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這個問題看上去有深度,能切入到人性的一部分根本。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很多事情不可為,卻鍥而不捨,前赴後繼?我們先不考慮孔孟的仁政,自從有人類文化以來,思想、主義層出不窮,就算是如今看上去有些空泛的“為了愛與和平”,也是人類經過思考之後得到的結果。“仁政”——不就是社會統治的大愛與和平嗎?這個世界紛紛擾擾進化了幾千年,戰亂、和平,亂世、盛世交替前進,哪一個君主,哪一方勢力不是在自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指導下帶領大多數人取得勝利?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就拿上世紀艱難立國的戰鬥來說,無數革命前輩流血犧牲,換了和平的新中國,他們面對明顯的,巨大的死亡壓力,為什麼敢“雖萬千人吾往矣”?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會形成自我價值觀,然後為了這個理想目標去奮鬥、去戰鬥,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在白色大恐怖時期,青年們難道不知道一步走錯便是死亡?到如今還在世界不同地區不斷髮生的流血衝突,那些揹著ak47的戰士,那些戴頭巾的女狙擊手,她們不知道生命隨時會終結在一個未知的時刻?他們都知道,卻都在為信仰而戰。也只有人類,才能把思想理論抬高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思想各有不同,但是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佛教捨身割肉,道教羽化登仙,穆斯林天堂有處女,基督教升入天堂等等,這些都是引領人們超越生死界限的思想主題中的福利——這其中互通有無,又互不相容。人類的思維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正因為人類對此缺乏認識,所以需要有理論指引,這也是為什麼越是文化層次低,越是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越容易被洗腦的原因。為什麼有些洗腦是壞的?因為它導人向惡,比如原教旨主義,比如傳銷。而導人向善,激勵人性的我們雖然不承認它是好的,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宗教自不必說,你就是在太平街聽了馬雲發表雞湯——這不也是一種意識洗腦?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為了認同感,在不思考的情況下對一種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產生追隨感,是正常的。而這種追隨透過不斷地有人加入,量變產生質變,經常會讓不可能變為可能。佛教流入中原,從來沒想過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基地,那些爬山涉水的僧侶們想的是如何提升自身修為,如何用悟到的道理去開解信眾——成功只是自身修為的附加品。馬克思提出的主義,旨在看清資本的險惡,對社會經濟、社會形態進行研究。思想的傳播,偉大的蘇維埃成立,世界兩極化對立——這些都是思想傳播異化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和馬克思本意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現在回到問題中來。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我們知道孔子、孟子為什麼明明看著世風日下,卻提出恢復周禮,施行仁政了吧?儒家思想流派的創立只是想透過規勸統治者實施仁政,儘量減少黎民蒼生的痛苦——因為舉目皆是黑壓壓的天,當有這麼一束思想光束在腦海閃亮,未來有可能終結百姓苦難的時候,即使前路艱險萬分,為了自身的學問修為,同時為了大眾福祉,必須堅持下去——為人為己,是之為人間大愛。如果以官居高位、成就功業為標準來衡量,那麼孔子孟子都可以算作“不被認可”的失敗者。但若從對中國政治倫理甚至中華文明來說,孔孟無疑是成功者。儒家的政治理念不被當時各諸侯所認可,後人多以其過於理想化而顯得迂腐來判定。其實儒家政治理念並非理想化與否的問題,而是與法家相比,儒家提供的是一種價值觀,區別於法家提供的是一套管理方法。這是“道”和“術”的區別。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回過頭來,這種現世不成功,卻在時間軸上成功的例子,又會激勵無數的新的思考者沿著自己認定的路不斷前行——具名者少,無名者眾。可是學問就是這麼回事啊,若沒有學習(被洗腦)之後的知識突破(獨立思考),不建立自己獨特的知識框架(無論正確與否),那麼所有的態度都是模稜兩可,騎牆稻草,那又會有什麼成就呢?別說流芳百世,遺臭萬年都做不到。孔孟的堅持,源於自身知識框架的形成,併為了證明自己得出的“道”是正確的努力。不過到底正確與否,雖然被褒揚千年,不也被“批林批孔”?如今又被重新撿拾起來,思想流派其實在世人、後人、他人眼中也就和尿壺差不多——要的時候供起來,不要的時候眼不見為淨。可是孔子、孟子是否會為了這一切神傷?

孔孟為什麼要堅持推行仁政,他們不知道當時仁政是很難實現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