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金滅遼是宋朝不守信用?明明是遼國先在澶淵之盟後兩次背叛盟約

1116年,宋徽宗準備聯合金朝攻打遼朝,鄧洵武反對:“我朝和遼國簽訂盟約已有百年,若是背盟,如何向天下交代?”蔡京等人嘲笑:“糊塗!盟約不過一紙空文,豈可當真。何況遼國先前已兩次背盟,我朝就算背盟也無過錯。”

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並向遼朝發起進攻。遼朝自天祚帝繼位後,便快速衰敗,如今面對金朝的攻勢,自是難以招架。遼朝大臣李良嗣(馬植)認為遼必亡於金,於是決定投奔宋朝,另謀前程。

李良嗣入宋後,得到了宋徽宗的召見。他將北方的局勢告知徽宗,而後指出遼朝亡國已是定局,大宋應當聯合金人夾擊遼朝,一起瓜分勝利的果實,否則遼朝的土地就會被金人全部接管,其中就包括宋人念念不忘的燕雲之地。

宋徽宗聽後,覺得李良嗣所言頗有道理。宋朝若不出兵,就啥都得不到,只會便宜了金人。當年宋太祖、宋太宗都未能收復燕雲,如今有一個超越祖宗功績的機會擺在眼前,宋徽宗怎能不心動?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

宋遼兩國曾在1005年訂下澶淵之盟,就此握手言和。但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的較量也從此結束。遼朝一方面支援西夏(党項)與宋朝對立,使宋朝兩面受敵;另一方面又藉此向宋朝施壓,謀取好處,讓宋朝十分惱火。

聯金滅遼是宋朝不守信用?明明是遼國先在澶淵之盟後兩次背叛盟約

1042年,遼興宗趁宋朝疲於應對西夏之機,向宋遼邊境增兵,並遣使向宋朝索要五代時期被周世宗收復的關南之地。宋仁宗不想腹背受敵,於是就派富弼出使遼朝。富弼在臨行前,向仁宗表示:“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

富弼見到遼興宗後便詰問:“兩國相安無事數十年,為何突然索要土地?”遼興宗狡辯稱宋朝先違約,所以才這麼做。於是富弼還以顏色,表示當年澶淵之戰時,若非宋真宗仁厚,遼軍說不定就全賠在中原了。

遼興宗聽後,一時語塞。富弼則趁熱打鐵,給遼興宗分析,強行索要關南之地是不現實的,而且對遼朝也沒啥好處。遼興宗一開始不肯妥協,但在富弼的堅決拒絕下,只能放棄割地要求,轉而要求與宋朝和親。

對富弼這樣的中原士大夫來說,澶淵之盟已是恥辱,自然無法再接受和親這種更為恥辱的方式。所以富弼再次拒絕遼興宗,並表示:“和親易生嫌隙,我朝長公主出嫁,嫁妝不過十萬緡,不如我朝多給點歲幣划算。”

經過幾番討價還價,遼人最終接受了富弼的方案。於是宋、遼兩國議定,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宋朝以後每年多給遼朝二十萬歲幣。遼朝此次憑空獲得了巨大的好處,自然舉國歡慶,但遼朝並未就此感到滿足。

1074年,遼道宗以宋河東地區沿邊修築的寨堡侵入遼朝境內為藉口,派蕭禧到宋朝,要求重新劃定兩國邊界,宋神宗便讓劉忱、呂大忠處理此事。

劉忱帶人到實地考察後,回來向神宗奏報:“未見本朝有尺寸侵入遼境。臣作為本次談判的使臣,必以死拒絕遼人。”但神宗卻下詔說:“既然遼人理屈,愛卿就沒必要較真。”劉忱不認可天子所言,拒不奉詔。

聯金滅遼是宋朝不守信用?明明是遼國先在澶淵之盟後兩次背叛盟約

次年三月,蕭禧再次入宋,索取河東黃嵬山一帶。宋朝此時的國力較宋仁宗時已明顯增強,但宋神宗並未做好與遼朝兵戎相見的打算,因此他特地下詔詢問韓琦、富弼、文彥博、曾公亮等老臣的意見。

韓琦等人雖然反對割地,但卻認為遼人索要土地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要求神宗廢除新法。如此謬論,神宗自然是不予理會。宰相王安石告誡神宗:“如果示弱過頭,只會讓遼人更加傲慢。”廢除新法自然也算是示弱。

六月,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依據舊日史籍查明,當年的劃界文書中寫明宋遼兩國以古長城為界,與黃嵬山相距三十餘里。遼人在白紙黑字面前,無力再狡辯,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以黃嵬山天池為分界線。

七月,蕭禧再一次入宋。因劉忱、呂大忠堅決拒絕割地,宋神宗便罷免二人的使臣之職。王安石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神宗不聽,而後派韓縝出使遼朝,接受遼朝以黃嵬山為界的要求,將河東七百里地割讓於遼。

遼道宗做夢也想不到,不費一兵一卒,就如此輕鬆地得到了大片土地。大喜過望之下,遼道宗命大臣梁援撰寫碑文記錄此事,以頌其功。而宋朝就這麼莫名其妙地丟掉了七百里地,讓宋人心中再添一道傷疤。

由此看來,澶淵之盟簽訂後,是遼朝先違背了盟約,而宋朝卻在聯金滅遼之前,一直嚴格遵守盟約,所以鄧詢武認為宋朝不該背盟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既然遼朝背盟在先,宋朝又為何要一直遵守盟約?

聯金滅遼是宋朝不守信用?明明是遼國先在澶淵之盟後兩次背叛盟約

另外,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宋人心中的遺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難以抹去的、令人惆悵的自卑。歲月的流逝,非但沒有沖淡這種情緒,反而因適當條件的刺激而使之以非常扭曲的狀態表現出來。

李良嗣提出的聯金滅遼之策,為宋人復仇雪恥、完成祖宗一統天下之志帶來希望,宋徽宗等人自然沒有理由不採納。雖然聯金滅遼最後以悲劇收場,但這並不能說明聯金滅遼的策略就是錯誤的。

從戰略上來說,只有收復燕雲,才能更有效地抵擋住塞外的騎兵。造成北宋悲劇的緣由,並非背棄盟約,而是宋徽宗、宋欽宗信任奸臣,胡亂治國,加之軍事實力不足。

參考:《宋史》、《續資治通鑑》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