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在民國時,並不是尊稱,張學良就很討厭別人叫他少帥

說起少帥,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張學良。的確,一直長演不衰的少帥戲中,不僅劇名用少帥直接命名,戲中“報告少帥”、“有請少帥”等臺詞也不絕於耳,就更讓人感覺少帥就是張學良的專用代稱了。

少帥在民國時,並不是尊稱,張學良就很討厭別人叫他少帥

但實際上呢?這種稱呼是很錯誤的,在當時是有人稱呼張學良為少帥,但是極少數人,且含有貶義。張學良本人非常討厭別人這麼稱呼他,甚至因為有人這麼稱呼他而被他後來殺了!

第一,少帥在當時不是張學良的專稱,而是是一種泛稱。北洋軍閥時期,最高的軍銜是上將。只不過按照前清的慣例,人們仍然習慣稱一些較大的軍閥為“帥”。比如稱吳佩孚“玉帥”(吳字子玉)、稱張作霖“雨帥”(張字雨亭)、“張大帥”、稱孫傳芳、唐繼堯等作“聯帥”(孫曾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唐曾任西南聯軍總司令)等,這都是一種習慣性的尊稱。而他們的子侄就被稱為“少帥”,可以說有多少大帥存在,就有好幾倍少帥存在。如西北軍閥馬麒之子馬步芳、皖系軍閥盧永祥之子盧小嘉,舊桂系軍閥陸榮廷之子陸裕光等,都是當年風流一時的“少帥”。

在當時稱某公子為少帥,往往是稱那些未成年孩童的,而一旦長大成人了,再稱少帥就顯的不恭了。

第二,少帥在當時不是一個美稱,因而不可以當著張學良的面稱。就象“小姐”一詞在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尊卑榮辱一樣,“少帥”一詞也同樣的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感情內涵。“少帥”一稱,在當時更多的帶有貶意,而絕對不含絲毫敬仰與愛戴,往最好處說亦不過是逗小孩子玩時的戲稱。

對於張學良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個“少帥”,而且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少帥”,而且在他已經長大成人接統奉軍後,將其稱作“少帥”的也有人在,但稱張學良作“少帥”的人們,其內心所想表達的感情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在一些與奉軍敵對的陣營中,此稱呼多帶有蔑視的心理。奉軍內部有沒有人如此稱呼少帥呢,有,但絕對更只能是背後稱呼。

少帥在民國時,並不是尊稱,張學良就很討厭別人叫他少帥

實際上,當年在奉軍和大帥府裡,彼此之間的稱呼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張的部屬只能稱他不同時期的官職,如“軍團長”、“總司令”等。于鳳至、趙四小姐則稱他“小爺”。胡若愚、周大文等,雖是極好的慕友,公開場合也稱官職,私下則稱“漢爺”。張景惠、湯玉麟等少數幾位父執,才能叫他“漢卿”。只有張作霖,才可以不分場合地叫他“小六子”。至於“少帥”一稱,在大帥府裡,就是背後這樣稱呼的也不多。

張學良本人也是最討厭人們稱他“少帥”的。在他自己看來,“少帥”這種稱呼,就跟古代的“衙內”一樣,會令人們把他看成是依仗父親權勢橫行霸道的孩兒輩,或者是阿斗一類的人物。而實際上,他所擔心的一點沒錯。

少帥在民國時,並不是尊稱,張學良就很討厭別人叫他少帥

曾經多年輔佐張作霖,後來被張學良誅殺於老虎廳的楊宇霆,在張作霖已死,張學良成為東北軍政最可能的接班人之際,恃前代老臣資格,在與人談及張學良時,仍用輕薄的口吻稱其“少帥”,使張學良感覺受到侮辱,更加對楊不滿。楊之被誅,固然不是一句“少帥”惹來的,但張學良對人們稱他“少帥”的不滿,對楊屢屢在背後稱自己“少帥”的羞憤,卻是事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