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清朝有個叫趙翼的文人,他撰寫了一部名為《廿二史札記》的史料。在這部著作中,趙翼站在後來人的角度總結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律:

“賄隨權集,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此權門賄賂之往鑑也。”

這句話說的就是官場的本質:權力是腐敗滋生的溫床,越是絕對的權力越能助長腐敗現象的出現。在說起明朝的官場貪腐現象時,趙翼將一眾貪官汙吏網羅在一起,將他們歸類為“其富駭人聽聞”的特殊群體。榜上有名的,總共有八個人,其中五個人是沒有後代的太監。

這就印證了那句“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畢竟,明朝是繼漢唐以後第三個宦官專權的朝代,而且宦官專權的嚴重性比之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那麼,這五個鉅富太監分別是何許人也?

第一個就是正統朝的王振。這位太監權傾朝野,滿朝文武想要做事必須先來到王太監府上先行拜會,送出的禮金最少要一百兩,否則連人家大門都進不去。當然,僅一百兩,換來的還只是“進門”,想要得到王太監的招待,就起碼要準備一千兩的禮金。

在王太監死後被查抄時,官兵總共在太監府上搜出了六十庫的金銀。貪汙的數額,要用“庫”來進行計算,古往今來恐怕唯有王振這一份了。更令人髮指的是,除了金銀之外,官差還搜出了上百盤的玉石,以及高達六七尺的珊瑚二十多株。

弘治朝的李廣,在被查抄時亦搜出了“黃白米各千百石”。孝宗皇帝看到查抄清單時,尚且不知道“黃白米”是什麼東西,還以為是大米小米這樣的糧食。他詢問負責抄家的官員道:“李廣一個人能吃得下這麼多米嗎?”透過屬下的解釋,孝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白米說的是白銀,黃米則是黃金。

王振和李廣所貪之資,比之正德朝的劉瑾只能算作九牛一毛。到了劉瑾當政這當口,文武百官依舊要到劉太監府上報道,不過他們報道的門檻費已經從一百兩白銀提高到一千兩。後來劉瑾家被查抄時,官差從他家搜出“大玉帶八十束,黃金二百五十萬兩,銀五千萬餘兩,他珍寶無算”。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當然,趙翼統計的數字,與其他時期的史料略有出入。根據嘉靖朝《繼世紀聞》的記載,劉瑾的家底總共折“金共一千二百零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八百”。外國人曾在多年前的《華爾街日報》裡公佈劉瑾的家產,採用的史證便是《繼世紀聞》。統計的結果是劉瑾總共貪汙了白銀1200萬盎司,黃金2。59億盎司。

但若據此說劉瑾家裡有兩億多白銀,著實有些令人費解。透過文獻可知,劉瑾時期明朝一年的稅收僅在幾百萬兩左右,劉瑾從政時期貪汙國家幾十年的財政收入,這種說法未必具備可信度。相比之下,《明通鑑》裡的說法詳實得多,“金銀累數百萬,珠玉寶玩無算”。可即便是幾百萬兩,對於老百姓來說也是天文數字,也足可抵充國家的一年財賦了。

相比之下正德朝的另一位大太監錢寧就低調得多了,在他家被查抄時,朝廷僅搜出了十萬兩黃金和三千箱白銀,遠不及劉瑾那般誇張。

那麼,明朝最能貪汙的宦官是劉瑾嗎?

未必。

明朝最後的權宦魏忠賢,其權力在歷代權宦中堪稱第一人。雖說趙翼並未統計出魏忠賢究竟有多少身家,但根據他所給出的定律來計算,魏閹“其權勝於瑾,則其富更勝於瑾可知也”。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除了前文中的五個富可敵國的太監之外,趙翼還列舉了三個並非權宦的大貪官。

其中一人,便是正德朝的鉅貪江彬,在這傢伙被查抄的時候,官兵從他的宅邸中搜出了七十櫃的黃金,以及兩千三百櫃的白銀。

當然,即便是以“櫃”來計算的贓款,比之嚴嵩、嚴世蕃父子貪汙的數字來看仍是小兒科。嘉靖朝宦官並未崛起,但內閣首輔嚴嵩卻獨攬大權二十多年。根據趙翼“賄隨權集”的定律來看,嚴嵩手裡的黃白之物,比之劉瑾、魏忠賢只多不少。

《天水冰山錄》是一部專門用於記錄嚴嵩貪汙贓款的清單,上面相當詳細地記敘了嚴嵩的家產。在這裡,筆者對書中的內容進行簡單歸納。當時,官兵在嚴家搜出來的金製品(包括金條、金磚、金餅、金葉、金器、金錠、金元寶、金首飾)大約為三萬兩,白銀約二百一十萬兩,這還不算那些玉器珍玩。

