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碼農”到果農,90後小夥踏上有機農業路

3月30日9點多,鄄城縣彭樓鎮王集村外的蘋果園裡,一對母子正拖著行李箱向外走去,向菏澤火車站出發。

一旁的丈夫陳淵目送他們離去後,就轉身回到蘋果園,繼續忙農活。

“地裡活多,我經常忙得抽不開身,每回他們來,都是自己走。”陳淵說,自他到果園發展後,便與家人聚少離多,都是妻子帶著孩子到果園相聚。看到家人為自己奔波,陳淵心中滿是愧疚。

從“碼農”到果農,90後小夥踏上有機農業路

陳淵檢視土壤情況。

今年31歲的陳淵,並非是鄄城本地人,他與家人定居天津,在北京一網際網路公司工作,是一個坐在高階寫字樓裡,寫程式碼程式設計序,一年薪水近20萬元的“碼農”。

2018年4月份,一個叫陳安生的人,改變了陳淵的工作軌跡。

當年,在王集村發展農業專案的陳安生,找到陳淵公司負責人,希望能得到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援。

“陳老師種植了300畝蘋果樹,採用的有機種植管理模式,他想把模式彙總留存,因年紀大不擅長使用電腦,所以公司就派我來幫忙。”陳淵說,原以為,自己幫完忙就可以返回公司,卻不想這一來,就沒再走。

從“碼農”到果農,90後小夥踏上有機農業路

陳淵管理的蘋果園。

“透過整理資料,跟著陳老師下果園,覺得發展有機農業很有意義,便決定留下來。”陳淵說。

經過與公司的溝通協調,陳淵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業上,當個種好果樹的果農。

從此,陳淵踏上了有機農業發展路。

從對農業一竅不通,到為果園發展出謀劃策,陳淵付出了艱辛努力。

白天,他一頭扎進果園,跟著陳安生學習,一呆一整天,踩得滿腳泥,還經常跑到其他果農那裡,積累不同的技術和經驗。

晚上,他又加班彙總資料,邊彙總邊研究,不懂的地方及時請教。此外,他還與北大農學院等多所高校聯絡,得到果樹種植需要的理論和資料等等。

2019年,陳安生在其他鄉鎮擴種了3000畝地。1700畝種植小麥、大豆等作物,剩餘1300畝種植了果樹,還間作了紅薯、蘿蔔等。

在參與蘋果樹管理中,陳淵發現與蘋果樹間作的農作物,並不適合一起生長。

從“碼農”到果農,90後小夥踏上有機農業路

陳淵與工人一起包裝黑大麥。

“種紅薯要起高壟,這樣會傷到蘋果樹根,起低了紅薯就長不好。”陳淵說,他發現,間作農作物換成油菜、蘑菇會更好。

“油菜易種植,所含有機質高,除了能獲得收益,還可以打碎還田有助於果樹生長,上一茬紅薯收穫後,我們就換種了春油菜。”陳淵說。

為了促進果樹生長,在施肥方面,陳安生一直施用的是從內蒙古買來的羊糞,一噸1000多塊錢,雖然效果很好,但種植成本大幅提高。

透過調查,陳淵建議用腐熟的奶牛糞代替羊糞。“施用奶牛糞,一畝果樹種植成本能省500塊錢,其營養成分容易被作物吸收”陳淵說。

現在,蘋果園和大田全都換用了奶牛糞。對於有機種植果樹,陳淵還有不少待實現的新想法,目前正跟農業高校對接,希望能獲得幫助,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客觀量化,實現從經驗種植向精準種植過渡。

從“碼農”到果農,90後小夥踏上有機農業路

禮盒裝農產品。

在改良種植管理模式的同時,陳淵也致力於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之前,一直在種植上下功夫,銷售渠道滯後,大都走的熟人訂單。現在種植規模大,必須得搭建固定的銷售渠道。”陳淵說,他們的蘋果、黑小米、大豆等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比普通種植的農產品價格高出2-3倍,不適合商超零售和批發,所以選擇了以禮盒方式銷售。

如今,透過熟人口口相傳和網上宣傳推廣,他們的銷售訂單與日俱增,成為主要銷售方式。

“今年,我們還發展了訂單種植,已經和泗水一個客戶談好合同,按照客戶需求,分地塊種植農作物。”陳淵說,種了將近3年的有機蘋果樹,他認為自己在有機農業路上,還需要不斷摸索總結,不斷完善種植體系,不斷實現種植環境、產品質量和社會效益共贏。

大眾報業·記者張婷通訊員房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