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間的最後一場大戰:遷延之役

公元前573年,晉悼公即位,倚仗著強大的國力,晉國不但攻打鄭國,迫使鄭國成為晉國的附庸,還對楚國動手動腳,並且不遺餘力地扶持吳國,形成兩方對楚夾擊的態勢。有道是: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在這種政治背景下,秦國和楚國結盟是最好的戰略方針,為此,秦景公還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楚共王,兩國達成了牢固的攻守同盟的態勢。有了楚國的後援,鬱悶了十幾年的秦景公,開始活動手腳,準備找晉國的麻煩。公元前564年,晉國由於乾旱而爆發大饑荒,糧食供應困難,秦景公想混水摸魚,派人同楚國聯絡,楚共王當然也想一雪前恥,爽快答應一同出兵。於是,秦景公派兵攻入晉國,而楚共王則派軍隊進駐武城,擺開架勢,準備進攻晉國。晉國人手忙腳亂地應付,又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軍隊,只能被動地捱打,收縮防線。秦軍難得沒有遇上正規戰,興奮地大肆劫掠一番而去。

一年後,晉悼公在鄭國的蕭魚舉行十三個諸侯國參加的盟會,類似於現在的高峰論壇,晉軍的大部分精銳部隊護送保駕。秦景公在上次的偷襲中佔了不少便宜,有點上癮,還想趁此機會再撈一把。他派庶長鮑、庶長武兩位將軍揮師攻入晉國,而晉國將領士魴過於輕敵,未做任何適當的軍事部署,被秦軍兩面夾擊,打的大敗而逃。

秦晉之間的最後一場大戰:遷延之役

這次,晉國被惹怒了。晉悼公收到訊息後匆匆忙忙地從蕭魚起程回國,他糾集了十二個盟國的軍隊,在晉國元帥荀偃率領的晉軍主力引導下,於公元前559年的七月,浩浩蕩蕩地殺奔秦國,這是想群歐秦國。然爾,並不是所有國家都真心想邦晉國打架,畢竟秦國跟他們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深仇大恨,出兵只不過是為了應付那一紙盟約。到了涇河邊,所有盟約國的軍隊都不肯過河,晉國主帥荀偃只好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好容易說服魯國和鄭國做出表率,先行渡河,剩下的也只好慢慢地跟在後面。這麼多的部隊慢悠悠地渡過涇河後,就在河邊安營紮寨,秦國人使了一把陰招,在涇河的上游投毒,聯軍士兵不少人因此中毒身亡。這也怪不得秦國人,晉國拉了一邦子小弟來打群架,這本身就不道義,你不仁,人家就行不義。誰也別怨誰。這仗還沒開打,聯軍就出現了損失,很多諸侯國開始鬧情緒了,不情願地跟著晉軍到達秦國的棫林。

秦軍已在此地擺開陣勢,等待多時。荀偃派人向秦軍送交戰書,約定明日開戰。然後傳令各軍埋鍋造飯,休息一晚,明日與秦軍決戰。搞笑的是,就在當夜,晉軍前主帥欒書的兒子欒黶置軍令不顧,悄悄地拉著自己的部隊開溜了。其他國家的軍隊一看晉軍帶頭跑路,誰還會留下來玩命,個個收拾東西打包回家,主帥荀偃鼻子都氣歪了,站在軍營裡罵街,可沒人睬他,依然是各走各的路,各回各的家。荀偃也沒轍了,只好命令晉軍撤退。但還是有不不怕死的人想找秦軍拼命,誰呀?那個帶頭跑路的欒黶的弟弟欒針,還有一位叫士鞅的晉軍將領各自帶著自己的隊伍留了下來。

秦晉之間的最後一場大戰:遷延之役

秦景公嘴上很硬,其實心裡一直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沒有絕對的把握能打贏這場戰爭。等到天光大亮之時,秦景公和所有秦軍被眼前的景像驚的目瞪口呆,晉國的大部隊跑的無影無蹤,留下遍地狼籍和一支人數不多的隊伍立在對面。所有人都處在迷惘當中,眼見著這支晉軍向秦軍發出自殺似的衝鋒,秦景公命秦軍包圍這支晉軍。在虎狼般秦軍的絞殺下,這支晉軍很快便煙消雲散了,欒針戰死,士鞅殺出重圍,逃回晉國。這次的伐秦戰役,就這麼草草的收場,晉國非但沒討到便宜,還損失了一員大將和不菲的糧草。由於這場戰爭的開始就非常戲劇性,不但節奏緩慢,而且軍心士氣低落,每到一處都是拖延時間,歷史上就把這場戰爭稱為“遷延之役"。

秦晉之間的最後一場大戰:遷延之役

不久後,一代霸主雄君晉悼公去世,晉國陷入了權力爭鬥的內亂之中,國力日漸衰落,無力在向秦國發動大規模的襲擊,於是謀求與秦國達成和解,兩國於公元前549年締結盟約,中止了相互不斷攻伐的時代,再一次握手言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