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所謂“筆落驚風雨,字成泣鬼神”,倉頡造字是中華文明進化過程中的一件里程碑事件,從此中國進入文字時代,知識積累與社會發展大幅度提升,但直到漢朝才有“倉頡造字”傳說流出,這就給倉頡造字是否存在打上了一個問號。

《荀子·解蔽》:“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是倉頡的最早記載,很有意思的是,荀子否定倉頡造字說,認為倉頡是整理文字的人。

《呂氏春秋》:“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中,也沒有確認倉頡造字,只是說“倉頡作書”,因為“書”有文字之意,但也有書籍之意。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向組織編輯的《淮南子》中,也是說“蒼頡作書”。

《說文解字 敘》:“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東漢許慎肯定了倉頡造字之說,還指出倉頡是黃帝史官,如今倉頡傳說皆源於此。

一般認為,倉頡造字只是一個美好傳說,經過幾千年的宣傳,倉頡成為一個造字的象徵符號,但並非真實歷史。不過,江蘇學者劉正英認為,倉頡存不存在的確難以確定,但黃帝時期的造字傳說應該並非虛構,因為甲骨文中的黃與帝二字,就攜帶了“倉頡造字”的歷史資訊。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01:古史中對三皇與黃帝記載的奇怪現象

根據古史記載,三皇的事蹟不僅少得多了,而且過於玄幻,以至司馬遷都不願記載三皇,《史記》是從黃帝開始記載。

到了黃帝時代,古史記載的事蹟突然變多。黃帝距今大約4650年,相傳擊敗炎帝與蚩尤,還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流傳下來的事蹟非常多。

為何三皇的事蹟極為稀少,黃帝的事蹟卻很多?有人說,黃帝是周人祖先,周人建立周朝之後,為了光宗耀祖而將黃帝捧成五帝之首,將無數發明創造歸功於黃帝。有人說,春秋戰國學者美化黃帝,不斷豐富黃帝功績。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黃帝時期創造了文字,開始大量採用文字記事,從而使得黃帝眾多事蹟得以流傳了下來,而三皇時代採用結繩記事或非文字記載的其他手段,傳遞的資訊量非常有限。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02:黃帝手下官員造字,必然先造黃帝二字

如果黃帝事蹟大量流傳下來,原因在於黃帝部落開始造字的話,那麼首先造出來的文字應該是黃帝二字,然後才會創造其他文字。連部落領導名號都不先造出來,造字官員(姑且認為是倉頡)想必不太合格。

需要說明的是,黃帝二字,未必代表某一個人,根據古史裡炎帝代表部落酋長的名稱推測,黃帝可能也是部落最高領袖的固定稱呼,是整個部落的代表,維繫著整個部落的生死興衰榮辱。由此也可見,倉頡首先更應該造出黃帝二字了。

由於黃帝之後的顓頊、帝嚳、堯舜禹等,都是黃帝后裔,與黃帝有著血緣關係,因此黃帝這兩個字就會被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去,又因為黃帝地位的緣故而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上古部落為了生存,互相聯姻極為普遍,因此無需糾結五帝之四等都是黃帝后裔這件事,或許他們不是黃帝傳承下來的父系血統,但可能是母系血統,奉黃帝為祖亦無不可。

鑑於此,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的黃與帝字就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甚至其中會包含倉頡造字的歷史。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03:劉正英解字發現倉頡造字秘密

由於黃帝的歷史地位,因此甲骨文中的黃與帝字一直是重點研究物件,但通常主要是研究其字形,由此判斷其初始本義。不過,劉正英別具一格,是將黃與帝字筆畫分解,從中由此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講述劉正英的結論之前,先了解一個重要的前提。1952年,在陝西發現了“半坡遺址”,遺址中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30個陶文刻符,40多年來一直無人辨認出來,劉正英根據結繩記事、河圖洛書等判斷,這些主要屬於兩套1—9的象形數字。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由於半坡遺址距離黃帝有1000多年,而黃帝距離甲骨文又有1000多年,也就是說黃帝處於半坡遺址與甲骨文的中間時間點。基於這一點考慮,劉正英認為半坡陶文與甲骨文中的黃與帝二字可能存在某種聯絡。

將甲骨文中的黃與帝拆解開來之後,瞬間有了驚人的發現:甲骨文中的帝字由半坡陶文中的“一”、“三”、“五”、“七”、“九”組成,甲骨文中的黃字由半坡陶文中的“二”、“四”、“六”、“八”與上古的“田”字組成。甲骨文中的黃字有兩種寫法,圖2與西周的圖3基本一致,圖1與圖2只在中間相差一橫,圖1可視為“二”、“四”、“六”、“八”與“口”字的組合。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黃帝是部落至高領袖,位居天地之間,掌管四面八方的一切事務。按照劉正英的解讀,黃帝二字恰好符合這一定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一”、“三”、“五”、“七”、“九”是天數,“二”、“四”、“六”、“八”是地數。因此,帝為天、黃為地,黃帝二字即為天地之意。倉頡造字時,首先用天數造出“帝”字,其次用地數造出“黃”字,合在一起即為黃帝,代表部落至高領袖。另一方面,黃帝二字與天地之數吻合,就印證了古史中“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值得一提的是,倉頡造字,並不代表所有漢字都是倉頡所造,只是說倉頡可能是造字源頭,他探索了文字記事的可行性,以及提供了造字思維與造字方法,後人在倉頡的基礎上一代又一代的不斷造字,形成了如今龐大的漢字系統。

倉頡造字之謎,學者:倉頡首造黃帝二字,甲骨文中黃與帝暗藏天機

總得來說,這種解讀未必正確,首先劉正英對半坡陶文的解讀是不是正確,還有值得商榷之處,其次缺少甲骨文與黃帝時代的中間證明環節,如果發現距今4000年左右黃帝二字寫法也是分別由天地之陣列成,那麼劉正英的解讀就會形成一定的證據鏈,說法可能就更為可信了。

比甲骨文更早的骨刻文,有學者解讀的“黃”字(見上圖),是一個人的頭像,就與地數毫無關係。當然,骨刻文還在研究探討中,並未形成共識,上述對黃字的解讀只是一家之言。

筆者認為,儘管劉正英的解讀還存在不少缺陷,但對倉頡造字與黃帝的研究方法,至少是上古歷史研究的有益補充。

參考資料:《從半坡陶文看甲骨文起源——劉正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