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閒來無事,讀了日本駐聯合國第一任代表加瀨俊一寫的回憶文章——《日美開戰對我們的啟示——日美談判在世界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怪異事例》。作為戰前日美談判與日本投降的見證人,加瀨的這篇文章無疑是極具價值的。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這場曠日持久的絕望談判的具體過程,讀者老爺們自然不必知曉,然而它的怪異,龍馬君卻覺得頗有趣味,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一、怪異一:越談越崩

兩國談判,是為了凝聚共識,消除隔閡,本應該越談越攏,日美談判卻並非如此。

日美談判之初,雙方關係雖有惡化的趨勢,但總體尚可。1941年初,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兩名神父赴日進行秘密外交,經過一系列非正式的磋商與會談,雙方草擬了一個談判大綱,也就是《日美諒解方案》。

按照這個大綱,日本部分放棄對德國的同盟義務,從東北以外的中國領土上撤軍,並保證不侵犯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美國則承諾置身於歐戰之外,促成中日媾和,承認偽滿洲國,並繼續向日本提供石油等資源。

應當說,對於這一方案,日美都作出了較大讓步,如果真能按照這一方案實施,雙方關係的改善並不難實現。

誰知,之後的談判卻急轉直下。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簽訂,自感沒有後顧之憂的日本很快以“不破壞國際信義”為由,向美國提高了要價,日本不僅不放棄對德同盟義務,而且要求美國不再幹預侵華戰爭。

同樣受到這一條約影響的還有美國。日蘇媾和使得日本北進攻蘇的機率大減,美國禍水北引的妥協策略也就失去了意義,日本南進與美國正面對抗的風險則大幅增加,在此情況下,美國也不甘示弱,向日本提出了反建議,也提高了要價。

既然談判桌上無法壓服對手,日美雙方便在談判桌外較量了起來。

日本佔領了法國在東南亞的屬地,擺出了一副不惜南下與美國一戰的架勢。而美國則加大了對日本的制裁力度,至1941年8月時,更是聯合英、荷兩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此後雙方又進行了數十輪的磋商,不僅毫無進展,雙方關係更加惡劣,到了1941年11月時,美國向日本提出了空前強硬的《赫爾備忘錄》,條件之苛刻讓當時負責對美談判的野村大使目瞪口呆,也讓日本的主和派陷入了徹底的絕望。

11月27日至29日,連續開了三天的大本營聯席會議終於作出決定,為獲得荷屬東印度石油,日本立即開展對美作戰。幾乎同時,美國方面也向前線司令官釋出了“最後警戒令”,要求美軍全面戒備來自日本可能的襲擊。

雙方就這樣走向了戰爭的不歸路。

二、怪異二:毫無誠意地談了8個月

太平洋戰爭之前的日美談判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曠日持久的談判之一,從1941年4月16日正式談判開始,斷斷續續一直談到了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12月7日(東京時間),整整8個月,前後會談多達45次。

從談判時間和頻次來說,雙方似乎應當是誠意滿滿,然後事後來看,雙方可以說都沒有談判的基本誠意。

日本方面,自從與蘇聯媾和,南進也就成了軍部的共識,一意效仿德國擴大戰爭的昭和軍閥們是絕沒有意願對美國讓步的。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當文人內閣表示對於和美國開戰沒有信心且不能負責時,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軍方勢力乾脆把文人內閣趕下臺,自己控制了內閣。在那之後,日美談判的前途也就更加不能指望了,談判成了日本拖延時間進行戰爭準備的工具。

美國方面,儘管國內孤立主義思潮氾濫,美國的政治精英們卻絕不會放任日本獨霸西太平洋,這將構成對美國利益的重大挑戰。因此,在開戰之前的選邊站遊戲中,美國實際上早就站在了中國和英國一邊。

於美國而言,談判更像是一種調動國內情緒的把戲。一方面,談判可以安撫傾向於孤立主義的大多數國民,另一方面,一次又一次的談判失敗,可以促使國民注意來自日本的威脅,當好戰的日本打響第一槍時,美國加入世界大戰也就水到渠成了。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日美兩國就這樣,在都缺乏基本誠意的情況下,各懷鬼胎,徒勞地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談判。

三、怪異三:談判引起了戰爭?

按照加瀨俊一的說法,是日美談判引發了太平洋戰爭,乍一聽,這個說法似乎過於離奇,然而稍加分析,卻也不無道理。

1941年初,日美關係還遠未到非開戰不可的地步,經過8個月的艱苦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了唯一的“共識”:戰爭不可避免。

談判本是避免衝突的手段,然而日美談判本身卻造成了諸多嚴重後果。

在談判的試探過程中,原本還存在著些許幻想的兩國基本都摸清了對方的底牌,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擺到了檯面上,用一句成語來說,這就是“圖窮匕見”。這是嚴重後果的第一層。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為了迫使對方就範,日美雙方在談判中不同程度地利用各種手段向對方施壓,作為極限施壓的傳統玩家,美國更是直接切斷了日本的能源生命線,這成了太平洋戰爭的催化劑。這是嚴重後果的第二層。

談判的挫折導致了國內主戰勢力的抬頭,這在日本表現得尤其明顯。當美國提高要價,談判的挫折使得原本主張對美妥協的文人內閣倒臺,主張對美開戰的軍人很快掌握了主導權。日本國民也對談判挫折極為敏感,談判桌上的每一次失敗,都會引發國內主戰勢力的強烈反彈。

當收到態度強硬的《赫爾備忘錄》後,作為外交官的加瀨俊一在辦公桌上發現了若干份血書,上面寫著:

“時至今日,還向我們的仇敵美國乞憐,繼續談判是怎麼回事?算什麼日本男兒,還知道羞恥嗎?”

談判之前,日本人大概是不會視美國人為仇敵的,談判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許多一輩子都沒見到過美國人的日本青年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去戰場上殺美國人了。這是嚴重後果的第三層。

如果有最基本的現實感,您會覺得這一切非常有意思。

四、唯一的“熱心人”

在這場事關兩國命運的談判中,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可能是唯一真正希望談判成功的人。

作為美國通,他了解美國的強大實力,真心希望透過談判避免衝突。作為親美派,他與羅斯福有著不錯的私交,大概也是真的希望兩國永久友好。

為了促成日美關係改善,64歲的野村不顧老邁,一次又一次笑容滿面、態度謙恭地去和美國人談判,前後竟多達45次,與國內往來密電也多達217次,真是位熱心人。

談了45輪,從春天談到冬天,最後還是開戰了。

可惜,他的努力最後全部白費了,不僅白費了,他還成了眾矢之的。

戰前的日本人罵他賣國,不知羞恥,整日去向美國搖尾乞憐。戰後的日本人又罵他不專業、缺乏能力,不滿足傳達者的角色而企圖扮演調停者,造成了日美關係的混亂。

在美國人那邊,他的形象更是不堪,作為日美談判的日方代表,他成了日本背棄道義偷襲珍珠港的象徵,赫爾國務卿痛罵他的橋段一次又一次地在影視劇中出現。

真是“委屈”這個老頭了。

歡迎關注, 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參考資料:《日美開戰對我們的啟示——日美談判在世界外交史上絕無僅有的怪異事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日本談判研究》(想要上述參考資料的讀者老爺,請在關注後私信龍馬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