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葉橙子

昨天傳來了幾項奧運專案獲銀牌的訊息,除卻備受關注的劉詩雯許昕乒乓球混雙銀牌,還有張雨霏女子100米蝶泳銀牌、陳艾森曹緣男子雙人10米跳臺銀牌。都是因微小的劣勢惜敗,譬如張雨霏只落後了0。05秒,陳艾森曹緣只差了1。23分。

這次沒再出現大規模的網友因惜敗、對運動員進行謾罵諷刺的情況。惋惜、憤怒、反思並存的輿論百態,反而回歸了競技體育賽後的常態——

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理所當然的成敗。

圍觀過多次奧運的朋友或許還記得,我們曾經歷過一個對運動員勝負極為情緒化的時期。失誤的選手被追罵,心態失衡的選手被嘲諷“史上心理素質最差”,運動員自己愧疚難當而痛哭……時過境遷,大家不再那麼苦大仇深、不再一味地嘲笑失敗與失誤。

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件好事。

“賽事失利後,能不能責怪運動員?”

前幾天,舉重運動員侯志慧六次試舉全部成功,拿下了女子49公斤的金牌。教練事後接受採訪,記者問“有沒有衝擊世界紀錄的打算嗎”,教練大手一揮說沒有,

“能輕鬆一點贏,為什麼不呢?”

網友們也多表示同意,“就該這樣,不受傷,紀錄沒必要”。這樣的輕快氛圍,和幾年前大不相同。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2012年奧運,比賽失利的舉重運動員吳景彪曾當場道歉。當時他對著鏡頭痛哭,連說了三個“有愧”,深深地鞠躬。對於吳景彪表現出的內疚與自責,當初觀眾們覺得他“是個爺們”“有擔當”。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但前天,這段影片被再度翻出、展現在網友面前時,輿論的反應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除了擔當、是個爺們的稱讚鼓勵之外,也有不少人開始嘆息於他身上的重壓,覺得心疼。輿論對體育賽事的態度,肉眼可見地變得多樣了起來。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昨晚的乒乓球混雙決賽失利後,網友們的態度就複雜得很。在螢幕前惋惜遺憾的有,感慨許昕劉詩雯這可能是最後一屆奧運會,感慨這是乒乓球隊時隔多年沒能包攬全部金牌。憤怒得差點砸了手機電腦的也有,覺得不可思議,畢竟乒乓的輸球近些年實在太少見。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劉詩雯賽後採訪中幾度落淚,一直說對不起大家。一部分網友的反應,都是“不用道歉,你沒有對不起誰”。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這時候不該一味地安慰,現在到了需要反思的時候。

其實這兩種聲音未必是“你錯我對”的區別,它們只是賽事後常見的不同情緒、不同側面。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一方面,輸贏對運動員來說、對體育來是極為重要的。它既是體育魅力的一部分,也是運動員們所必需的職業追求。運動員們會為不夠好的表現內疚自責、會無法接受自己的失誤,這也是他們職業精神所在。

而另一方面,當大家對劉詩雯許昕說“你沒有對不起誰”,並不代表著人們默許競技體育裡不用贏、比賽不用反思、運動員不用進步。它只是代表著,

不必站在運動員們賽事失利的負罪感之上、對他們進行過分的道德施壓。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一場體育賽事失利後,鼓勵、惋惜、憤怒、反思、安慰的表達其實都在合理範圍內。

乍一看,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觀點、各種情緒,交鋒激烈。可相比於一邊倒的謾罵或支援,這或許才是輿論場的常態。

不一樣的運動員們

觀眾輿論不再一邊倒的變化,其實從5年前就有跡可循。

16年裡約奧運會,

或許是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更多人看到了運動員們個人化的一面,

或許是多經歷幾次奧運後,人們不再對獎牌過度緊張。馬龍張繼科們開始以表情包出圈,傅園慧以“洪荒之力”出圈。運動員不再是大眾眼中的“奪金”機器。

也是從這開始,

觀眾眼中“堅毅、嚴肅、無懈可擊”的運動員形象開始變化瓦解。

大家開始欣賞運動員的另一面,對比賽的評價也變得多元。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奪冠》劇照

