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張華(232年-300年),字茂先,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

張華很小時父親就去世了,少年時的他孤苦貧寒,靠幫別人放羊來養活自己。他聰敏而多才,學識淵博,涉獵圖、卦、讖、緯、方技等各種書籍,其文章辭藻和順而華麗。

張華從少年時起就注意修養身心,遵守禮度,還見義勇為,扶危濟難,為人器量寬闊有膽識。據說他的學問和見識讓人感到深不可測。同鄉人劉放對張華的才能既驚奇又佩服,於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其實,張華開始並不太有名,是他創作了《鷦鷯賦》,透過對鳥禽的褒貶來抒發自己的政治觀點,其中有一句千古名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名士阮籍看到這篇賦後,直感嘆:“這個人是王佐之才啊!”

張華這才開始有名,不久被漁陽太守鮮于嗣推薦任太常博士,名臣盧欽又把他推薦給晉文帝司馬昭。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張華有個過人之處,就是記憶力很強悍,而且博學,眼見耳聞過的都能記憶深刻,因此他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都瞭如指掌。

有一次,晉武帝司馬炎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一一應對如流,他的講述讓在場的人無不全神貫注,精神抖擻。

然後他又在地上畫出相應的圖樣,吸引得晉武帝身旁的人都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武帝自己也感到十分奇異和震驚。

起初晉武帝與羊祜秘密謀劃征伐孫吳時,群臣大多不贊同,只有張華贊成。不久,西晉大舉伐吳,武帝任命張華負責策劃及運輸糧草,並與武帝一起制定作戰計劃。

當軍隊已經進發,但還未獲得成果時,賈充等人便奏請武帝腰斬張華。武帝說:“伐吳是朕的主意,張華只是與朕的意見相同罷了。”由於當時出現了一些不祥徵兆,眾人都認為不能貿然輕進,只有張華堅持認為伐吳必勝。

第二年,吳國滅亡。武帝下詔,重賞張華,併為他加官進爵。自此,張華聲名顯赫,為眾人所推崇信服。

晉武帝把撰訂晉史及修改禮儀規章的任務,都託付給張華,張華憑著超強的記憶力和見識,對文獻有許多增減與修改。就連武帝的詔書誥文,都是張華起草。他的聲望名譽更加顯赫,直有宰相之勢。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但樹大招風,出身大族又倍受武帝寵信的荀勖,十分憎恨張華,總尋找機會將張華外調。就在這時,武帝問張華:“國家大事以後可以寄託給誰?”張華回答說:“才德兼備而又與陛下是至親的,不如齊王司馬攸(武帝弟弟)。”

此話與武帝的本意不符,因此荀勖離間張華的陰謀得逞,張華果然被調往幽雲十六州。

好在張華為人豁達樂觀,又滿腹才華,他在任內安撫百姓,招納新來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馬韓、新彌等部依山傍海、以及遠離幽州、歷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國家、部族”,都遣使來西晉朝貢。一時之間,“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寧,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

不久,武帝不顧奸臣阻攔徵召張華為太常,負責朝廷祭祀等禮儀,可是因為太廟屋樑離奇折斷,張華被免官。從此,張華在武帝在位期間,一直以列侯的身份朝見。

後來,晉武帝之子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任命張華為太子少傅,但是因為張華與王戎、裴楷、和嶠等人太有德望、得民心,而被外戚楊駿猜忌,不得參與朝政。

不久,楊駿被皇后賈南風勢力清除,賈皇后貌醜好妒,手段殘忍,她要廢黜楊太后,當時群臣大多都討好賈南風,順承旨意,認為太后應該被廢黜。只有張華認為應該仿效先人禮制,可以貶,不要廢,但他的意見不被採納。

賈皇后的暴虐專權導致西晉“八王之亂”開始,先是賈皇后秘密命令楚王司馬瑋殺害了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等人。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由此司馬瑋得勢,賈南風又發愁怎麼處置司馬瑋,這樣內外兵亂頻繁發生,朝臣都感到恐懼,不知如何是好。百姓更是生靈塗炭,國家一片混亂。

面對此景,張華獻策給惠帝,就說司馬瑋是矯詔擅自殺人,將士們倉促行事,誤認為是國家旨意,所以才聽司馬瑋的。現在陛下可以派特使持幡宣告,讓軍隊放下武器,解除戒嚴,事件就可平息了。

