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13世紀由成吉思汗建立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上游建立了大蒙古國,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的征戰,這個統一蒙古高原的人,沒有感到疲倦,而是將目光看向了遠方,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征服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僅僅用了5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打下了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土,冠絕歷史。那麼如此廣袤的疆域,是用多少人打下來的呢?知道真相後,真是讓人大吃一驚,不得不說,當時的蒙古騎兵,實在是太強大了。

成吉思汗的第一個攻擊物件是西夏帝國。這是個韌性極強的國家,在與北宋的交戰中絲毫不落下風,連蒙古軍隊在開始時也吃了不少虧,並不是所向披靡,經過22年的征戰,才在1227年滅掉了西夏。而蒙古人的恐怖之處在於,在進攻西夏期間,他們還同時發動了蒙金之戰和西征花拉子模的戰爭,而且一口吃成了大胖子。

三次征戰雖然曲折,卻都以蒙古人的勝利而告終。曾經強大的金國有著百萬大軍,蒙古人用了不到10萬人就將它滅掉了。稱霸中亞的花拉子模,40萬軍隊在15萬蒙古騎兵面前堅持了一年多就土崩瓦解。西夏同樣有40萬精銳,考慮到蒙古要分兵,軍隊總數大概也就10萬人左右。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征服花拉子模是蒙古的第一次西征,再來看看讓歐亞各國聞風喪膽的後兩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又稱為長子西征,從1235年開始,共用了七年時間。此次西征以拔都為統帥,兵分四路,兵力才15萬,卻打得歐洲各國哭爹喊娘,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勢如碾壓,戰果極為輝煌。中國北方草原文明也完成了歷史上最絢麗的一次綻放。

1252年,蒙哥命令弟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進行了最後一次西征。這一次征戰,強大的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相繼與蒙古軍隊交鋒,節節敗退,連東羅馬帝國都不敢直纓其鋒,派來使者示好。要不是蒙哥死在了釣魚城,蒙古人都進軍非洲了。

所以說,蒙古騎兵橫掃歐亞,靠的是強大的戰鬥力,所用兵力最多不超過15萬人,卻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最輝煌的戰果,前無古人,也沒有來者。“上帝之鞭”之名,直到今天,都是歐洲人的夢魘。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蒙古騎兵為何這麼強大?

一:三位一體全民皆兵的體制。

蒙古帝國是軍事封建帝國,其社會的最大特點是軍政一體,軍民一體,其民皆兵,其兵皆民,廣大牧民平時勞動,戰時則跨馬彎弓投入戰鬥。各部落的首領既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在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著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這種生產、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有效地解決了國小力單,兵源不足,指揮不便等矛盾,把蒙古帝國變成了大兵營,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幾十年的征戰中,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二: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

成吉思汗用人不僅不問出身等級,而且打破了氏族和民族的界限。因此在成吉思汗手下收集了各民族大量有用的人才,如乃蠻太陽汗的掌印官畏兀塔塔統阿,金國的降臣契丹人耶律楚材,畏兀兒人田鎮海,漢人史天倪父子、嚴實父子,花刺子模人牙剌瓦赤父子,以及出波斯、欽察、斡羅思、阿蘭等部的一批人才。

史書記載說,當時大蒙古國的汗廷上服裝五顏六色,語言多種多樣,真是人才濟濟,五湖四海。這些人不僅積極執行成吉思汗的政治軍事路線,而且為成吉思汗出了不少主意,對他制定正確的政治軍事路線起了重要作用。如塔塔統阿幫助成吉思汗創造了畏兀字書,幫助成吉思汗完善了各種制度;耶律楚材幫助蒙古實現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轉化;田鎮海首開屯田,建立了有名的鎮海城。

總之,在成吉思汗的部下中,既有出身於奴隸的將軍、國王,又有原為仇敵的先鋒大將,既有出身本族的宗王大臣,又有來自各部族、各民族的文臣和帥才。他們是貫徹成吉思汗政治軍事路線的各級骨幹,是成吉思汗取得勝利的主要依靠力量。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三:世界上最強大的機動快速騎兵。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騎士,蒙古孩子三四歲就接受專門的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這些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衝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和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他們的弓箭較長較大,需大約相當於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射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另外,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是正規的西方軍隊防不勝防的。蒙古馬雖小,但耐力極強,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

可以說,蒙古大軍是靠馬的優勢戰勝了敵人,每個士兵備有多匹馬,透過換乘來保養馬力,有時用盡食品便切馬脈飲血、擠奶飲乳。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民族特性與不畏戰爭的整體素質優勢,註定了蒙古大軍是沙場角逐的強者。那麼,蒙古大軍橫掃亞歐大陸具體依靠的是什麼呢?博主劉照興透過深入研究,認為蒙古人所擁有的“八個法寶”,正是其能屢屢克敵制勝而雄視天下的真正決定因素。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四:奇特的戰略戰術。

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尚正面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事實上,蒙古軍隊的輕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灌甲騎兵,歐洲重灌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可惜蒙古人並不按照歐洲騎士的規矩來。他們特別強調部隊的機動勝,以遠距離的包抄迂迴、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徵。

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蒙古人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衝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撤退。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因為他們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

