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乾隆四十年,發生了著名的“黃檢案”,十多位官員因此人頭落地。此案的主要經過是:福建巡撫黃檢祖孫三代人都在乾隆朝為官,他爺爺黃延桂是內閣大學士,入過“賢良祠”。

黃延桂死後,將自己多年和雍正、乾隆溝通的奏摺底稿交給孫子黃檢儲存,黃檢覺得這些東西非常“神聖”,竟然把它私自刻板印了出來,並且送給自己的至交好友,以顯示自己家族的隆恩。因此觸犯了“天條”,黃檢一家三代,加上看過這些內容的人,全遭了秧。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清朝的奏摺,由大臣寫給內閣,然後轉呈給皇帝。皇帝用紅色的墨水“硃批”過後,再轉給大臣。大臣按照奏摺的批示辦完事後,這些奏摺還要還給朝廷,不得外洩。

但一般大臣都會將自己的奏摺以及皇帝的硃批抄下來,留作“紀念”,上述說的“底稿”,就是自己抄寫下來的。而奏摺的原件,都要還給皇宮,存放在內閣大庫中。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可想而知,清朝十幾代帝王,光儲存大臣的奏摺,都需要很大的書庫。而這些奏摺內容中,含有皇帝治理國家的態度和言辭,不能隨意公開,被稱為密檔,若沒有皇帝手諭,私人是絕對不能隨意翻看的。

黃檢就是因為私自將奏摺內容公開,所以才犯了大罪。乾隆時期為了編纂《四庫全書》,大肆蒐集民間書籍、文字資料,因為私藏皇宮密檔而被論罪的官員,可達百人之多。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些極其寶貴的“皇宮密檔”在到了末代皇帝溥儀這一代,竟然被當廢紙甩賣,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這要追溯到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朝政權搖搖欲墜,財力不濟,內閣大庫長年失修,出現了大幅坍塌的局面。年幼的溥儀被立為清朝皇室的接班人。他的父親載灃成為攝政王。

但載灃第一次當攝政王,沒啥經驗。便想向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取點經。於是他命人去內閣大庫尋找清初攝政典禮檔案。

但大庫年久失修,裡面混亂不堪,管事的人一時半會也找不到載灃要的東西。然後他們便上奏說:“庫中無用舊檔太多,請予焚燬”。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但當時有一位叫羅振玉的官員,聽說這一堆檔案裡面有宋寫本玉牒殘片,他憑學識斷定此物為《宋史·藝文志》中的《仙源集慶錄》、《宗藩慶系錄》,相當珍貴。羅振玉覺得燒掉太可惜,便極力反對。

於是他上奏軍機大臣張之洞,請求將這批舊檔儲存。但是當時內閣大臣一致認為這些破舊的典籍無用,應該焚燬。張之洞已經舉手表決同意,不好再反悔。

後來清政府突然改變主意,將這些資料裝成8000多麻袋,合計15萬斤,以4000大洋的廢紙價格,論斤稱甩賣給同懋增書店。這些資料包括:歷代奏摺、詔書、國書等。其中奏摺不蓋玉璽,詔書中都有玉璽。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北洋政府趕走清朝後,書店將這些“廢紙”處理的差不多了。羅振玉好不容易找到了這家書店,以兩萬大洋買下了書店僅剩的約5000麻袋,僱了20多個人整理完後存於自己家中。然而,當時京城並不安定,羅振玉打算舉家逃亡日本,他便將這些資料,轉賣給他的好友。後來他的好友也去了日本,因為資料太多,無法帶過去,便只帶了一部分。

2002年,日本東京的一戶普通人家,祖上是做老師的,在搬遷老宅的時候,在倉庫發現了4麻袋“廢紙”,開啟一看,部分廢紙上竟然蓋的有清朝玉璽,一經報道,引來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有清史專家稱:這是皇宮密檔,於是出巨資買回這4麻袋資料。

乾隆不能公開的“密檔”,被溥儀當廢紙甩賣,如今幾十億都買不回來!

也就是說,這4麻袋的“皇宮檔案”,只是溥儀甩賣的8000麻袋中的一小小部分,但已經彌足珍貴,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

從乾隆和溥儀兩位清朝皇帝來看,這件事十分可笑。乾隆當時不允許這些檔案外洩一個字,否則都要殺頭降罪,而溥儀卻將這些資料當廢紙甩賣出去,最後失散於江湖,唯一找到的4麻袋,還是花錢從日本人手中買到,真的是讓人感慨萬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