築就改為蒸紙處,蒸燻印刷書籍所用的紙張。

只有4。8平方米的皇帝書房

在我們印象中,凡是與皇帝有關的建築,都務必修建得非常雄偉、高大、、寬闊、金碧輝煌,好像不這樣的話,就無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

可是,你見過面積只有4。8平方米的皇帝書房嗎?這樣的書法,甚至還沒有你家的臥室大。

這間皇帝書房,叫三希堂,名字來自於周敦頤《通書·志學》“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很多人都去過北京故宮 但很少人會注意到這六個細節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最初是乾隆皇帝的書房。乾隆皇帝還親自書寫了“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如今還懸掛在牆上,供人瞻仰。牆壁上還掛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懷抱觀古今”,下聯是:“深心託豪素”,也是乾隆皇帝的墨寶。

當年,乾隆皇帝在三希堂看書、辦公,並將自己收集的3件珍寶——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珍藏於三希堂,時時把玩。

後來,《快雪時晴帖》輾轉流落到了臺北,收藏在臺北故宮的三希堂裡。大家如果有空去臺北參觀,不要忘了去看看這幅很珍貴的《快雪時晴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