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結婚愛穿紅,原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在中國,有一種浪漫叫“許你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可以說是很多女生的

“夢中情紗”

但如今,很多新娘們所穿的大多都不正宗。

沒鳳、沒帔,算什麼鳳冠霞帔?最多隻是冠飾+秀禾服而已。

想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鳳冠霞帔,就得搞清集文化、歷史、傳承、儀式感於一體的明代婚禮有哪些講究。真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嗎?

中國人結婚愛穿紅,原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圖/《女醫明妃傳》裡孝淵景皇后的新娘裝扮

大明婚禮有多嚴格複雜?

明代婚禮很嚴格,很繁縟,講究

“六禮”

: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發冊奉迎。其中,納采、問名其實是相親階段,納吉、納徵更像是定親階段,然後才是成親階段。

不過,根據不同階層的人、不同的地區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天子納後沒有“親迎”這一環節,平民百姓的婚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所簡省,只要有“納采”“納徵”“請期”與“親迎”四禮就行。

我們來看看明代皇帝是怎麼結婚的——

首先,皇帝在確定新娘時,會派遣官員到宗廟和天壇地壇去進行祭祀,以告慰天地。

在明史中記載,皇帝定親的時候需要進行納吉、納徵和告期三種禮儀,也就是雙方先算過生辰八字,然後再送彩禮和挑選黃道吉日結婚。

接下來就是迎娶,由正副使來擔任。

正副使先向皇帝叩拜四次,然後拿上放置了冊封文書和玉璽的

冊寶案

,從大殿中門出,彩禮緊隨其後。此時,傳制官需要告訴正副使“茲選某官某女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納采問名禮”,隨後正副使舉著冊寶案從奉天門出發,到奉天門就把冊封文書和玉璽放到迎娶皇后的彩禮中,然後褪去朝服,帶著鼓樂部隊從大明門出發,前往迎娶的官員家。

迎娶工作結束後,由內官負責後續冊封工作,皇后戴九龍四鳳冠,穿祭禮服,走出閣樓,站立居所大殿中,朝南站立。隨後先到奉天門宣讀制諭,再行奉迎大禮進行冊封。

在冊封禮儀都結束之後,皇帝要換上袞冕,皇后要換上禮服,然後到奉先殿拜謁皇帝的家廟,拜謁完畢之後,才能回宮。回宮之後,還要喝交杯酒,即行合巹禮。

中國人結婚愛穿紅,原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圖/明孝端顯皇后畫像

到這還沒完,皇帝皇后二人還要換回常服,做一項比較

奇葩

的活動,史載:“帝從者餕後之饌,後從者餕帝之饌”,意思就是皇帝的侍者要吃掉皇后吃剩的事物,皇后的侍者要吃掉皇帝吃剩的食物。

婚後的四天裡,皇帝和皇后都要拜見皇太后並接受百官、親王以及內命婦和外命婦的慶賀。至此,皇帝的婚禮才算是徹底結束。

而平民百姓結婚,除了“四禮”以外,還要“見姑舅”,就是新娘向新郎長輩行禮,接受新郎長輩們的祝福;“見祖禰”,即回到祠堂或家中牌位前行禮跪拜祖先;“婿見婦之父母”,顧名思義是回孃家;最後是“饗送者”,禮謝賓客。

當然了,地區不同,習俗、所下聘禮也有所不同。最常見的是送“雁鴨”,象徵著婚姻專一,被稱為“奠雁禮”。

但在江南地區的聘禮中常有豬鵝、茶餅出現;

北京地區則會在婚娶前一天,男方家帶酒菜和雄雞到女方家催妝。新娘出轎時還要跨馬鞍,以示平安。

在南京,親自迎親的新郎不多,大多都是由新郎母親前往迎接,新娘則是由其母親隨送至男家,舅姑設宴款待女方母親。有錢人家還會徹夜歡慶。

鳳冠霞帔,古代女生的“夢中情紗”

即便是直女如木蘭,在看到這一身大紅嫁衣,也會心軟動情吧?!不過,富麗堂皇的“鳳冠霞帔”

可不是有錢就能擁有的

,其中藏有很多講究。

首先,紅色是從明才開始成為嫁衣的主流顏色。

在周代,婚禮更多使用肅穆凝重的玄纁色;到了盛唐,嫁衣大多使用雍容華貴的絳紅色搭配青綠色;宋代則以青綠色為主,直至明代,才完全發展為代表吉祥寓意的紅色。

洪武年間,禮部官員甚至搬出了服色五德論,認為明朝屬火德,應尚赤。

紅色在婚禮中不僅是吉祥喜慶的象徵,更成為“炫富”的顏色。所以庶民女子婚服也可以是“一身紅”:身著真紅大袖衫,戴大紅蓋頭,著紅繡鞋。男子婚服雖亦以紅為貴,但不同階層嚴格限制了婚服服色,比如黃色是皇家專屬用色,萬萬不能違制僭越,一至四品官員男子婚禮才可以穿真紅色公服。

中國人結婚愛穿紅,原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圖/明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

其次,鳳冠霞帔不是衣服,

只是配飾

鳳冠是尊貴女子的至尊禮冠,在重大場合必須佩戴。一頂完整的鳳冠包括鳳冠、鳳簪和金簪,鳳簪是用來點綴鳳冠的鳳凰形狀髮簪,金簪則是在鳳冠裡固定髮型用的。

而霞帔是古代女子的一種披肩服飾,繞過肩背,交於胸前,因為形美豔麗如彩霞而得名。一組完整的霞帔包括:霞帔、帔墜和釣圈。

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對“鳳冠霞帔”最大的誤解應該就是不管平民還是貴族,只要有錢就能穿?當然不是。