惠帝採納了張華的意見,司馬瑋計程車兵們果然紛紛放下武器,司馬瑋就此兵敗被殺。八王之亂第一階段結束。張華因首先獻謀有功,被拜為右光祿大夫,佩戴金印紫綬。

經歷這些事以後,賈謐(賈后兄長)與賈后商量,一致認為,張華出身庶族,但儒雅善謀略,得人心,這樣,往上沒有威逼君主的顧慮,往下又是眾望所歸,可以依靠他總攝朝政,有大事就向他諮詢。於是,任命張華為司空,士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

張華於是受到獨攬朝政的賈后重用,但他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因此,儘管惠帝昏弱、賈后殘暴肆虐,但天下仍然安定,這都是張華的功勞。

此外,張華怕賈后親族勢力太過強盛導致災禍,於是創作了《女史箴》來諷勸。賈皇后儘管性格兇暴善妒,但還是敬重張華,能做到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國家總體穩定發展。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由於賈皇后自己沒有兒子,且太子與霸道兇殘的賈皇后一向不和,因此賈皇后想盡辦法廢立太子。太子衛率劉卞跟張華商量應對之策,張華假裝不知道。

受張華一路提拔的劉卞以為張華害怕賈皇后,不信任自己,沒想到,張華說,現在不要鬧事,皇帝皇后沒有下詔廢立太子,做大臣的隨意針對領導,就算事成也會造成動亂。劉卞只好作罷。

很快賈皇后想出辦法陷害太子謀反,惠帝下令處死太子。張華據理力爭,苦苦勸阻,此事從上午一直議到下午太陽下山,仍不能決斷,賈皇后明白了張華等人保護太子的意志堅定,因而請求將太子免為庶人,惠帝同意。

可是貪婪昏庸的趙王司馬倫和姦臣孫秀視張華為仇人,倆人密謀毒殺了變為庶人的太子,除掉了獨攬大權的賈皇后,然後又設計逮捕殺害了張華和裴頠。

由於廢太子後張華沒有與賈皇后抗爭,也沒有為太子殉節,張華一度被傳為討好依附賈皇后,因此不但被免官殺害,沒收一切,還被株連三族。

好在有大多數人信任張華,還有新發現的證據,張華曾經向武帝推薦司馬攸可託付國事的上表被找到,正是由於這個忠良提議違背了武帝私心,導致被外調幽雲十六州。眾人才明白張華的赤膽忠心。惠帝於第二年為張華平反,恢復一切爵位。

正如張華臨終前所說:“我是先帝老臣,赤心如丹。我不怕死,只怕王室將有大難,禍不可測啊!”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果不其然,趙王司馬倫除掉賈皇后,殺害張華後很快就廢了惠帝,於正月自立為帝。由於司馬倫昏庸無能,三個月後,齊王司馬冏殺了司馬倫,迎接惠帝復位。

但司馬冏獨攬政權後不可一世,沒有臣下之禮,儼然自己就是個皇帝,導致八王之亂再次爆發,這一次歷時7年,八王之亂後不久,西晉滅亡。

八王之亂從皇后賈南風獨攬大權開始,前後斷斷續續十六年,王室成員互相屠殺,民眾無辜慘死,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

關於西晉滅亡,少數人和趙王司馬倫想法一樣簡單,認為暴虐皇后賈南風之所以能獨攬大權,囂張霸道,是因為有張華幫助。

尤其是賈皇后廢太子一事,雖然張華苦諫勸阻,保住了太子性命,但是,他們認為太子被廢,張華就應該以死殉節,才是表示對賈皇后暴政專權的抗議。張華沒有殉節,繼續總攬朝政,他們就以為除掉張華朝廷就和諧,社會就安穩了。

就連康熙也這麼認為:“如張華在晉以才學知名,後乃蔑棄典禮,以附賊後,所學又安在耶?”

不過也有如唐朝宰相、刑部尚書韓仲良之子韓瑗,在勸阻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後時,為被流放的褚遂良說情:“褚遂良是社稷之臣,有安邦定國的才能。昔日微子出走,殷商就滅亡了;如果張華不死的話,晉國也不會發生動亂……”

他是張良十六世孫,康熙評價他依附賊後、枉費才華,真的嗎?

由此看來,無論是張華時代,還是後世,一直都有大量有識之士,他們都懂得時局艱難、忠臣難當的無奈,更明白顧全大局、不可求全責備、魯莽行事的利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