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三國|蜀漢奇才馬謖之死,給諸葛亮一生帶來怎樣影響?

作者簡介:立早閒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寫出人性之廉恥,告誡世人勿瘋癲。

馬謖之可憐

馬謖之死,與其說是因街亭失利而以死負責,倒不如說是因諸葛亮威信而以死成全。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是恩若骨肉,還是情同兄弟,更是士死知已。

縱觀防守街亭全過程,馬謖實在不適合當一個領兵作戰主將,在臨戰時照搬照抄,在戰鬥場上難望項背;倒適合做一名軍事理論教官,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在演習場上排兵佈陣;更適合做一個軍事參謀人員,在統帥邊出謀劃策,在作戰室裡紙上談兵;最適合的角色,莫過於做諸葛亮的知已,為北伐失敗心甘背鍋,為諸葛亮情願赴死。

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中有句話特耐人尋味,即

請守街亭之馬謖,即獻計平蠻之馬謖也,又即反間司馬懿之馬謖也。何以前則智而後則愚?曰:此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而街亭之失,不必為馬謖咎,更不必為用馬謖者咎。

毛宗崗的話一語中的講出馬謖守街亭必敗,後必處死。而諸葛亮必哭,後必累死。

原因如下。

其一,街亭必敗。諸葛亮趁曹魏重兵防守在東線,出其不意出祁山,一舉佔有隴右五郡中隴西、南安、天水三郡。當曹睿親自到長安坐鎮時,蜀魏雙方對壘勢均力敵。特別是司馬懿迅速解決孟達,殺奔而來,雙方實力已經不再是對等的狀態,一下子就使蜀國的戰局由進攻轉為防禦。為此,諸葛亮要分兵防禦,其中街亭極端重要。對諸葛亮而言,不管誰去守街亭,都是必敗無疑,只是守住時間長短問題。

其二,諸葛亮必損。蜀漢內部四大派(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明爭暗鬥,互相傾軋。特別益州派遭到其他派系的擠壓,對劉備集團嚴重不滿,對勞民傷財的北伐更是深惡痛絕。北伐期間,諸葛亮不僅受到魏延的抱怨,還蒙受過荊州派的質疑,甚至遭受過。魏延抱怨,可以悠著用;荊州派的質疑,可以講開來;益州派的誹謗,只能承受住。一旦街亭失守,北伐失敗,諸葛亮不僅會成為眾矢之的,還會遭受信任危機,甚至會失去理政的合法性。因此,諸葛亮,乃至荊州派,甚至季漢政權都將在蜀地失去統治的合法性。

其三,馬謖必死。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在天下人的眼裡,是恩若骨肉,是情同兄弟。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更確切地講,是相視莫逆,士死知已。即將面對街亭失守,面臨北伐失敗,瀕臨諸葛亮聲譽,馬謖毅然決然地選擇守街亭。選擇守街亭,意味著選擇死亡。對於馬謖守街亭,諸葛亮並不贊成,甚至是反對,不惜以立軍令狀來阻止。馬謖,懂得攻心計,會使離間計的謀士,自然而然明白諸葛亮的苦心計。可是馬謖還是辜負諸葛亮的好意,獨自直面失敗,獨自慷慨赴死。馬謖選擇死亡,用自己項上人頭來詮釋“士為知已者死”的真諦。街亭失守,北伐失敗,馬謖失命,諸葛亮失責,一下子緩解荊州派的壓力,一時間緩和蜀漢國內的矛盾。所以,馬謖得死,必須死,轟轟烈烈地死;否則諸葛亮得失,一定失,渾渾噩噩地失。

斬馬謖時,馬謖無語,諸葛亮揮淚。一個什麼都不說了,一個已是傷痛欲絕;斬馬謖後,馬謖無命,諸葛亮流涕。一個什麼都說不了,一個已是肝腸寸斷。俗話說: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馬謖與諸葛亮這對人生知已、千古知音就這樣因街亭而陰陽兩隔。馬謖可憐,為諸葛亮而死;諸葛亮悲哀,為利益殺人。

筆者按:可憐, 指值得憐憫。馬謖之死,表面上是為蜀漢街亭失利負責,實際上是為諸葛亮威信受損擔當。為此,街亭失利後,馬謖身首異處,而諸葛亮痛不欲生。馬謖死後,諸葛亮處理國事就事無鉅細,均親力而為,以至太早過勞而死。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