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一開始,我是真沒打算寫張小斐,你們也知道我的性子,要是想寫,春節假期就寫出來了。

不寫張小斐的原因,一是好多賬號對她進行了七百二十度全方位挖掘,她從小到大的經歷寫在各種文章裡,我再做複述挺沒勁的;二是,關於張小斐這個人,無外乎總結為“大器晚成”,35歲終於紅了,還是靠一部40多億的大女主電影紅的,很勵志。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我寫過太多人物稿,說實話,張小斐這樣35歲才紅起來的女明星,其實並不算十足的話題度,娛樂圈還有4、50歲才冒出頭的人呢。

透過這幾天的觀察,我發現張小斐身上很值得一寫的點是,她能讓普通人產生共鳴,我們會對張小斐做出自我投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希望張小斐能再紅一些。

張小斐這段時間比較有熱度的新聞,都是很外露化的,但正是這種內容直接的新聞,最能讓咱們普通人感同身受。

比如,昨天有一個熱搜是在講張小斐這段時間的服裝品牌變化。

電影剛上映,張小斐穿的是Zara;

電影口碑飆升,熱度出現,張小斐穿上了輕奢ToryBu

r

c

h

電影票房狂飆幾十億,張小斐穿上了走都市高階女性路線的MaxMara;

再到最近,電影成為春節檔頭牌,張小斐穿上了Prada。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沒有給這幾個牌子列鄙視鏈的意思,是張小斐這一步一步的變化是在短時間內出現的,給人帶去的衝擊力會很大,能精準戳中了我們心中“揚眉吐氣”的點。且這一點,對於上班族來說異常的,有共鳴。

簡單總結起來大概是,從沒錢到有錢,從不被重視到眾星捧月。這大概是我們普通人奮鬥的目標,現在在張小斐身上實現了,恰巧她演了個無差評的好角色。

張小斐身上還有爽點,不是什麼開掛大女主的爽點,是很尋常老百姓的爽點,我們有親近感,所以感同身受。

現在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張小斐和

楊冪[娛樂影響力人物榜✨第25名]

、袁姍姍、焦俊豔是同班同學。

楊冪紅的早,而且是非常貼合這個時代的走紅方式,紅得徹底且持久;

袁姍姍後來居上,雖然當年被無數人大罵滾出娛樂圈,但好歹是個當紅人物,那些沒紅起來的人不見得不會嚮往袁姍姍的日子。就和咱們待業時的焦慮狀態一樣,總會說,天啊給我點活兒幹吧,想掙錢想加班;

焦俊豔,雖然沒有楊冪袁姍姍那麼紅,但好在有戲拍,並且一直在這個行業裡,狀態平穩。要知道這一行沒戲拍的人比有戲拍的人多多了,所以焦俊豔終歸是幸運的。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張小斐呢,說沒戲拍吧,其實她那幾年也拍了不少劇,但大多毫無水花,名氣基本上是沒有。要真的沒戲拍,也倒好說,張小斐這種拍了戲,事業卻毫無進展的人才是最尷尬的,因為娛樂圈是最現實的圈子之一,沒戲拍所以沒有名氣尚且是個理由,拍了戲還不火,難免要被陰陽怪氣一把。

張小斐的這些可視的小尷尬小困惑,幾乎很多畢了業的人都能多少照射出自己的模樣。

班級裡永遠有幾個混得最好的,每每同學聚會他們都是最閃耀的,你可能都煩死這種捧高踩低的局面了,但為了面子又不得不笑著。只是臉上笑著,心裡毫不是滋味。

以及最怕的是遇到一些喜歡欺紅踩黑的人,當你想找他們理論時,會發現自己因為沒有硬實力,連說話都變得毫無力度,我們會被這個時代的特性牽絆住,最終演變成無可奈何。

袁姍姍曾在節目中提起張小斐打呼嚕,也許是無意,也許是真的在開玩笑,但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聽到別人這樣說自己心裡真的不是滋味。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當時張小斐有微博迴應這件事,但因為不紅,所以沒有激起太大水花。

很唏噓,可世道如此。在很多個同學群聊裡,說話最擲地有聲的永遠是發展最好的人,發展溫吞的人說話一般沒有太大威懾力。

可是這一切如今都變了。

如今張小斐主演的電影狂收42億票房,她成了最紅的人,有了自己的應援站,大家前呼後擁喊她“媽”。

35歲的張小斐,終於成了事。

袁姍姍再次為自己之前的低情商言論道歉,噼裡啪啦敲了一大段字,很妙的是張小斐主動去留言,約袁姍姍吃火鍋。

張小斐越是展示出不在意,這個場面就越好看,特別是她的評論和其他網友的評論形成對比,張小斐成了更大度的那一個。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這一局終究是張小斐贏了。大度,是佔上風的人才會做出的事。

張小斐就很像是同學中一直默默無聞的那種人,大家沒那麼看重她,也彼此心照不宣覺得她未來的路也就這樣了,賴好掙個錢花。

35歲,是很多人認為能為這一輩子“定性”的年紀,可張小斐的李煥英橫空出世,突然就這麼發跡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就是一種爽文體現。

因為我們深知自己可能碌碌無為,卻還是始終抱有僥倖,希望自己的一生中有那麼一兩個驚豔眾人的瞬間。

張小斐的成功,讓我們普通人感受到了這種爽。

我想,這大概是很多人希望張小斐紅一點,再紅一點的根本原因吧。希望張小斐紅,也是在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如她一般,拿到遊戲主動權,哪怕35歲、45歲……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其實張小斐的走紅,我們是可以借鑑的。

