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發展“內卷化”與畢業生就業難!

“內卷化”已成熱詞,高校內卷化除了在校園內廣為流傳之外,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其中的傳播媒介是畢業生就業與招聘單位之間的資訊衝突。

所謂內卷化,是指某一種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繼續沿這一模式往前發展,變得很難再獲得以前的發展效果而陷入停滯不前,從而把自我鎖死在相對低水平狀態上,類似於困獸猶鬥。要突破內卷化,必須尋找另外一種新的模式。

(1)何謂高校發展內卷化?

高教內卷化,顧名思義,高教發展沿著原有的發展模式前進,表面上看來不斷創新,變化多端,改革措施頻出,實際上並沒有實際效果,而且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與矛盾。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於高校著眼於從自我需要出發謀求發展。從高校大擴招到高校大合併,從獨立學院橫空出世到一流學科的建設,從在職研究生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轉換,從既在高校的轉型升級到新建高校的紛紛出現,更多關注的是高校自身如何發展。這如企業一樣,自顧自的發展是難有出路的,只有服從社會需求發展才有前途。

高校雖然已經意識到要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模式切換,雖然已經佈局全面振興本科教育並採取許多果斷措施,然而由觀念約束,高校的內部機制、管理方法還沒有擺脫外延式發展的約束,難以進入到內涵式發展的新模式。目前的狀況是,意識上知道要進行發展模式切換,而行動上在慣性作用下還在沿著過去模式前進,這就是內卷化。

(2)紛繁複雜的內卷現象。

提高培養質量的關鍵在於提高畢業生的工作能力,許多高校出臺很多措施,然而似乎停留在形式上。開設選修課的本意在於結合個人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性學習,達到內修素質的目的。實際情況卻是使得一些學生為了更快地拿到更多的學分,去選擇一些給分較高的“水課”。嚴查畢業學位論文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透過論文的撰寫得到全面系統的思維、技能訓練並形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然而一經查重這一環節,反而使論文變得目不忍睹,南轅北轍。

調整專業、轉換培養模式在於提高畢業生適崗能力,許多高校“新式”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然而卻遭遇到就業難。這些“新式”研究生主要是專業碩士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面對“新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帶來的新情況,一些高校卻將責任推向了用人單位,認為用人單位沒有配合高校改革,在用工上形成了歧視,要求用人單位如何如何,而不進行內省。顯然這種思維觀念還沒有切換到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模式上,而是從自身需要出發而“創新”。

隨著科研論文的爆發式增長,論文雷用、學術問題、自行撤稿也與日俱增。而另一方面,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卡脖子”技術不斷呈現出來,這說明前一段的學術繁榮景象即為科研學術研究側重於高校學科發展和教師自身發展,靠論文堆積出來一些“高水平”學科和“高水平”教授,而對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還是不到位。這也是擯棄唯論文、SCI至上的原因之所在。

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過去的職稱評定著眼的也是個人發展,個人對評上職稱為目標,學校多上高階為目標,而很少考慮對社會的貢獻,這同樣是高校內卷化的表現之一。現在強調職稱評定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專案等傾向,不能簡單地把論文、專利、承擔專案、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目的也是為了跳出內卷化,轉向對學科發展的貢獻、對科學進步的貢獻、對技術革新的貢獻和對社會的實際貢獻。

研究生培養同樣內卷化嚴重。在外延式發展階段,許多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而且更加註重擴大研究生規模,以此上檔次,向研究型大學發展。於是出現了奇怪的一幕,有的導師名下有幾十名研究生,博士生、碩士生,脫產生、在職生,學術型、專業型……學校擴大化,層次也上去了,然而這種牧羊式的培養,一些研究生根本無緣一睹導師真容,主要透過電話、電子郵件與導師聯絡。有的導師甚至搞不清自己帶了多少研究生,有的讀了十幾年也沒有畢業。這完全是一種內迴圈式的發展。

(3)如何走出內卷化?

高校大量內卷化現象,不得不去反思背後的原因,如何才能跳出這種空耗資源、效率不高、無益於學生、高校和社會的發展模式。

由著眼自身發展轉向著眼於學生髮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高等教育已經走向大眾化,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但是學歷貶值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於是人們不斷逼迫自己提高學歷層次,以便在就業時搶佔先機。越是這樣,高校就越應注意培養質量,使得研究生在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上確實高於本科畢業生,這就需要高校從社會需求而不是出於讓教師可當導師的角度出發設定專業,否則就會遭遇用人單位不待見的尷尬,給畢業生造成損害。為了教師可當導師和為了學生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動機不同,結果迥異,前者是內卷化,後者是社會化。

由侷限於自身發展轉向促進社會發展。高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融入社會經濟發展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發展,自顧自的發展,自說自話的方式,實際上是把自己與社會隔絕開來的內卷化,最終會被社會拋棄。進一步說,與其說被社會拋棄,不如說自己主動脫離社會而自我拋棄於社會。所以,高校設定什麼學科、哪些學科,設定什麼專業、哪些專業,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採取何種培養模式、運用何種機制,都得以社會需求為著眼點和落腳點。高校存在的內卷化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脫離社會相關。

以就業為導向促進高校向特色發展。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認為數量供過於求,這是大擴招、大建校的後遺症,一是認為供需脫節,人才型別與崗位需求不配套,這是高校從自我條件出發設定專業的結果。無論是哪種原因,實際上都是高校內卷化的結果。高校發展目標高度一致,都在沿著綜合 型、科研 型的軌道前進,專科學校爭取升為本科學校,本科學院爭取升為本科大學,本科大學爭取升為研究型大學,最終走向“標準化”,罕見從社會需要出發確定發展目標。這種自顧自的發展或是自我需要的發展使得學校雷同,專業雷同,培養模式雷用,畢業生雷用,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千差萬別,在這種發展模式之下培養的大學生即使數量不多,也會遭遇就業困難。向特色發展是高校走出內卷化的必然選擇。

網友們,高教發展陷入內卷化應該是高校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換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是外延式發展的慣性作用使然。目前高校已經從觀念上覺醒進入到行為上自覺階段,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會掙脫外延式發展模式的約束而進入到內涵式發展的新模式,目前存在的內卷化現象屆時將會不消自除。不知您是否贊成這種看法,歡迎留言討論,讓網友分享你的智慧。謝謝閱讀,期待你的轉發與關注。

(本文為原創,小編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請聯絡刪除)

破除“SCI至上”:兩部門宣佈1個取消,連說14個“不”!

論文查重:造就了一個大市場,淪為一個純粹的文字遊戲?

“非全”碩生:考公無資格,入企被拒絕,落戶被限制,癥結何在?

破“SCI至上”只是開始,立“同行評價”還需艱難探索?

論文,能力,貢獻:看一看密碼專家王小云院士就知道怎麼回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