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張儀,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演說家、謀略家。與同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共事鬼谷先生。他初到楚國,不得意。後在秦國發跡,大行連橫之策,破六國合縱之盟。為人不忠不義,戲弄諸侯,遊說天下,招是搬非。後卒於魏國。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 昔日同窗,今日宿敵——蘇秦與張儀

張儀之楚貧(選自《戰國策 楚三》卷十六)

張儀初來楚國,因為自身貧窮而在求仕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難。這與家境有關,並不是張儀本人的錯。然而他的舍人都要離他而去,可見當時的世態炎涼。但是張儀早已心中有數,他自信滿滿地說,“子待我,為子見楚王”。此時的他已經對楚王的底細有了充分的瞭解。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 楚懷王

張儀見了楚王,楚王不悅,可想而之。此人不僅以貌取人,嫌貧愛富,而且不察賢能,傲慢自負,唯獨對美女情有獨鍾。因此人才紛紛離楚而去,其國運之衰也是勢所必然的了。然而即便如此,精明的張儀還是不虛此行。他抓住楚王獨好美女的心理,在試探性的詢問之後,便開始引誘楚王上鉤。“王徒不好色耳?”立刻引起了楚王的興趣。之後再添油加醋,說的他垂涎欲滴:“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者,以為神”那些美女,一個個粉雕玉琢,往街上這麼一站,簡直就是女神!說得楚王怦然心動,態度立刻大變,我們楚國偏僻淺陋,哪見過中原的如此美女,誰說我不好色?這次勞煩你老人家幫忙多給我搞幾個來!迫不及待地“資以珠玉”。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 南宮鄭袖

楚王的寵妃南後、鄭袖聞此訊息豈會不寢食難安?若張儀真從外國找來一幫美女獻給楚王,她們豈不是要被打入冷宮?趕緊重金賄賂張儀,畢竟錢對她們來說簡直太小意思了,這樣若能解決問題最好不過,至少也算做個人情。

張儀輕而易舉地撈到了兩筆款子,這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他貧窮的境遇了。不過話說回來,這兩筆錢他拿的也是兩個燙手的山芋。無論怎樣,他都要開罪一方而討好另一方。不過像楚王和楚王的愛妃這些重量級人物豈是他一個不得志的書生能得罪得起的?稍不留意就得人頭落地。不過張儀畢竟是張儀,撈錢時肯定早有打算,此等小事能難得了他?先是能拖則拖,儘量使雙方都慢慢淡忘此事,然後主動提出陪楚王喝酒。對於整日無聊,苦覓享樂之法的楚王來說,何樂而不為?酒過三巡,張儀即以裝醉示楚王以誠。既然喝得如此痛快,大王何不請您的愛妃也前來同樂呢?楚王一聽,有何不可!南後和鄭袖隨即到來。此時才是張儀演這齣戲真正要抓住的機會,“儀行天下遍矣,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一句話,可謂一箭三雕。南後鄭袖一聽,不僅長舒一口氣,總算打消了心中的顧慮,而且虛榮心得以滿足,可以受寵更甚於前,自然是對張儀不僅不加怨恨反而感恩戴德。而楚王這邊則是虛榮心同其愛妃來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此點被張儀利用得淋漓盡致,這個昏君反而還樂不可支,再加上張儀又不失時機假惺惺地這麼一請死謝罪,結果就是“子釋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兩人也”怎麼樣?你說晉國美女如何如何,跑了一圈,最後發現還是寡人的眼力好吧!哈哈一笑,張儀的欺君之罪也就這樣一笑了之了。

如此來看,楚國國破家亡之日,以及張儀這種八面玲瓏,三寸不爛之舌的飛黃騰達之時,難道還不是近在咫尺了嗎?

張儀為秦破連橫(選自《戰國策 楚一》卷十四)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 戰國形勢與合縱連橫

秦、楚併為戰國大國。張儀作為秦國的連橫總設計師和執行者,自然要把對楚國的外交公關工作放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張儀在楚王面前首先誇張秦國的強大。進而又闡述秦國對秦楚聯盟的期望,以及該聯盟對於楚國是有利的,可以接受的。秦王不僅願嫁女給楚王為妻,而且還願意“裂地以相贈”,約為昆弟之國,永世友好。雖然這只是張儀為拆散齊楚合縱推行連橫之策所耍的一種政治手腕,一種外交說辭,但秦楚聯盟的確有導向和平的作用,因為畢竟在那一段時期秦國採取的是相對守勢。楚國受騙是事實,但這是基於秦國國家利益的需要。相對的,在秦楚的利益一致時,秦國也曾給予楚國莫大的幫助,比如秦國曾幫助楚國復國。對於戰國時期的兩個最大的國家來說,它們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戰國整個時期的局勢走向。楚國錯就錯在不該在處理國家間關係這種重大的政治問題上任由個人感情用事,以及由短淺目光所導致的朝三暮四。

