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6年,平凡的女子被記在史冊上,大國的使臣卻被劫持,為什麼?

【春秋】隱公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滕侯卒。

夏,城中丘。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公元前716年,周桓王四年,魯隱公七年。

叔姬歸於紀

現在婦女能頂半邊天,而古代的女子實在可憐,姐姐出嫁,妹妹要陪嫁的,女子的命運就這樣一出生就註定了。隱公二年,伯姬歸於紀,隱公七年,叔姬歸於紀。歸,女子出嫁到夫國,用“歸”。

公元前716年,平凡的女子被記在史冊上,大國的使臣卻被劫持,為什麼?

叔姬

伯姬和叔姬是姐妹,七年前,姐姐嫁到了紀國,七年後,妹妹叔姬也跟從陪嫁到了紀國,其實姐姐出嫁的當天妹妹就要陪嫁過去的,因為當時叔姬的年齡還小,所以又等了五年,方才嫁過去。《春秋》之所以記錄叔姬婚嫁,是因為叔姬賢惠。在公元前682年,即34年後,紀國已經被齊滅亡多年,叔姬歸於當時唯一被齊國允許祭祀紀國宗廟的酅地,其行為忠貞,名聲較好,所以記錄在史書上以傳播其德行。

滕侯卒

滕國是周朝姬姓宗親國家,周文王兒子叔繡的分封地,在今天山東滕州市。如果你去過滕州,要知道這裡2000多年以前也是一個國家。

這一年,滕國的君主滕侯去世了,按道理,應當記錄其名稱,如“齊侯小白卒”(齊侯齊桓公小白去世了)。這裡沒有記錄滕侯的名字,是因為滕國沒有跟魯國結盟。諸侯結盟,盟約上要記錄名字,以告神靈,死後也要在訃告上記錄名字,好向盟國通報本國國君去世的訊息,同時通報繼承人是誰,從而繼續友好,安定民眾,這是禮儀中通行的做法。

公伐邾

秋天的時候,魯隱公攻打了邾國,因為宋國和魯國是盟約友好國家,邾國和鄭國一起攻打宋國,所以作為盟國,魯國要去攻打邾國,故《春秋》記錄“公伐邾”。

盟國友好要按條約該出兵的時候就要出兵幫忙,結盟不好之處其實也在於此,兩個國家本來沒有仇恨,但是因為盟國的關係反而動了兵戈,據研究,第一次大戰就是因此而互相打了起來。陳國派人和鄭國締結和平條約,鄭國已經悄然地解除了和周圍國家的仇恨,化解了國際危機,而魯國卻攻打了邾國,錯在別國,卻引火燒身,傷害在魯國,這就是在處理國際關係方面魯國過於固執造成的。

城中丘。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夏天,魯國在中丘這個地方建築城。中丘,今天山東的臨沂。

齊僖公派他的弟弟年來魯國訪問。用弟弟來突出齊國使者高貴的身份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冬天的時候,周天子派凡伯來訪問魯國,古時出差有風險,這次是有來無回的旅行,少數民族戎把凡伯劫持了。少數民族劫持大國使者,無非是報復心中的怨恨。

公元前716年,平凡的女子被記在史冊上,大國的使臣卻被劫持,為什麼?

凡伯不禮遇少數民族

當初戎去周天子覲見的時候,凡伯沒有以貴賓之禮款待戎人,不予禮遇,戎人懷恨在心,這次趁凡伯出差的機會把他劫持了。可以看到,禮節,其實是對人的尊重,再小的個體,都有被尊重的需求。社會身份不同,財富大小不同,職位分工不同,但是在人格和尊嚴上是相同的,正是對每個人對尊重需求上的體認,是區分人與人內在精神上的境界的不同。精神境界高的會尊重每一個人,精神境界低下的會因為對別人身份的識別上而採取不同的尊重態度。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你對我不尊重,我可能就心生恨意,得罪了君子可能就是不再交往了,得罪了小人就可能招來禍患,凡伯作為國家大臣對外族的不尊重,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是失職的,失去周朝的大國禮儀風範,對於自身也招惹了殺身之禍。

公元前716年,平凡的女子被記在史冊上,大國的使臣卻被劫持,為什麼?

劫持凡伯

這裡《春秋》用了“伐”,少數民族沒有開化,處於野蠻的階段,劫持了周朝的大臣,就好比是向國家宣戰了,只有國家與國家之間才能用“伐”。當時少數民族戎人所在地楚丘其實在衛國的境內,用伐,相當於譴責了衛國不能營救凡伯。

一個平凡的女子因為其德行忠貞而進入史冊被記住,一個王朝的大臣卻因為不尊重別人而被報復被擄,這都是有內在含義的,禮儀和外在行為都是內在德行的外化,什麼樣的內在德性和素養,就能表現出外在的行為,這外在的行為恰恰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叔姬在年老無依還不回魯國,而去紀國,這是她對祖國宗廟的忠貞。凡伯對大國諸侯也許很重面子禮儀,但對少數族裔的時候就把內心這種藐視心態表現出來了,這是功利心的物化,追逐的是外表,而非實實在在的內心深處的對國家的忠貞。

所以一個人的一輩子的命運或許跟周圍不斷的變化的環境有關係,但怎麼處理跟周圍環境人和事的關係才是考驗個人的智慧和德行,環境是客觀的,不可把握的。智慧和德行才是自己可以追求和把握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春秋微言大義,細細品讀,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