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只要進行一兩次這種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一但敵軍開始後撤,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蒙古大軍正是憑藉著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只用少量的傷亡,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比如攻打匈牙利時,蒙古人僅用三萬人打垮了十萬匈牙利軍隊,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餘人。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為懸殊的。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五:冷兵器時代最先進的武器。

成吉思汗除從帝國和被征服地區奪取大量的金銀銅鐵及其他戰略物資,還儘量俘獲大批的工匠藝人,加以保護。他任命從統一蒙古戰爭以來追隨自己的伊斯蘭族將領哈薩納為統管,在蒙古建立冶金和武器製造廠,從事冶金和各種裝備的生產,使蒙古軍隊源源不斷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比如拋石器、銅製火炮、火箭發射器、火焰噴射器、凝固汽油彈等。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

另外,對於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懾作用。當時的波蘭人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在歐洲戰場上,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對城牆尚未造成完全破壞時,守軍便會失去戰鬥的意志,開始棄城逃亡。正是運用這些先進的武器,使得蒙古人在攻金、攻夏、攻花剌子模以及後來攻的宋、攻大理、攻高麗中得以縱橫歐亞,勢如破竹,無人能擋。銅製火炮是成吉思汗時期世界上最先研製成功的殺傷力很強的熱兵器,比歐洲人別爾多爾所發明的火炮還要早一百年。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六:世界上最早的軍事作戰參謀部。

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和忽必烈等三代軍事統帥皆為長於戰略籌劃,精於戰術運用,善於用兵使將的傑出軍事家。比如成吉思汗不僅僅是一個“只識彎弓射大雕”、能征慣戰的勇士,而且在鬥智塞謀方面,胸有妙計,高敵一籌,非常重視謀略上戰勝敵人。所以,他在採取一個戰略行動之前,總是長時間的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詳細的情報,在此基礎之上制定周密的計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征討乃蠻部之前,成吉思汗對其軍委任了千戶之官、百戶之官並組建了千員中軍;委任了脫侖、朵歹等六名扯兒必(官名,即常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總參謀部。1204年與乃蠻部戰,蒙古軍進至薩阿里之野,共議:何以處之,就是朵歹獻計成吉思汗,使用了增火法,“凡有性命者,人各火五處,以火之驚”。此計果然奏效,騙了嬌傖的乃蠻部陽汗,使他得出了“其火多於星辰雲,蒙古多矣”的結論。日本著名的軍事家飯村穰說:“這個參謀部比拿破崙的參謀部還要早六百年”。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七:就地取材的擴軍制度。

征戰中,成吉思汗隨時用招降等辦法,組建了契丹、女真、維吾爾、漢等民族武裝,並大膽使用。後來,這些部隊的數量逐漸超過蒙軍。在征討金國的戰爭中,他先後收編了契丹、漢、女真等族的大批軍人。遼東的契丹族軍民叛金降蒙,金國不得不派出數萬人馬,前往鎮壓。成吉思汗及時派兵援助,打敗金軍,佔領金的東京遼陽,契丹族部隊起了重大作用。

忽必烈汗時拜中書右丞相的史天澤,就是在成吉思汗徵金戰爭中,同其父、叔、兄率領漢族武裝投降的人。他率領漢族武裝,為蒙古的興盛立下汗馬功勞。在征伐花剌子模時,成吉思汗每佔領一個城池或地區,即強徵居民中的青壯年組成部隊,謂之“籤軍”,派蒙古將領監督。在攻打忽氈內堡時,蒙古軍僅2萬,籤軍為5萬。就這樣,成吉思汗的軍隊,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這些籤軍主要擔任搬運土石、填塞塹壕、挖掘坑道、衝鋒陷陣等任務,對西征勝利起了巨大作用。

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究竟有多少兵力?

八:巧妙利用矛盾以敵制敵。

13世紀,亞歐諸國的內部局勢為蒙古的擴張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這些封建國家,雖擁有發達的農耕經濟、先進的文化和相當的軍事實力,但在政治上,這些國家或昏君在位,好臣當道;或黨同伐異,內訌不已;或國勢已衰,分裂瓦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強大到足以阻止蒙古帝國的擴張鋒芒,於是蒙古帝國的侵略擴張在短期內便勢成燎原,綿延達數十年之久。

蒙古大汗們還積極利用各部落內部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削弱敵方,壯大自己。在征討金國戰爭中,利用契丹族、漢族和女真族之間的矛盾,爭取大批契丹族、漢族武裝,叛金降蒙。進攻西遼時,成吉思汗利用西遼國內回教徒和其統治者屈出律汗之間的尖銳對立,派兵2萬人,宣佈宗教自由,支援回教徒的鬥爭,使回教徒反對屈出律汗的起義全面爆發,蒙古軍得到居民支援,迅速佔領西遼。

成吉思汗利用利用西夏和金朝的矛盾,最終滅了西夏。成吉思汗又利用宋、金世仇,聯宋反金。窩闊臺汗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假道於宋,下兵唐鄧,聯合南宋,消滅金國。而後,蒙古軍隊又滅了南宋王朝。成吉思汗透過採用以敵制敵的“策略”,分而擊之,不僅在交戰中佔盡優勢,而且把戰略全域性上的劣勢,逐漸轉化為優勢,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