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從除夕夜26歲獨居女孩浴室被困30小時,再到用貨拉拉搬家後途中跳車的長沙女孩。

這個特殊群體走進了大家的眼中。

你我或許都曾經歷過一段獨居生活,可能是在大學畢業後,或是分手後,或是大學畢業分手後……

一直以來,如何經營獨居生活,一直我們關心的話題。

“掙脫”家人,獨自生活,我們安然享受著獨居帶來的奔放自由、痛快酣暢。

但今天,這些女孩的故事,讓獨居安全成為警報,

我們心疼著她們,也開始提防起自己的周圍。

對了,需要提防的,還有那些指責“獨居”的網路暴力。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1、一場近30 個小時的獨居自救

就在今年的除夕之夜,一個獨自留在北京出租房裡過年的 26 歲女孩在凌晨洗澡時,隨手鎖上了衛生間的門。

萬萬讓她沒想到的是,等到她洗完澡準備走出衛生間的時候,卻發現門怎麼都打不開了。 一開始,女孩還算冷靜,使勁扭了扭門把手,又拿起了刮眉刀試圖沿著門的縫隙把門開啟。

可她發現這些辦法全都無濟於事,再加上衛生間裡的熱氣實在讓人悶得難受,她只好拆掉浴室的花灑用力將門上的玻璃先砸碎,至少能讓自己透個氣。

更絕望的是,她洗澡時並沒有將手機帶入浴室,房間的智慧音箱也沒有報警功能,外界求救的方式也行不通。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無奈之下,女孩決定儲存體力,在馬桶上睡一覺,等待天亮後再另尋出路。

第二天

,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早上,

醒來後的女孩開始向外界呼救。期間,一箇中年女人路過並聽到女孩的求救聲,可是對方的警惕性極高,對女孩的求救表示不太相信。

沒過多久,門外便沒了任何迴應。

女孩不得已用了最極端的方式——拿花灑不停地用力敲水管制造噪音,最終樓下鄰居發現敲擊聲後,幫忙報警並找來開鎖師傅。

整個被困過程,長達30小時。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誰知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過只是個開始而已。

2、因為單身且獨居,她遭受了一輪網路暴力

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社會新聞。

可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新聞報道上了熱搜之後,鋪天蓋地的輿論紛紛湧向了這個女孩。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其中大多數皆是對她的質疑與譴責。

有人不理解女孩的鎖門行為,認為:“獨居真的沒必要鎖門。”

有人搞不懂她為什麼能在衛生間裡活活呆 30 個小時,反問她:“都遇到這種情況了,為什麼還不暴力拆門?”

更有人並不關注事件本身,而是將視線轉移到了女孩的私人問題上,問她為什麼單身?為什麼不找個男朋友?

看到那條微博下面1。8 萬的評論區,我才意識到,原來這個社會對於獨居女孩的惡意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嚴重得多。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目睹著這些荒誕的評論,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在外面租房子的經歷。

誠然,在一些人眼裡,獨居即獨處,換來了“8 小時之外的全部自由”能夠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

它可以讓我們遠離社交、遠離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對生活擁有絕對的掌控權。

只要走進那個房間關上門,就可以卸下一切包袱,完全沉浸於那個自在的世界裡,做最真實的自己。

梅·薩藤在《獨居日記》中對於獨居生活的這段描述一度讓我對此感到嚮往,也成為了我後

來選擇獨居的理由:

說來也奇怪,朋友、熱戀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惟有獨處,在這獨處中探究、發現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缺少干擾、沒有關心和氣惱,生活會變得乏味。然而,只有當我獨處,環視這屋子,重溫舊時和它的談話,我才充分品嚐到生活的滋味。

可我想說,只有親身體驗過之後才會明白,「獨居自由」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獲得的。 選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同樣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它是一種挑戰。

