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趙州橋銘》:“趙州交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試觀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緘穹隆崇,豁然無楹…”

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跨度最大、儲存最完整的石拱橋,它始建於隋朝,出自著名匠師李春之手。趙州橋屹立於中華大地1400多年,歷經風霜而屹立不倒。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專門介紹趙州橋,它細膩的描寫,讓這座千年古橋成為很多青少年魂牽夢縈的旅遊勝地。趙州橋無疑是中國的驕傲,它享譽世界,吸引了國內外的很多橋樑設計專家和建築設計師一探其真容。趙州橋創造的記錄數不勝數,它凝結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心血,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和藝術欣賞眼光。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趙州橋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首創“敞肩拱”的橋樑結構,開創了中國橋樑設計的新紀元。這種形狀的橋樑堅固、穩定性強且用料少,但在當時來說,修建這樣一座拱形橫跨橋是比較冒險的,因為誰也無法保證它的穩固性。事實證明,趙州橋不僅在當時不負眾望,而且成為如今中國人民的驕傲。趙州橋最悲劇的是,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年前成為歷史,讓人深感可惜。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備受關注的趙州橋

趙州橋自建立之初,就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關心趙州橋的使用狀況,和關注民生一樣重要。趙州橋經歷8次修繕,到清朝道光年間,趙州橋完成第7次修繕。我國著名橋樑研究專家梁思成在民國時期,對趙州橋進行了詳細的勘探和測量工作。他記錄了一系列珍貴的資料,加之自己對趙州橋的感情,寫了《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在宋代,趙州橋被賜名為趙濟橋,之後一直以此為官方名稱,民間也叫它大石橋。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趙州橋長50。82米,跨徑37。2米,橋高7。23米,它之所以在中國人民心中有如此重的分量,除了因為它體現了中國古代修建橋樑的高超技術以外,主要還是因為趙州橋展現出了超高的橋樑雕刻藝術,隋朝崇尚的雕刻風格是大氣而渾厚的,這一點在趙州橋的建造、設計和雕刻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趙州橋的雕刻手法蒼勁有力、雄渾自然、審美獨特,歷經千年而不過時,體現了隋代雕刻藝術家前衛而經典的欣賞眼光。趙州橋的橋身紋飾雕刻十分精細,到如今就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成為歷史

為什麼趙州橋會在60年前成為歷史呢?主要是因為趙州橋在1955年進行第八次修繕工作,為了橋本身的承重性和行人的安全著想。工程師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取代了原始的青灰色沙石,第八次修繕工作讓趙州橋幾乎算是改頭換面,規模之龐大,修繕工作歷經3年才完工。很多人看到修繕後的趙州橋,都認為發失去了古橋獨特的風韻和味道,鋼筋混凝土的材料讓整座橋失去了靈魂。人們認為它再也不是那個獲帝王賜名的古橋,再也不是那個集實用性與設計美感於一體的古橋。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遺憾的同時,我們必須理解,趙州橋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不應該只存在於一個空架子。作為橋樑,它除了需要承載歷史的美譽以外,更需要作為橋樑履行它最樸實也最根本的使命——渡一方行人安全。其實梁思成在對其進行全方位測量時,就發現這座橋“老”了,屹立千年的時光裡,它內裡不再堅固,它承載了太多災難。據古籍記載,趙州橋一共經歷10次水災、8次戰亂和數次地震。即便是鋼筋混凝土修建的現代橋樑,也不一定能承受住多次災難,何況是用天然石塊製成的趙州橋。

趙州橋的悲劇: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梁思成在測量完成後,曾建議有關部門對趙州橋進行修繕,但由於種種原因,趙州橋的第八次修繕工作,直到新中國建立數年後才被提上日程。如今的趙州橋雖然被現代建築材料包裹,但工程師們最大限度保留了它原有的花紋雕刻部分。為了保護趙州橋,有關部門不允許車輛從趙州橋透過,只允許行人經過,即便原來的趙州橋徹底成為了歷史,人們也不會忘記它曾經創造的輝煌。從古至今,飽經風霜的趙州橋終於以更加堅固的姿態,得以繼續屹立在中華大地上。

參考資料:《趙州橋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