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獨尊儒術嗎?這個謊言騙了世人二千多年

事實上,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劉徹不可能獨尊儒術。

一個是王位繼承的原則。

儒家主張王位繼承必須堅持長子繼承的原則。

創立漢禮的漢家儒宗叔孫通,就曾拼命反對劉邦廢長立幼。

劉徹是漢景帝的第十子,如果他毫無保留地肯定反對廢長立幼的儒家思想,那就等於否定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另一個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度。

儒家推崇周朝制度,而周朝實行封建制。

漢朝從劉邦到劉徹,都為封建制的負面後果寢食難安。

漢高祖劉邦實行一國兩制,在一半疆域恢復了周朝的封建制,“十年之間,反者九起”;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不久,繼承了這筆政治遺產的劉徹,如果他毫無保留地肯定推崇周朝制度的儒家思想,那就等於否定削藩集權的合理性。

漢武帝獨尊儒術嗎?這個謊言騙了世人二千多年

漢武帝改革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中最令人驚豔的傳奇之一。

但是,“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漢武帝改革的歷史,也毫不例外地被塗抹成面目全非的小姑娘。我希望還原她素面朝天的真相。

最流行的一個傳說,就是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西漢獲得新生。其實這是一個以訛傳訛的傳說。

事實上,儒家差點讓西漢王朝無法誕生,儒家還讓西漢王朝不得安生,儒家最終讓西漢王朝離奇喪生。

儒生酈食其曾經給劉邦出了個餿主意,就是建議劉邦象商湯周武那樣分封諸侯,劉邦差點聽從了;幸虧張良及時出現,“藉箸代籌”說服劉邦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據現象的出現,才成就了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大業。劉邦因此曾破口大罵:“這個混賬儒生,差點壞了你老子的大事!”

商、周兩代實行封建制,是勢不得已。歸附商朝的諸侯有三千個,商朝靠了他們的力量才取代了夏朝,所以商湯就不可能廢除他們;歸附周朝的諸侯有八百個,周朝憑藉他們的支援才推翻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可能廢除他們。

周朝建立的國家相當於宗周邦聯共和國。

周朝兵連禍結幾百年的歷史,已經充分暴露了封建制的弊端——諸侯各霸一方,分享統治權力,而且日漸形成枝強幹弱尾大不掉之勢,甚至地方政權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成為中央政權的主要威脅。可以說,中央與地方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封建制與生俱來的。

秦朝統一天下後,為了避免封建制的弊端,實行郡縣制,不設定諸侯國而設定郡縣,廢除諸侯而委任郡縣長官,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政治革命,具有歷史裡程碑的重大意義。

不幸的是,秦朝雖然解決好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卻沒有解決好政府與人民的矛盾,以至過早地崩潰了!這不僅是嬴氏的不幸,也是中華民族的不幸——中華民族的歷史因此而經歷了幾百年長長的彎路螺旋上升。

更不幸的是,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後,沒能正確認識秦朝的錯誤——錯在政策而不是錯在制度,誤以為秦朝是因為廢除封建制才孤立而亡;漢高祖劉邦認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縣有統制之功,實行一國兩制是兩全其美的上策,於是因襲秦朝郡縣制的同時恢復了周朝的封建制,郡縣和諸侯國各佔一半疆域。結果呢?“十年之間,反者九起”。當時沒有反叛的郡縣而只有反叛的諸侯國,已經證明了秦朝郡縣制的優越性,無奈已經覆水難收。

漢高祖劉邦沒有認識到諸侯王是否叛亂,並不取決於親疏,而是取決於強弱;他又想岀一個餿主意:用同姓王代替異姓王,幻想以血緣關係去解決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但劉邦生前的歷史與劉邦身後的歷史,都反覆證明這個辦法是愚蠢的——不僅沒有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使這種矛盾成為家族內部的主要矛盾,使這種矛盾以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形式表現岀來,對家族對民族都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漢武帝獨尊儒術嗎?這個謊言騙了世人二千多年