我至今仍然記得在與中介簽下房子合同的那一刻,我並沒有滿心歡喜地開始計劃著如何佈置自己的房間,而是來來回回檢查了一遍房子裡的門和窗。

然後開啟手機,下單了一堆阻門器、防狼報警器,防盜窗戶鎖,還特地給門上裝了一個可視門鈴,以便隨時都能看到房門外樓道里的情況。

即便做了這麼多安全措施,也沒能徹底消除我主觀上所產生的強烈的不安全感。

一個人下班回來走在漆黑的樓道里,如果發現身後有其他男性,就會免不了感到緊張,放慢自己的腳步,讓對方先走;

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的時候,如果聽到門外有些許聲響,就會馬上起身出去看一眼,否則便又是難以安然入睡的一夜。

有一次,大概外賣員不小心送錯了地址,開啟門之後我發現門口放了一箱礦泉水,腦袋裡第 一反應不是水送錯了,而是懷疑水裡是不是被人摻了什麼不好的東西進去。

那箱水就如同我心裡時刻存在的恐慌一樣,至今擺在我的房門外,久久未能散去。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所以說到底,其實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它的好處和弊端,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 在你決定去選擇一部分舒適的時候,必然需要承擔另一部分隱患。

3、有些人過於恐懼,只好攻擊受害者

至於那些莫須有的指責,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女王易衡在自己微博上說:有些人處理焦慮的方式就是攻擊他人。

——他們太害怕相似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從自身出發,瘋狂尋找自己和受害者之間的差異。似乎只要找到“自己做到了”而“受害者沒有做”的事情,他們就可以大舒一口氣,不必再為任何意外而擔心。

所以,你以為他們表達的真的是“獨居不該鎖門”嗎?

——不,Ta想說的是,只要我鎖門了,就不會有事。

你以為Ta們表達的是“關了30小時為什麼不暴力拆門”嗎?

——不,Ta們想說的是,只要我能暴力拆門,就不會有事。

你以為Ta們表達的是“她為什麼單身?為什麼不找個男朋友”嗎?

——不,Ta們想說的是——啊,好在我不單身!所以這種倒黴的事絕對、絕對、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然而,倒黴之所以叫倒黴,就是因為它“主要”取決於運氣。

那些“次要”的人為因素,就算可以降低倒黴的機率,也無法把可能性清零。

所以當壞事發生,總會有一波又一波的看似毫無同理心的人在譴責那個已經倒了大黴的當事人。

他們不是沒有同理心。他們是在“安全的幻覺”和“真實的憐憫”之間,選擇了前者而已。

4、請記住,獨居不是原罪

幾天之前,這件事情又有了後續報道。

由於一個人在大城市漂泊,父母都不在身邊,為了不讓遠方的他們擔心,女孩將同事設為了 緊急聯絡人。

幸好,談起這場劫後餘生以及後來所遭受的那些惡意,女孩用報之以歌的心態做出了迴應, 坐在鏡頭前平靜地說:“我沒有白白被消費,下一個女生不會被困這麼久了。”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有意思的是,在關注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我發現,無論是新聞中洗澡鎖門的女孩,還是獨居時敏感多疑的我,都不是怪胎和異類,像我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豆瓣有一個叫做

#獨居人群如何獲得社會安全感

#

的話題,裡面的幾百條帖子全都是相關的討論。

這兩天翻看時,我無意中看到一個獨居女孩花錢聘請了一個安全確認人,用來確認自己每天是否安全到家。

一旦出現任何安全無法確認的情況,安全確認人就會按照女孩提前制定好的流程,逐一聯絡她的鄰居、同事朋友以及父母。

9200萬人都在過的獨居生活,是「慘」還是「爽」?

看得出來,在當代,獨居早已成為了這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們普遍選擇的生活方式,每一個 獨居者也都在想盡辦法為自己製造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其中有一部分安全感需要依靠自己給自己,而另一部分安全感之所以被稱為“社會安全感”,就意味著應當讓社會來給予。

在尊重他人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去思考如何才能儘可能避免這些生活方式中不可知的安全隱患,才是當下最需要的。

所以你問我,獨居可悲嗎?

獨居不可悲。

一個“選擇了獨居就只能承受可悲境遇”的世界,才真的可悲。

(圖源網路,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