首先肯定不能依靠什麼運氣玄學,只有已經成功的人才有資格張口說自己很幸運,普通人把期願都放在幸運二字上,自己的日子會過的很縹緲。

其次,我覺得張小斐這個學舞蹈出身的、後來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的、喜劇女演員,她的走紅給了很多人一顆強心丸。

咱們直白點說,其實每個行業都有鄙視鏈,就算我們嘴上說任何職業都平等,心裡還是已經給各個崗位劃分出了三六九等。

在韓國娛樂圈,有一個很明顯的等級劃分,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愛豆。

我很早前寫過一篇稿子,是韓國百想頒獎禮,臺下坐著眾多演員,臺上是時刻完美表情管理的愛豆。臺下的演員各個冷眼看臺上的愛豆,不是他們刻薄,是行業做出了劃分,環境讓臺下的演員看起來更高人一等。

在國內娛樂圈裡,鄙視鏈同樣存在。就現在,去北電中戲門口抓一群在校大學生問,問他們畢業後的職業理想,估計99%都會回答:希望成為一個被人記住的好演員。

一定不會有人回答:我想做個小品演員,演喜劇。一定不會的。

但張小斐,就是堂堂北電錶演系畢業,後來去演了小品,成了喜劇演員。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沒有瞧不起喜劇的意思,我現在越發覺得喜劇比正劇更難言,因為一個人討不討喜,有沒有幽默感,能不能自如抖包袱,幾乎是天生的,稍微演不好就讓人覺得尷尬。

可是對於科班出身的表演系學生來說,演喜劇一定不是很多人的畢生所求,大多數人還是渴望大銀幕。

張小斐就是看起來發展不太順利的那種人。畢業之後別說大銀幕了,小熒幕都寥寥無幾。這時,機緣巧合,她可以跳進喜劇海洋裡。

這很像我們初入職場,總想進入最核心最厲害的組別,但往往事不如人願,把我們分到了不太受重視,甚至有些邊緣化的組別。

只是很多人會覺得,哈?職場就這樣?拉倒吧,奮鬥和不奮鬥,還不都是掙那點錢,算了,做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鐘好了。

真的,其實很多人在事業上不如願時的下意識反應,真正打雞血正能量的太少了。

張小斐的優點在於,她很快認可了自己的工作,她不覺得演喜劇很落魄很不得志。她首先沒有嫌棄自己的工作。

不嫌棄自己的工作、看得起自己乾的活兒,這一點在這個時代太可貴了。

因為如果我們自己都覺得手頭的工作很不值得一提,那別人就更不會把我們放在眼裡,這是一定的。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在這個基礎上,張小斐又有一份信念感,不朝三暮四。

我印象中,她籤給賈玲之後,就跟著賈玲上喜劇節目、上春晚、演各種小品,哪怕後來積攢了一定知名度,也從來沒有說哎呀去嘗試做個這個吧,哎呀再去試著做做那個吧,真就一直走在喜劇路上。

賈玲創作《

你好,李煥英》耗時很長,先是寫劇本,然後打磨劇本,再是拍攝,又是漫長的剪輯……我們如今看到的電影,其實耗費了無數個日夜,好幾個秋冬。

張小斐和賈玲都屬於沉得住氣的那類人,認準了就做,哪怕耗費時間長一點,也不會為了名利交出個大差不差的出來。

而貴圈有太多人,一瓶不滿半瓶晃盪,這一項工作都還沒有做好,又想嘗試另一項。真以為自己是天才嗎?

認準一條路,走下去,不朝三暮四,才有累積成果的可能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會收穫很大成功的。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以及我覺得在這個時代,信念感不僅對事,更對人。

很多人羨慕張小斐和賈玲的友情,可以理解,因為這年頭,友情太易碎,很多人想得開,抱誰的大腿不是抱,身邊的人短時期不成事,那就去貼更有名氣的人。

這幾乎成了各行各業的基本操作。

我不想再說張小斐和賈玲的友情有多難得,更想說如果我們認準了一個人,認準了你的人生夥伴,那就不要懷疑。如果張小斐懷疑過,不確定過,很有可能今天演李煥英的人不是她。

這種事就是互相成就。

張小斐相信賈玲,這麼多年不離不棄;賈玲相信張小斐,把李煥英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交給她演。

因為她們對對方都有一種很強烈的、可以稱之為義氣的信念感,才有了42億的《你好,李煥英》。

她都紅成這樣了,還嫌不夠?

張小斐的成功是一個太樸實的故事。她身上無數個劇情,都能引來我們普通人的自我投射。

這個故事沒那麼多閃光點,什麼天才、開掛、運氣、巧合……通通沒有。

反倒是,不如願、不如意更多。

但這一切又靠著張小斐一個人扳過來了,且不是用什麼很高深莫測的手段,只是堅持做、認準人、沉得住氣。而已。

故事的結尾還是很好看,35歲的張小斐出現在大銀幕上,紅了。她再也不是不受重視的那一個,大家開始對她另眼相看。

張小斐的故事,可能對很多人而言更具打動效應。

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劇本,沒那麼波瀾壯闊,但我們總得相信自己肯定有那麼一兩個出彩的劇情吧,給自己點信念感。

所以,別灰心,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不是所有人生來就是天才,但,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張小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