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遼寧興城祖氏石坊裡刻著一句話:“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這段話說的是一位明朝名將,祖大壽。正如話中所概括的一樣,祖大壽的一生,是複雜而充滿爭議的。

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祖大壽出身於寧遠望族,他的祖上於宣德年間全家遷居至寧遠城,並擔任寧遠軍職。後來,祖家軍職不斷提升,並世代鎮守在這裡。

祖大壽的爺爺是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父親是李成梁的部將,後來出任遼東副總兵。出身在將門世家,祖大壽的一生註定與軍旅相伴。

祖大壽先是擔任靖東營遊擊,後來又成為廣寧巡撫王化貞的部屬。1622年(天啟二年),明朝與後金爆發廣寧之戰,明軍潰敗,廣寧失陷。孫承宗督師遼東後,讓祖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衛覺華島。次年,孫承宗又讓祖大壽負責修繕加固寧遠城的城牆。

寧遠是一座軍事重鎮,也是明朝抵禦後金的軍事堡壘。祖大壽祖上世代鎮守在這裡,與敵人作戰,到祖大壽這裡,保衛寧遠的重任來到了祖大壽的肩上。

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祖大壽數次參與寧遠保衛戰,先後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作戰,並取得了寧錦大捷,保衛了明朝的邊陲重鎮。後金對於祖大壽十分重視,就連皇太極也曾親自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事,祖大壽嚴詞拒絕了皇太極。

對於世代鎮守寧遠的祖家,朝廷也極盡嘉獎。到祖大壽時,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上至總兵,下至部隊中的各級軍官,祖氏都有人擔任。寧遠城、大淩河、錦州等,都是祖氏將領負責保衛。為了表彰祖氏的功勞,鼓勵他們抗擊清軍,崇禎皇帝即位後還特命於寧遠城內修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這個時候的祖大壽和祖氏,可謂是“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

然而,己巳之變,卻成為祖大壽與明朝的轉折點。

由於袁崇煥、祖大壽等人的鎮守,皇太極始終無法攻下錦州和寧遠。為了儘快攻入關內,緩解北方的災荒,皇太極堵上國運,於1629年(崇禎二年)冬天親率一萬四千餘人,從蒙古人那裡攻入長城,繞過寧錦防線,直攻北京城。

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皇太極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明軍大部分都佈置在邊關重鎮,守衛京城的軍隊很少。見清軍繞過了自己的防線,袁崇煥命祖大壽馳援北京城。祖大壽和袁崇煥千里馳援,於北京城下與清軍展開野戰。

抵達北京城後,袁崇煥請求關寧軍入城,遭到崇禎皇帝拒絕。袁崇煥沒有辦法,只得與祖大壽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與清軍血戰。可是在反間計的影響下,上至崇禎皇帝和百官,下至城上的守軍,都認為關寧軍是“叛軍”。

因此,當祖大壽和關寧軍正在城下浴血奮戰的時候,城上的守軍竟然用炮石砸向關寧軍。關寧軍憤懣不已,對朝廷十分不滿。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又將袁崇煥下獄,徹底動搖了祖大壽和關寧軍的軍心。

沒人知道是祖大壽自作主張還是被軍隊裹挾,正當戰事焦灼的時候,祖大壽和關寧軍竟然徑直離開了京師,回到了遼東。

崇禎無人可用,不敢再激怒祖大壽,就讓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收到袁崇煥的信後,祖大壽重新率軍與清軍作戰,並攻取灤州,擊潰貝勒阿敏,收復永平,後金的攻勢瓦解。

然而,祖大壽卻從此不敢再離開軍營。只是離間計,袁崇煥就被崇禎下令凌遲處死,更何況是真的帶兵脫離了戰場的自己?祖大壽不敢再相信朝廷,他擔心自己被東廠的人抓走,於是整日都住在軍營裡。

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命去修復大淩河城,然而沒等他修好城牆,皇太極就親率大軍將大淩河城包圍。在長達三個月的圍城中,皇太極曾數次對祖大壽勸降,他還親自給祖大壽寫信,言語真切,希望祖大壽投降。祖大壽嚴詞拒絕,並率領軍隊堅守大淩河城,等待救援。

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可是,明軍的救援都被皇太極擊敗了。淩河城裡的糧食也都吃完了,士兵們甚至以城中百姓為食。

看到救援無望,祖大壽的決心逐漸動搖。就在這個時候。皇太極再一次派人勸降祖大壽。祖大壽這一次沒有拒絕,他派遣部將入皇太極軍營中,與他商量投降事務。

事情談攏後,祖大壽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開啟城門,率眾來到金營。皇太極大喜,他親自挽著祖大壽的手,一起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宴慶賀。

宴席中,祖大壽向皇太極“獻策”,他說自己妻兒均在錦州城內,可以趁錦州還不知道自己投降,親率一支人馬進入錦州,幫助皇太極奪取錦州。皇太極一聽,欣然應允。

沒曾想祖大壽一進錦州城,就立馬開始組織防禦,抗擊清軍。當祖大壽投降清軍後又抗擊清軍的訊息傳到崇禎那裡時,他的心中或許有憤怒,但這個時候他卻不敢降罪於祖大壽。為了穩住祖大壽,讓他繼續抗擊清軍,崇禎還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鎮守錦州。

抗清戰功赫赫,卻兩次投降清軍的祖大壽,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與此同時,崇禎三次下令讓祖大壽進京,但有袁崇煥的前車之鑑,祖大壽推辭入京,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

見祖大壽“不守信諾”,皇太極卻沒有憤怒,他對軍營中的祖大壽親人以禮相待,並頻繁給祖大壽寫信。為了讓祖大壽出城相見,皇太極還釋放了部分明軍俘虜,讓他們給祖大壽帶話。祖大壽卻不為所動,堅守不出。

此後,祖大壽數次率軍與清軍戰鬥,全然沒有投降清軍的意思。客觀地講,這期間祖大壽還是恪守了自己本職的,不論他私底下有沒有與清軍聯絡,他在親人都在清軍手中的情況下,依舊能率軍抵禦清軍,還陣斬了數位清軍貴族,可見其抗清決心。

只可惜,松山之戰中,洪承疇全軍覆沒,被俘投降。錦州被清軍圍攻,再次出現大淩河城的慘狀。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祖大壽開城投降。

這一次,祖大壽是真投降。由於祖大壽先背叛崇禎,後又對皇太極不講信義,所以說他“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縱觀祖大壽的一生,儘管他沒有像盧象升等人一樣對朝廷和皇帝忠心耿耿,戰死沙場,但他卻在戰場上盡了自己的責任。第一次投降清軍後又能繼續抗擊清軍,能做到這一點的,那些口中自詡為正人君子的東林黨人中恐怕就找不出來幾個。

當然,要說祖大壽是英雄,也是全然荒謬的。祖大壽終究是投降了清軍,與其他的將門世家相比,祖家是很沒有骨氣的一支。

所以說,祖大壽不是奸臣,但也絕不是忠臣,他是一位心中只有家族利益,而沒有國家民族的“聰明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