2016年時,火過一段游泳隊的採訪影片。記者或許是出於善意,試圖給排名不佳的游泳運動員們一些臺階下,丟擲了一堆可能影響比賽的因素。譬如“是不是因為泳道靠邊”“是不是因為比賽時間是十點”“是不是胃不舒服”。或許是下意識地,認為成績不好需要找補點原因,不至於被大家罵。

結果不僅運動員們沒接話茬,寧澤濤實誠地迴應說“比賽時間安排沒問題,胃沒問題”。張雨霏回答說“沒有因為泳道靠邊影響,是按照自己的節奏遊”。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影片截圖

網友們也沒覺得需要找補理由,反而覺得采訪不合適。“運動員比賽肯定都是拼盡全力,何必要追問一個儲存實力的結果?”“不管結果好不好,強行問胃不行有什麼意思?”

相比於要一個“沒發揮全力,不然有可能更好”的說法,

不少人更願意直面“失敗也是正常的”。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同時,除了看起來更官方正式的嚴肅發言,

大眾也更樂意看到運動員隨性點、自然點的樣子。

還是2016年的游泳採訪,記者問當時喘著粗氣的運動員徐嘉餘——“出發之前下水的時候,你目光瞄向前方,非常地鎮定,請問你那一刻在想什麼?”徐嘉餘被問得,忍不住停頓了一秒,嘴角不自覺地抽搐了兩下。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游泳運動員,比賽前不盯著眼前的泳道,那要盯著哪?最後徐嘉餘憋出了一句,“在想自己的技術吧,其他可能也是一片空白……就是……這樣……”

16年的乒乓球比賽,解說在男單比賽後描述:“我們看馬龍拿了男單冠軍後一直沒有太誇張的慶祝動作,他對個人冠軍沒有特別在意,因為他更看重團體賽冠軍,更看重集體榮譽。”但馬龍明明很快樂地給鏡頭比個心。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影片截圖

當時記者與解說更嚴肅“上價值”的表述幾乎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慣。

習慣於把體育賽事描繪成緊張嚴肅、步步緊繃的狀態,習慣於把運動員塑造成揹負千鈞、沉重前行的形象。

就像大家上學時寫國慶假期體會,上來就是“金秋十月,秋高氣爽”。而到了這次奧運會,記者看到張雨霏獲銀牌後沒有太沮喪,還為她高興。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影片截圖

這亦是輿論氛圍變化的一角,大眾不再把運動員簡單地視為“勝負”機器,也不再用某一種固定的思維與價值去束縛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終於能為運動場上的“失敗”,多留一些冷靜正視的空間。

看似輕鬆的“常勝將軍”,從來都沒有必然

這次輿論百態中的呼籲寬容也好、呼籲反思也好,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客觀的基礎上:

體育強勢專案的絕對優勢,出現了縮小。

人們既願意安慰支援內疚的運動員們,也沒想到會看到強勢專案陷入困局的場面,兩者都是本能的衝動。

乒乓球混雙與男子10米跳臺的銀牌讓許多人意識到了一個一度被忽略的事實——

榮耀、失利、不敵都是競技體育的常態。而那些“習以為常”的勝利,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必然。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中國體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選擇的是

小、精、巧

的戰略。籃球足球這樣的世界熱門團體專案,一是競爭大,二是非常依賴職業運動體系與群眾基礎,中國運動員們不佔優勢。

初期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練出成績、提高表現,

訓練出的幾個優勢專案都屬於依賴個人爆發的型別,

譬如乒乓、跳水、體操、舉重。幾個天才運動員便可以制霸奧運賽場,如乒乓界的劉國樑馬琳,跳水界的郭晶晶吳敏霞,體操界的李寧劉璇。他們帶來了極為矚目的成績。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與此同時,值得所有人關注的是,

