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要有寬廣的眼界

曹操寫過一首詩《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物件為“沐猴而冠帶,知(智)小而謀彊(強)”。講白一點就是,像猴子一般卻硬充人樣,腦子少根筋還妄想幹大事。(沐猴就是獼猴。)

佈局要有寬廣的眼界

曹操所罵的,就是何進。何進是什麼人?為何被罵得這麼慘?何進差勁在哪裡?曹操自己又好在哪裡?

走漏風聲,大事必敗

且看當時情勢。時為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昏庸的漢靈帝病歿,14歲的皇子劉辯繼位,由母親何太后臨朝,擔任大將軍的舅舅(何太后的弟弟)何進掌政。

何進上臺,首先要對付的是長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

當時袁紹頗受何進重用,他建議何進斬草除根,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

佈局要有寬廣的眼界

可是這個計劃得不到太后的支援,何進的個性優柔寡斷,不敢執行。袁紹見他猶豫不決,又出一個點子,勸何進召外兵入京,給太后施壓,讓她答應。

何進一聽,這主意不壞。擔任主簿的陳琳聽了急忙勸阻。

陳琳說:“將軍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權,只要以雷霆萬鈞之勢,當機立斷,發號施令,必可順天應人,完成大事。如今卻棄權柄不用,尋求外援,屆時大軍群集,強者為王,不但功業難成,反而大亂。”

陳琳的勸說,何進聽不進去。擔任典軍校尉的曹操,聽說這件事後,搖頭嘆息,私下大發議論說:“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寵信他們,哪會像今天這樣?既要懲治他們,便應除去元兇,而這種事只需一名獄卒便辦得到,何必大動干戈,從外地紛紛召來大軍呢?想一網打盡,一定走漏風聲。大事必敗啊呀!”

綜合陳琳和曹操的分析,行動方案有三個前提:

一、宜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不可拖延。

二、宜秘密進行:召來外兵,只會打草驚蛇。

三、宜針對目標:只要除去首惡,縮小打擊面,不必把所有宦官列為誅殺物件。

曹操主張的,不是鳴金擊鼓、衝鋒陷陣式的兩軍對壘,而是派刺客殺掉為首的太監,讓宦官集團群龍無首,剩下來的嘍囉就好對付了。這種行動類似於宮廷政變,作戰空間狹小,作戰時間緊迫,成敗一瞬間,因此必須保密、迅速。

相應於以上三項基本準則,反過來說,這次行動不宜喧喧嚷嚷,行動曝光;不宜左顧右盼,前瞻後顧;不宜一網打盡,擴大目標。尤其不宜的是引入外力。

引狼入室,尾大不掉

引進外力,無異於引狼入室,後患無窮。即使除去了可怕的宦官,引進更可怕的軍閥,例如董卓,將會帶給國家更大的災難。

在曹操、陳琳的分析裡,何進和袁紹從一開始的戰略設定便錯誤了。袁紹不該想出引進外力這餿主意,而何進不該答應並且執行。

佈局要有寬廣的眼界

事情果然如曹操等人所料,董卓的兵馬還沒進京,宦官集團便得到情報了。他們先發制人,假傳太后旨意,宣何進進宮,乘機殺害何進。袁紹見事蹟敗露,一不做二不休,率兵進宮,見到宦官格殺勿論,總共死了兩千多名宦官。

後患真的如陳琳所擔心的來了。董卓進京後,先廢后殺原來的皇帝劉辯,另立新帝(獻帝),他當權攬政,變成另一個尾大不掉的勢力。紛紛擾擾的三國故事便這樣展開。

曹操、陳琳和袁紹、何進差別在哪?主要不在行動力、決斷力,而在策略規劃的能力。目光如炬和目光如豆所看的不同,執行結果當然也不同。看事情不能只看一時,要像下棋一樣,想到幾步之後的情勢;事情想正面也要想反面,想想後遺症,能不能負擔得起?如果為了鞏固政權或者奪取政權,不惜結合地方黑勢力,一時的勝利,只會換來擺脫不掉的包袱。

(作者:羅吉甫)

(摘自《臥虎藏龍三國智》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