以至到了漢文帝的時候,賈誼在《治安策》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我私下考慮現在的局勢,應該為之痛哭的有一項,應該為之流淚的有兩項,應該為之長嘆的有六項,至於其他違背情理而傷害大道的事,很難在奏疏中一一列舉。”

賈誼所謂應該為之痛哭的那一項,正是指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天下的形勢像得了嚴重的浮腫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圍,腳趾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時都不能伸屈自如,一兩個指頭抽搐,渾身就覺得無所依賴。喪失了今天的時機而不醫治,一定要成為難治的頑症。以後即使有扁鵲那樣的神醫,也都無能為力。這個病還不只是浮腫,還苦於腳掌扭折不能走動。”

賈誼在《治安策》中不僅指出了弊病,也開出了藥方。針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他的藥方是“眾建諸侯以少其力”,後來無論是晁錯的《削藩策》,還是主父偃的《推恩令》,都是以賈誼的指導思想為基礎而提出的具體措施。

由此可見,賈誼的《治安策》,其實從漢文帝開始,就已經成為漢皇室的政治綱領,只不過漢文帝還不具備條件大刀闊斧地實施,漢景帝被迫強行部分實施,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實施了賈誼的《治安策》,使西漢從邦聯共和國發展為聯邦共和國,接近於迴歸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

恢復周朝的封建制,曾經令劉邦到劉徹好幾代皇帝寢食難安!劉徹怎麼可能獨尊令其寢食難安的儒術呢?

所謂的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是東漢歷史學家班固以張冠李戴的方式杜撰出來的,然後經過宋朝歷史學家司馬光進一步的渲染,就變成了“歷史”。

董仲舒生前,並沒有獲得劉徹的重用,沒有像主父堰那樣讓劉徹相見恨晚而一年四遷;董仲舒死後,也沒有獲得劉徹的感恩,沒有像賈誼那樣讓劉徹感激恩圖報而惠及兒孫。

最重要的是,董仲舒主張和親反對討閥匈奴,漢武帝根本不可能接受他的腐儒之見。

事實上,整個漢武帝時代受重用有作為的大臣沒幾個是儒生,反而法家人物居多。漢武帝的政策正如司馬遷在《龜策列傳》中所言:“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鹹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

漢武帝獨尊儒術嗎?這個謊言騙了世人二千多年

假如劉徹真的將獨尊儒術作為政治綱領,他的曾孫漢宣帝劉詢,就不會厲聲責罵柔仁好儒的太子劉奭:“我漢家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歷來就是王霸兼用禮法並重,怎麼可以只講德教,照搬周朝的制度呢!而且俗儒通常不識時務,喜歡借肯定過去來否定現在,使人死執教條而脫離實際,不懂得實事求是,哪值得委以重任?”還因此長嘆一聲預言:“將來亂我漢室的人,一定是太子啊!”從此疏遠太子而偏愛淮陽王,並且說:“淮陽王明察好法,更適宜做我的兒子。”

儒學功底在西漢歷代皇帝中首屈一指的劉奭即位為漢元帝后,漢朝才真正獨尊儒術。結果怎麼樣呢?用本朝太祖的話來說是:“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在元、成、哀、平這四代,儒家的勢力是一代強於一代,漢朝的政治卻一代不如一代,並且當政者為人處事都荒誕不經。

最後,正是儒家集團吹捧起來的、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符合儒家理論中聖人標準的王莽,終結了西漢王朝。

——這才是獨尊儒術的神奇效果!這才是獨尊儒術的真相!

賈誼的《治安策》對封建制的否定並不徹底,他只是要削弱封建制而非廢除封建制;因此,以《治安策》為指導思想的漢武帝的改革自然也不徹底,沒有消除心腹隱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成為家族內部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又產生了以外戚牽制宗親的措施,結果外戚專權成為漢朝政治的常態,以至助手成為殺手——西漢王朝最終斷送於外戚王莽手裡。

注【此文是我將舊作整理修改而成,故屬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