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統治的基本理念。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清康熙帝力排眾議撤三藩,歷朝歷代君王無不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努力。

而在中世紀的德國,情況卻並非如此,自主地作為個人所有土地,在德國的歷史中長期存在達六百多年,且並沒有影響德國的歷史發展程序。

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首先,是德國的自身歷史原因造成了自主地的存在。

德國的內部結構一直是以部族為單元來構成整個國家,因此日耳曼人的民族認同感薄弱。德意志,本義是中世紀日耳曼族的一些部落統稱,它曾是法蘭克帝國的一部分。

直到路易皇帝死去,法蘭克帝國分崩離析,到公元962年,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德意志民族才終於有了自己的王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但一直以來的部落族結構並沒有隨著國家統一而消失,薩克森人、法蘭克人、圖林根人等部落族依然存在,這些部落之間沒有歸屬關係,各自為營。這些德國的日耳曼人民雖然有著統一的語言文字,卻依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整體。

若在中世紀的德國,一個德國人要對外介紹自己,一定是先說自己歸屬於哪個部族,而不會說自己是德國人。

日耳曼人的歸屬感源自於自己的部族,而不是國家。沒有民族認同感,國家的存在也只是表象。時間久了,曾經的部落慢慢發展為諸侯國,而他們的領土,也就是後來的自主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其次,來自上層統治者的支援,讓自主地產生了萌芽。

實際上,德國的歷代君王一直都在鼓勵或默許自主地的擴大。最早,在德國向外擴大領土時,統治者就會將新的領土以抽籤方式分給各大貴族,而這就是最早的自主地。

德國的統治者透過這種分發土地的方式,來鼓勵貴族們不斷擴張領土。最初的德國正是依靠這種方式來發展壯大的。

這種鼓勵的態度在形成了統一國家後,也並沒有改變。其實一般來說,在國家政權統一後,君王為鞏固自己的地位,都會加強中央集權。但德國的君主卻是個例外。

這是由於在中世紀的德國政權並不是單純把持在君主手中,比之皇權還要高的是教會的神權。自神聖羅馬帝國建國以來,皇帝與教皇的衝突就不斷。皇權與神權的爭奪,讓德國陷入了持久的內部鬥爭中。

爭鬥讓德國的內需損耗極大。時間久了,皇權和神權的力量都被削弱,而割據勢力卻趁此機會,不斷髮展。而不管是皇權還是神權都需要拉攏諸侯勢力的支援,所以統治者也都默許了自主地的發展壯大,並樂見其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時間久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吞併周邊小諸侯國,自主的範圍不斷擴大,諸侯勢力也更加強大,直到皇權不能再控制他們。德國的政治體制也逐漸變成一種散漫的聯邦體制。

1356年,查理四世頒佈的《黃金詔書》中更是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保護地方諸侯權益的條款,維護了割據勢力的權利。

由於這種割據勢力長年存在,又一直受到上層統治者的保護和鼓勵。因此,隨之產生的自主地也受到了保護。在中世紀的大部分德國人心中,土地就成了私有物品。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國家都不得私自處理土地。自主地的領主有了民眾擁護,地位被再次鞏固。

在羅馬法中也有規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若要收回自主地,等同於親手推翻自己創立的法律,喪失公信力。

因此,即使上位者也曾有意要將土地收回,也要考慮到當時的輿論壓力和強大的割據勢力。要想取消自主地,等同於和全國作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再次,國外力量的扶持,進一步壯大了自主地掌控者的力量

德國,一直以來都處於歐洲各國的中央位置,軍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日耳曼民族又一向以爭強好勝聞名於整個歐洲。在長年的對外戰爭中,他們掠奪資源,侵佔土地,且戰鬥力強悍。一直是其他各國小心防備的物件。

自16世紀三十年戰爭之後,德國周邊的法國、瑞典、俄國都先後創立了中央集權制,他們開始向外擴張。

而處於中間地帶的德國的未來發展直接決定了周邊國家的生存發展。如果讓強悍的日耳曼人也成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一致對外,對周邊的其他國家將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因此,其他的歐洲國家都不願意看到德國統一併強大起來,他們希望德國能一直處於分散的狀態。誰都不願意看到對手一步步強大起來,一時間,各國都不約而同對德國的統一進行了強力的外部干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這些國家干預德國統一的主要手段就是去扶持德國掌控者自主地的諸侯們。德國內部的諸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來自國外力量的幫助,逐漸強大起來,他們彼此之間互相抗衡,矛盾也日益增加,再無和解可能。

這就意味著德國的中央集權力量再次被削弱,再也無法與各諸侯相抗衡。分散的德國力量,也讓外部其他國家稍稍心安。

1648年德國內部皇權與神權的混亂鬥爭導致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但這一和約的簽訂也有著外部國家的推波助瀾。這項和約讓德國內部的各諸侯國均享有同樣的權利和地位,再也沒有高低之分。

這項和約繼續加深了德國的分裂,自主地的收回變得更加困難,德國的統一程序再次被擱置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

最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為自主地的長期存在創造了條件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德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那些被扶持的貴族和諸侯勢力,也隨之也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手握重金的他們在土地交易買賣中,賺得盆滿缽滿,儼然成為了新貴族。

這些新貴族原本就在政治地位上就有優勢,同時又手握大量土地資源。新貴族的力量不斷髮展壯大,為了能賺得更多的財富,他們開始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加強鞏固了德國自主地的長期存在。

而這個時期的德國封建制度的落後性日益凸顯,已不能滿足國家發展需要。同時,在德國國內又崛起一股新的力量,他們就是藉著商業經濟發展的契機,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批私人地主,這正是德國資本家的前身。

他們不滿足自己所擁有的小塊土地,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資源,開始用大量金錢同貴族們換取自主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何自主地會被德國允許長期存在?

可以說,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正是貴族們用自主地扶持起來的。這些新貴族和私人地主成了擁護自主地的新力量。大量的自主地買賣交易,使德國的自主地數量迅速增加,規模進一步擴大。而落後的封建制度已無力管束這種局面,只能視其做大,無動於衷。

德國的自主地的產生同德國特殊的政治結構有關,而不管是德國內部權力中心還是外部國家力量一直都在盡力維持自主地的存在,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又給自主地的存在提供了經濟保障。

雖然後期,拿破崙戰爭後,普魯士推行改革,最終完成德國統一,但直到如今,自主地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全部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