女子能穿什麼霞帔,完全取決於丈夫在官場裡混跡的好壞,所以在結婚時比起衣服好不好看,更讓人在意的是丈夫的官級——

一品用金繡紋,二品用金繡雲肩大雜花紋,三品用金繡大雜花紋,四品用繡小雜花紋,五品用銷金大雜花紋,六、七品用銷金小雜花紋,八、九品穿大紅素羅霞帔,沒有紋樣。

——《明史·輿服志》

根據不同的階層,婚禮的衣著檔次自然大為不同。

第一類人:皇帝——

明代皇帝大婚按照禮制著袞冕服,皇后則著褘衣,戴九龍四鳳冠;

第二類人:官員——

官員男子婚禮一般穿吉服,即帶簪花的烏紗帽和大紅圓領袍,肩部斜披一幅紅色錦緞,稱為“披紅”或“掛彩”,官宦女可以穿與其母親等級身份對應的命婦著裝,頭戴翟冠(鳳冠),身穿真紅大袖衫或圓領麒麟服,下裳為大紅褶裙,頭罩紅色方形巾帕(稱為蓋頭);

第三類人:士民——

士民男子婚禮多用帶簪花的方巾,著交領、左右開衩的道袍作為婚禮吉服,另肩部斜披紅緞一幅,士民女子婚禮則著大紅通袖袍,配以團花、雲紋霞帔、銷金蓋頭;

第四類人:庶民——

明代庶民男子可以穿青綠色的九品幞頭官服,但一般穿符合本人身份的吉服,庶民女子通常戴髻(或金冠),穿大紅袍(或襖衫),頭上罩紅蓋頭,出嫁時則可僭越享受貴婦級別的鳳冠霞帔。

當然,也有例外。到了清代,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中說:“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中國人結婚愛穿紅,原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圖/電視劇《知否知否》婚禮劇照

雖然民間新娘嫁人時可以戴鳳冠,但其實不會是有真金白銀裝飾的鳳冠,大多是徒具形式,只是可以趁機

“過把癮”

,而且更重要的是隻有正室嫡妻才有資格在婚禮時穿霞帔戴鳳冠。

穿越言情小說中的“指腹婚”真的存在嗎?

你以為穿越回古代就能“一夫多妻”?別做夢了。

明代婚姻,按照禮制其實實行的是

“一夫一妻制”

,只不過可以納姬妾,但都不能算合法的配偶。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我們還會經常聽到男子女子從小

“指腹為婚”

的事情。最早的指腹婚可以追溯到東漢。《後漢書·賈復傳》中提到賈復討賊寇受了重傷,光武帝劉秀十分悲傷,為了表彰賈復的功勞就當眾宣佈:

“聞其婦有孕,生女耶我之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

這次指腹為婚,只不過是對有功之臣的安撫,但到了後來,卻慢慢演變成一種陋習。到了元代起,法律開始對這種陋習加以制止,明代也有相關法律。

“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時,或有指腹、割衫襟為親者,並行禁止”。

——《明令·戶令》

儘管有明令禁止,但不代表不存在,明清小說之中尤其多。在“三言”“二拍”的最後一部《二刻拍案驚奇》中,就介紹了指腹婚的流程。

首先要割下“羅衫一角”作為信物,還要立字為證。

上寫道:“朱、易兩姓,情既斷金,家皆種玉。得雄者為婿,必諧百年。背盟者天厭之,天厭之!隆慶某年月日朱某、易某書,坐客某某為證。”

——《瘞遺骸王玉英配夫償聘金韓秀才贖子》

指腹的約定有時還需要在雙方兒女出生後正式下聘,以此鞏固雙方的約定。在另一篇《蘇縣尹斷指腹負盟》中,可以看到“利托莊鄰鄧晉為媒,將金環一雙過聘;榮以金釵一對回之”。

當然,也有因為“指腹婚”這種極具巧合的婚姻

引發的“公案”

,甚至在明清小說中形成了固定情節模式:

其一,兩家指腹為婚;

其二,十數年後,男方家道敗落,女方欲圖悔婚;

其三,“指腹為婚”中的女子不願另嫁,讓侍女拿錢物資助男子;

其四,侍女被殺,財物被劫,男子受到女方殺人劫貨的指控;

其五,官員查出實情,並主持男女兩方成婚。

表面上看,“指腹為婚”從“利益”的代表變為了“信義”的載體,但不要忘記本應主導婚姻的,應該是“愛情”。

一書·《中國文化經緯:中國古代婚俗文化》

遠古的婚姻,以掠奪婚為主,因為搶婚多是在黑夜進行,所以婚姻最早稱為“昏因”,所謂婚禮即“昏時成親”的意思。由於掠奪婚帶有濃重的野蠻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最初意義上的婚禮是非常簡單的。

所謂“婚俗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群體的婚姻禮義(內容)、禮儀(形式)與婚姻習俗共同形成的文化積累。

婚姻禮義、禮儀是經統治者將民間流傳的婚姻禁忌和婚俗加以整理而擬定的成文規範;婚姻習俗則是由民間的婚姻行為被“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心理和風尚。兩者在文化中屬於兩個不同的層次。但它們之間卻沒有劃出鴻溝,彼此具有互動影響、相互滲透的功能。

撰稿 | 何沛怡

投稿 | 合作 | 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