體育事業走向更專業化、更職業化、更常態化是必然趨勢。

把一切追逐榮譽的重壓都堆積在某個、或某幾個天才運動員身上,本就是不現實、也不長遠的方式。

在優勢專案裡,大多數人可能只瞭解到我們很強、我們能贏。但並不瞭解常態備賽中對手追趕得有多兇狠,與其他國家運動員的備賽情況。

乒乓混雙比賽後,很多人疑惑於“日本乒乓什麼時候變強的”。畢竟在大多數人印象裡,對日本乒乓最深的印象還是福原愛被“大魔王”張怡寧打哭。

其實這次乒乓球專案首金賽前,鄧亞萍就曾在節目裡提及日本乒乓這幾年發展很快,是因為採取了

“斷代行動”

。把資源集中使用,大比賽小比賽全“押”年輕運動員上,減少老運動員上場。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影片截圖

女排對戰土耳其那場,土耳其隊伍裡粉色頭髮的99號球員卡拉庫爾特令人印象深刻,一個人拿下全場最高分18分。而在這場比賽之前,大多數國內觀眾對她沒有概念。

“我們在變強,別人也在變強”,這就是競技體育裡你追我趕的常態化趨勢。

大家以為乒乓球隊輕輕鬆鬆掃蕩全場,其實大多數隊員一身傷病,訓練到衣服溼了幾身。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常態化競爭裡,期待出現一個又一個“大魔王”是不現實的。中國也在建立運動員長期梯隊,但與此相伴而來的,是鍛鍊小將和新老交接時必須經歷的勝敗無常。

培養運動員的週期,或許遠比普通人想象得長。

人才的週期,是按代算的。不同專案運動員成才的週期時間不同,一般為5年至15年。

譬如短道速滑專案,要想讓選手在大學生年齡時擁有較高競技水平,至少要有七八年的基礎培養。最遲最遲,也得在十一二歲時進行專業系統的短道速滑訓練。綜藝《大冰小將》裡就曾展示過,參加節目的冰球小隊員們都還是懵懂可愛、但鬥志很強的孩子。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老將新將的交接過程、新將在比賽中的磨練過程,必然經歷坎坷與失敗。

前段時間的女排聯賽上,郎平就表示過“要練兵”。當時她們剛經歷一場敗績,0:3不敵日本隊,被許多人質疑“為什麼不派主力隊伍上場”。

郎平迴應的是,“派出替補出戰,

主要是培養年輕隊員們遇到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逆境中的抗壓能力。

這對她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鍛鍊,不可能為了贏,每一場比賽都用一線陣容打。”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這次奧運會,女排主力朱婷手腕受傷,發力受阻。劉詩雯因為手肘傷勢,去年年中剛做完手術,術後一度生活不能自理,上場時手臂、腿上貼滿了繃帶。許昕也受傷病影響,需要打著封閉上場。

我們的確無法再簡單、想當然地期待,這些金牌運動員們會輕鬆地撐起一切。

其實從採訪中能看出,越來越多的年輕小將表現得更自信自如,不再被成敗的恐懼壓垮。張雨霏獲銀牌後接受採訪時的態度,就挺讓人開心的。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說拿下銀牌後反而心定了下來,之前總想著是不是要拿冠軍、太緊張、心跳得飛快。這樣的狀態下,她覺得或許更有利於準備下一場比賽。年輕一代運動員正在成長,並以更冷靜輕鬆的姿態面對比賽,是一個很好的兆頭。

“輸比賽”不再被當成洪水猛獸,是好事

賽事中的勝敗無常,或許是體育轉型必經的陣痛。在這期間,我們能做的只有用更包容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比賽,對競技體育的無常與艱辛有更多認知。沒有理所當然的常勝將軍,也沒有“絕不會輸”的體育競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葉橙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