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家重大需求:8校擁有9個國家級科技示範展示基地!

“雙一流”建設成效如何評價,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要求,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克服“五唯”頑瘴痼疾,以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世界一流。其中的“兩個一流、一個需求”極為顯眼,即“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

中國的高校服務中國的國家需求,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這種服務主體現在培養一流人才和產出一流成果兩個方面。比如保證糧食安全就是國家重大需求,高校既要培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一流人才,也科技方面產生一流成果。14億人的飯碗裡,如果裝的是別人生產的糧食, 那是十分危險的,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卡脖子”。為此,國家遴選了110個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開展先進技術整合示範推廣,推動先進農業技術傳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從遴選結果看,其中就有高校的基地入選。這說明這些高校發揮了自身學科特色優勢,服務於這項國家重大需求,承擔起了義不容辭的責任,並取得了重大成效。那麼,有哪些高校的基地得以入選呢?且看如下分析。

(1)8校9基地入選國家級示範基地,“雙一流”和“雙非”各佔一半。

對於“雙一流”高校來講,能夠服務於這項重大國家需求也是建設成效的顯現。那麼有多少高校主動服務於這項國家需求並取得重大成效呢?有8所高校的9個基地入選了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佔110個基地的8%,足見入選標準之高,足以珍貴程度,還足見這8所高校主動服務於國家需求所取得的成效。

這8所高校是:中國農大,西北農大,南京農大,瀋陽農大,吉林農大,內蒙古農大,河南科技學院和武漢大學,其中瀋陽農大有兩個基地入選。這8所高校一 半為“雙一流”,一 半為“雙非”。四所“雙一流”是中國農大、西北農大、南京農大、武漢大學。四所“雙非”是瀋陽農大、吉林農大、內蒙古農大和河南科技學院。

(2)河南科技學院是老資格的農業高校。

閱讀至止,讀者可能有個疑問,河南科技學院並非一所農業高校 ,何能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其實,這是對河南科技學院不太瞭解所致。河南科技學院不僅是一所農業高校,而且還是資格比較老的農業高校,只是用了科技學院這個名稱,一些人望名生義,產生了誤解。科技也包括農業科技,農業高校也可以稱為科技高校。

河南科技學院源於創建於1939年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大學部生物系,歷經北方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長治分院、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平原農學院、百泉農業專科學校、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等時期,2004年5月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可見此校具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而且一直是以農為主。

河南科技學院於1951年獨立成校,當時稱為平原農學院,1952年10月(部分)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即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平原農學院是中國農大三個源頭之一(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清華大學農學院,平原農學院)。平原農學院的科系和人員還參與組建了北京林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

這所學校坐落於河南新鄉市,雖然專業涵蓋農學、工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但一直以農學為主要學科。該校是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改革試點校,特色專業是農學、園藝、園林、生物工程、植物保護等,重點學科是作物遺傳育種、蔬菜學、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等。可見這是一所農學特色突出的高校。該入選的基地名稱是“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新鄉)”。

(3)唯獨有基地入選的綜合性大學。

從上述8校情況看,7校為農業院校,其中各有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2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許多人覺得奇怪,武漢大學既不是農業院校,也沒有下設的農學院,憑什麼能夠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呢?這又得掃盲了。

武漢大學下設30多個二級學院,無論如何翻找,也找不到農學院三個字。同時,無論如何翻找,也查不到該校有農學、園藝、茶學、植物保護、動物科學等農學方面的本科專業,確實“沒有”農學。然而武漢大學卻實實在在有基地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這真是較為神奇的事情,因為一些設有農學院的綜合大學反倒沒有基地入選。比如合併了浙江農業大學的浙江大學、合併了上海農學院的上海交通大學等。這是什麼原因呢?

消失的武漢大學農學院。武漢大學原來是有農學院的,其牌坊上就寫著“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字。1929年,武漢大學就確定了“不辦則已,要辦就當辦成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準的大學”的目標,並計劃辦成包括文、法、理、工、農、醫的六個學院的規模宏大的大學。到1947年,武漢大學已經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並駕齊驅的辦學規模和格局。在1952年的院系重組中,武漢大學農學院和湖北農學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學等6所綜合性大學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了華中農學院,即現在的華中農業大學。從此以後,武漢大學一直沒有恢復農學院。

沒有農學院卻有國家級水稻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雖然沒有農學院,卻有一個“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就奇了怪了。沒有農學院,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何而來?經過搜尋,全國也就有兩個國家級水稻重點實驗室。另外一個是“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學。誰都知道,浙江大學由原來的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和浙江農業大學合併而成,現在設有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那麼,武漢大學的“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何而來?

原來武漢大學有一個生命科學學院。這個生命科學學院可不簡單,最早可追溯至武漢大學建校之初培養博物學人才的格致學部和1922年成立的生物學系。1992年,武漢大學將生物學系、病毒學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併組成生命科學學院,薈萃了許多名家,下設有生物化學系、細胞生物學系、生態學系、遺傳學系、微生物學系、植物科學系、病毒學系。

強大的生命科學學院。武大的生命科學學院還建有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湖北梁子湖淡水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蓮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擁有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動植物標本館。應該知道,前三個都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個二級學院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足見武漢大學生命科學方面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全國首批生物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和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博士後流動站。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生物學評估結果並列第4。該院是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科學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技術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著名遺傳學家、水稻生物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中國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朱英國院士。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2011年10月批准建設,2014年5月透過驗收。實驗室以雜交水稻前沿科學問題及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發展趨勢為導向,以雜交水稻持續增產為主線,從事雜交水稻學科理論、技術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旨在為水稻科學的不斷進步提供原創性理論、技術支撐,引領雜交水稻學科發展方向,支撐水稻持續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許多人並不知道武漢大學水稻研究歷史悠久。其實,武漢大學一直進行水稻生殖與發育、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先後在紅蓮型、馬協型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新質源的發現與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研究與開發、水稻生殖生物學與細胞工程、野生稻資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實現了產業化。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許多重大獎項。

武漢大學在雜交水稻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創性成果,得益於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生物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和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朱英國院士(可惜的是,於2017年8月逝世),由他與袁隆平院士主持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

網友們,明白了吧,武漢大學沒有農學院,為何卻有國家級水稻重點實驗室,還有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原來,武漢大學擁有的不是普普通通的農學,而是建立在現代生物技術基礎之上的農學。武漢大學真是謎一般的存在,具有太多的神奇。沒有農學院,確有農學,未設作物學專業,卻有國家級水稻重點實驗室,這讓多少人驚訝?網友們,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討論留言,讓網友分享你的智慧。謝謝閱讀,期待你的轉發與關注。

(本文為原創,小編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請聯絡刪除)

武漢大學排名為何高?比一比資料、看一看事實就知道了!

武漢大學倒是成就了浙江大學!這是咋回事?

武漢大學太慘了:在一個榜單中居然排在第43位!

同濟醫大與武大有“血緣關係”,為何當年未能迴歸武漢大學?

42所“一流大學”中,名副其實的綜合大學到底有哪幾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