從張儀的說辭內容上看,合於史實,精於論辯。對形勢之分析,正反闡發,鞭辟入裡,指陳厲害,軟硬兼施。語氣恰到好處。張儀見楚王,先言秦與諸國相較,可謂猛虎與群羊。猛虎者,謂秦之強也。雖有誇大之嫌,然尚基本屬實。群羊者,合縱諸國耳。虎與群羊,高下一目瞭然,楚應隨虎自強還是從羊自戕其勢不言而喻。接著,話鋒一轉,言秦楚兩國皆為強國。天下諸強,莫出秦楚兩者。兩強相爭,必有一傷。然就秦之實力而言,韓趙魏三晉等國有朝一日必然臣服,而就那時而言,形勢對楚便大大不利。此時若楚不與秦為盟,或是保持善意的中立,則社稷難保。秦對楚之意,雖有威逼利誘之色,然也言中要害。秦以一強對合縱群弱,孰勝孰敗,諸君自明矣。“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秦國滅楚只要三月,而諸侯援楚則需半年,遠水難解近渴,等他們開到,楚國早已為他人所有。而合縱諸國之兵難道不是威脅?以秦國之實力,非楚國與諸國合縱所能撼動,此舉反而開罪結怨於秦國。不如同秦連橫,不僅可坐享割地之利,還可得一可靠的保護傘,如此一舉兩得之事,何樂而不為?況且關東諸國面雖和善,實際內部互相猜忌,勾心鬥角,離心離德,毫無半點凝力。與其為伍,有何樂耶?一席話說得楚王不停點頭稱是,頻道有理。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楚國一泱泱大國,任憑張儀一人置如棋子,左右擺佈,玩於掌股之中。楚君胸乏主見,六神無主之昏狀,可見一斑。

張儀之齊助楚攻秦(選自《戰國策 秦二》卷四)

楚國之敗,其因眾多。人才不得用,友邦不得交。見異思遷,搖擺不定,鼠目寸光,患得患失。以致眾叛親離,孤寡無援,誠信盡失,名譽全毀。反觀張儀之言,不在計策高明,而在正中物件。

戰國時期的楚國誕生了屈原這麼一位智者聖賢,也成就了懷王這麼一位無道昏君,真乃天意使然,造化弄人。君昏則臣庸,千古恆定之理。縱觀張儀說辭上下,無非花言巧語,瞞天過海之騙術集合。開門見山,“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一席恭維諂媚之詞,說得楚王如痴如醉。接著,便丟擲誘餌,只要大王能絕齊聯秦,六百里彌望良田便唾手可得。此外還可與天下第一強國秦國結好,又可逼服齊國,簡直是一石三鳥之神策。如此不切實際之幻想,楚王竟奉為至上,著實令人哭笑不得。楚王糊塗,然而滿朝文武,眾司百官,卻只有陳軫一人頭腦清醒且敢於直諫:“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毫無疑問,理由充分得完全不容置疑,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一是因為楚國是大國,且楚國又與另一大國齊國結盟,如此一來,雙方均勢,使得秦國不敢對楚齊輕舉妄動。因此楚齊乃命運攸關的相互依存之國,唇亡齒寒,必須緊密團結方可維生,一旦分離必先後為秦國所亡。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就算要與齊絕交,也要先得土地而後再絕,一來測試秦王誠意,二來可以土地補償絕齊損失。這樣先毀盟邦而又不得實利,猶如與人左右翻臉,開罪兩方,陷自己於死地。結果楚王偏偏真的鬼迷心竅,逆耳忠言被束之高閣,硬著頭皮往南牆上撞。一再做令親者痛仇者快之蠢事。受騙後又一時衝動,感情用事,擅動干戈,發兵伐秦。此舉秦國早有準備,正中下懷,結果楚軍一敗塗地,六百里地沒撈到,家底倒是輸得精光,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讀《戰國策》張儀(三篇)

▲ 無奈的陳軫

楚王乃一國之君,萬乘之尊。然其昏庸糊塗令人不堪想象。君臣上下,爭相自欺欺人。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對己來說導致身敗名裂,客死異鄉。對人來說釀成社稷之禍,萬民之危。貽笑大方,恥於後世。嗚呼!悲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