如此令人咋舌的財富,即便是揮霍也是揮霍不完的。要知道,嚴氏父子過著怎樣鋪張的生活,連家裡用來便溺的馬桶都是純金打造的,且各個都做成了美女的模樣,“粉面綵衣,以陰受溺”。但即便如此,嚴嵩父子的錢仍像是能繁殖一樣,不論如何都花不完。想來嚴家這爺倆過的日子,每天都像是電影“西虹市首富”裡展現的那樣。

相比於近代的貪官,明朝的貪官相對“淳樸”,他們不懂得將財產轉移到海外銀行,只能將財寶都藏在自己的宅邸裡。嚴世蕃所用到的方法,就是在家裡挖地窖。“掘地深一丈,方五尺,四圍及底,砌以紋石,運銀實其中,三晝夜始滿”。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這種方法是否有效呢?

粗略計算下來,這個地窖的容積大概有十立方米,如果全部用於儲存銀錠的話,存放百萬兩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饒是如此,嚴家還是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才能將地窖存滿。

關鍵在於,嚴氏父子所貪汙的錢財絕不僅這一個地窖,趙翼稱起碼有十個類似的地窖存在,這些地窖遍佈嚴氏老宅。據說在分宜縣城裡,嚴世蕃還準備了一個更大的地窖。“世蕃於分宜藏銀亦如京邸式,而深廣倍之,積土高丈許,遍佈椿木,市太湖石壘壘成山,空處盡栽花木,毫無罅隙可剩,不啻百萬而已。”

為了暗度陳倉,嚴世蕃在修建地窖時在上面堆積了好幾米厚的泥土,又從其他地方運來奇石和樹苗,做成假山景觀。實際上,嚴嵩生前對家中的這些“無法說明來路”的錢財也是忌諱莫深,他時常唸叨“多積者必厚亡,奇禍,奇禍。”後來這句話果然一語成讖,嚴嵩在政治鬥爭中落敗時,這些被埋藏起來的錢財直接成為了嚴氏父子垮臺的首要罪證。

“陛下帑藏,不足支諸邊一年之費,而嵩所積,可支數年。”朝臣對嚴嵩的彈劾中,直接指出嚴嵩的財產可抵邊塞數年的軍費。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明朝中葉以後,王朝內部出現了大量貪官汙吏,這些貪官汙吏侵吞了大筆白銀。那麼,將所有明朝中後期的貪官加在一塊,他們所貪汙的白銀總數是多少呢?

這個數字很難估算,所以我們只能從大順軍搜刮京城時的戰利品中窺見。據說,當時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兄弟總共從京城搜刮了六千多萬兩白銀,這還只是從京官宅邸中查抄的所得。倘若這些京官都像嚴嵩一樣,將大多數贓款藏在家鄉,那麼他們所貪之資應該在兩億兩左右。

“富商大賈、達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資力盡斂天下之金銀而去。”難怪有史家指出,正因為這些貪官使大明王朝“銀力已竭”,所以社會才會出現諸如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

早在朱元璋建國時期,曾打算以紙鈔作為法定貨幣進行流通。然而因為明廷的官員不懂得管控市場,以至於紙鈔沒過多久便貶值了,與廢紙沒什麼兩樣。因此,明朝在中後期以後,逐漸形成了以白銀為主的貨幣體系。

當時明朝自美洲與日本進口了大量白銀,又恰逢明朝經濟復甦,所以白銀很快便取代了其他貨幣,成為社會流通的主流貨幣。

因貪官而亡國的朝代:因為貪汙太厲害,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為什麼明朝的白銀如此堅挺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無法透過濫印紙鈔的方式掠奪民間財富,只要民間的資本家和老百姓不交出手裡的白銀,那麼,白銀就會一如既往地堅挺。然而,白銀雖然經久不衰,其大量流通的背後亦為王朝帶來了諸多隱患。

中國本身便不是白銀的主要產地,白銀的流入只能依靠進口。根據後世學者計算,整個明王朝透過海外進口的白銀數量大約在三億兩左右。然而根據此前我們估算的數字來看,超過兩億兩白銀都成了貪官汙吏的私人資產。

近乎三分之二的財產被官僚及土豪侵吞,這樣的場面自然會誘發通貨膨脹,進而導致經濟崩壞。歷朝歷代在瀕臨覆滅之時,都曾出現過嚴重的通貨膨脹,但卻唯有明朝因通貨膨脹而經濟崩潰,朝廷連軍費都挪不出來。

因此,說明朝是因貪官而朽壞的王朝並無不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