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革中,唐王朝存續時間長且政權相對統一,盛世之下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只是很可惜,唐朝依舊沒能擺脫從繁盛到衰退的命運,而這其中的轉折點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亂。經歷了這次風波之後,唐朝的國力迅速衰退,雖然不至於走向滅亡的地步,但後半段歷史卻鮮為人知,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如果不是通讀史書,很多人都會錯誤地認為安史之亂便是唐王朝的終結,此種境遇實屬尷尬。

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盛唐時期百姓安居樂業

李隆基為制衡太子而扶持安祿山,未曾想引狼入室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這一點顯然不適用於李隆基。李隆基在位期間子嗣眾多,其中不乏才能卓越者,所以太子人選一直搖擺不定幾立幾廢,最後才落到了李亨的身上。其實,李隆基最屬意的太子乃是長子李琮,只可惜此人因毀容而無緣皇位,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皇帝乃是一國之君,掌握權力的同時也代表著國家的臉面,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身體有損傷之人擔此重任

,所以李隆基便把目光放在了李瑛的身上。在惠妃與李林甫的共同努力下,李瑛被廢黜,但此時的李隆基對李瑁背後的勢力頗為忌憚,最終選定李亨為太子,這才暫時穩定了人心。此事不得不提的便是深受李隆基信任的高力士,他雖然是宦官的身份,但思想才能並不平庸,很多方面都能給李隆基以啟發。就連最敏感的儲位之爭,他也敢進言一二。

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安祿山叛變,大唐戰火紛飛

李亨與李隆基之間雖然是父子關係,但李隆基對他並非全然信任,尤其是人到晚年越發猜疑,父子關係相當緊張。在這個過程當中,依舊是李林甫起了關鍵作用,他擔心李亨記恨自己,所以便將安祿山推到了皇帝面前,藉此制衡太子的勢力,同時也得到了皇帝的讚賞。

此時的安祿山根基未穩實力不強,所以只能甘心扮演好"棋子"的角色以謀後路。

當然,李林甫雖然是安祿山的引路人,卻從未放鬆過對他的控制,甚至在安祿山身邊安插自己的眼線,這樣才能做好平衡之術。

《新唐書》中記載:“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大,到最後甚至控制了唐朝將近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這才有了與朝廷抗衡的底氣。再加上宰相李林甫去世,擺脫了控制陰影的安祿山野心越來越盛,終於找藉口揭竿而起開始謀奪大唐江山。

為了制衡太子李亨,李隆基一手扶持了安祿山的力量,沒想到最後卻被反咬一口,真是可悲又可笑。

在安史之亂當中,唐朝的國力迅速衰敗,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內涵都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此後再未得到提升。當然,安祿山最後的下場也並沒有多好,作為大唐衰敗的罪魁禍首,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設計殺害,也算是咎由自取。

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野心勃勃的安祿山招兵買馬

安史之亂後唐朝雖未滅國,歷史記載卻少之又少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與積累,才有了享譽內外的大唐盛世,但很多事都會遵循"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控制。

馬嵬坡之變後,李隆基不但失去了心愛的楊貴妃,同時也失去了對權力的絕對掌控力,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亨。或許是命運使然,李亨不管是繼任太子還是繼位為君,過程都不是特別順利,沒過多久便駕崩離世,又把皇位匆匆傳給了唐代宗。此時的唐朝早已大不如前,很多外邦勢力都想“趁火打劫”,幸好這其中還有忠心為國的郭子儀,才免去了很多禍事的發生。

《舊唐書》記載:“吐蕃知其謀,是夜奔退。子儀大軍繼其後,大破吐蕃十餘萬。”

安史之亂後大唐又存續百餘年,實際卻是名存實亡,早已喪失了挽救的可能性。代宗去世後由德宗繼位,他注重經濟卻忽視了軍事實力的重要性,以致於天下兵亂四起,整個國家的境遇更加破敗不堪。待到了唐僖宗時期,因為一國之君的不作為,讓農民起義軍愈發猖狂,這才慢慢將唐朝推向了滅國的深淵。當然,這期間也曾出現過想要力挽狂瀾的君主,只可惜天下大勢已定難以扭轉,他們只能扼腕嘆息。

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吐蕃與大唐的版圖對比

為什麼在很多人的觀念之中,都覺得安史之亂便是唐朝的“結尾”呢?主要是因為後半段歷史充滿了破敗與悲催,大部分人都不感興趣或者覺得恥辱,這才使其逐漸被淡忘。一個是大唐盛世萬國來賀,一個是凋敝混亂起義不斷,肯定是前者更受關注。當然,除了思想層面以外,更加不容忽視的是當時的國情。

在那種混亂不休的年代當中,百姓們或忙於生計或躲避戰亂,很少有人願意舞文弄墨記錄歷史。

即便真有存稿,也很難妥善儲存,所以才會出現“歷史斷層”,很多事情都難以考究。總而言之,史書的編纂需要有理可據有史可查,憑空捏造是絕對不可以的。相對於晚唐來說,鼎盛時期的唐朝顯然“條件優越”,不但有大批的優秀詩人與畫家,還有很好的儲存技術,讓歷史事實得以存續。

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開始!

唐朝最鼎盛時期的疆域版圖

總結

自高祖李淵建唐以來,國家實力一直在穩步提升中,尤其是開元年間,那才是真正的全盛時代,各國紛紛來唐慶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唐玄宗開始變得昏聵善猜疑,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絲毫不信任,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儲位之爭與安史之亂,將整個國家都推向了滅亡的境地。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貴妃楊玉環變成了“紅顏禍水”,罪臣安祿山更是招致無數罵名,其實最應該被究責的還是當時的一國之君李隆基。至於史書記載這方面,不管是輝煌盛世還是淒涼晚景都是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應該被後人遺忘,只有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走得更加長遠。最重要的一點,晚唐時期的數位皇帝並非全部都是昏君,他們的歷史功績也值得被名記讚揚。

參考文獻:《舊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鑑》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系漁經獵史小仙女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援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