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幫-在貧瘠的土地上誕生

山東在歷史上是著名的老災區,素有“十年九災”之稱,明清時代更是如此。據《清代山東水旱自然災害》以及《山東史志資料》等書記載,明代的水旱蟲災不下數百次之多。

到了清代乾隆以後,重災大災仍然不斷髮生,山東半島登、萊、青三府連年發生罕見的水旱災情,城鄉內外澇時盡成澤國,旱時赤地千里,再加上戰亂,農村悽慘荒涼,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曾作濰縣父母官的鄭板橋在《逃荒行》中描寫道:“十日賣一兒,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長路於以遠,關山雜豺虎,豺虎白晝出,諸村亂擊鼓······道旁見遺嬰,憐拾置提釜。賣儘自家兒,反為他人撫。”詩歌如泣如訴,催人淚下。

此後,山東各地仍然災情頻繁,因災荒而逃亡的人到處乞討,過著顛沛流離的悽慘生活。但其中也有一些遊民經營起販運業,變成了商人。山東的地理位置在中國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陸路交通方面,大凡東南及中部各省入都進京,山東為必由之路,成為“入京孔道”。山東與鄰近省“要害之地凡五”,即魯西北的臨清州,為“南北之咽喉”;魯北的武定府乃“燕薊之門庭”;魯西南是“魯衛之藩蔽”;魯南是“濰徐之鎖鑰”;膠東半島也被形容為“邊衛海東之決保障”。

河運交通方面,蘇魯交界之大運河從臺兒莊入境,經徽山、南陽諸湖,流入魯西大平原,最後由德州進入直隸,直達津京。這條明清王朝的大動脈,每年都有數不清的船隻從這條運河透過。每到南漕北運季節,“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經數百年之取精用宏,商業遂勃興而不遏”。還有數千裡的海岸線,從北部渤海灣海豐縣起,南下日照縣止,經過二十餘州縣,是溝通國內南北各地及中外交通的樞紐。

山東這種水陸交通之便利,為山東與國內商品交換與流通,以及山東商人的商業活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山東人經商在歷史上雖然很早就有記載,但還較為鮮見。到了明代中葉,災民流離失所,到處討食,於是商人便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逐漸誕生。

到了清代,山東幫商人更是隨之崛起,並雄踞於四方。比如瀋陽《奉天通志》列出一張四千餘戶商號的表,“其資本主直魯晉豫人佔十之六七,本省只佔少數”,而在北方四省當中,山東商人佔第二位。再如蘇州,有東齊會館、任城會館、濟東會館,南京有山東會館,蕪湖也有山東會館,漢口有齊魯會館,開封也設山東會館,等等,均是山東商幫開辦的,由此可見山東商幫的勢力範圍較廣,經濟實力也是較強大的。

山東商幫裡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或是大商人兼地主,因此大部分屬於封建性商人。這樣,就決定了山東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業資本的流向等問題,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但是,這些封建商人的經營活動,則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反過來又對封建經濟起著衝擊作用,從而生長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山東商幫-在貧瘠的土地上誕生

叢林開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