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年輕時,總是擔心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到了中年,心態漸漸成熟,也看多了人和事,漸漸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直到老年,才發現,已不再是擔心和不在乎的問題,而是別人早已不屑於看自己。

唐代王維在他的詩《酬張少府》中,前兩句這樣寫道: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是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是自己也不再去關心別人的事情。很多時候,到了老年,只求身體健康,生活安穩,心情快樂,也就是了。至於身外事,都已如雁過天無痕。

所以,年過六十的老爸說,縱觀人的一生,其實有兩個“坎”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年輕的時候自己不懂,到了晚年,才知道不去邁出這一步,對自己的人生或者更好一些。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有的人年齡越長,嘴巴越願意碎碎念。所以,有些老年人會招年輕人“討厭”,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年齡越長,越要懂得,不要用自己的嘴去幹擾別人的人生。不要以為自己年長,就什麼都是對的。經驗可以傳授,但不能武斷,也不能絕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不需要你來主宰他們的人生,所以,該學會守口的年齡,儘量不要去“碎碎念”。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有一位鄰居,也是六十多的老人。她其實是個很善良的女人,就是嘴太碎,天天唸叨。最後,把自己的一對兒女都念“跑”了。

老太太年輕時是村裡的婦女主任,經常在做別人的思想工作,所以說話的機會也比較多吧。可能因為這個練就了口才。回到家裡,也喜歡說道家人。特別是對於自己的一雙兒女,只要一看見他們,就是說個不停。

不止如此,老太太還自作主張為兒女安排了道路。比如,兒子明明可以考大學,她卻為他報了技校,說這樣以後不愁沒有活路,把兒子氣得半死,卻不得不屈服;比如女兒,明明不喜歡當老師,但因為有定向指標,老太太硬是說服女兒去考師範。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後來,一對兒女都聽了她的話去上他們本不樂意上的學校,卻因此和她的關係惡化,很少回家。現在她的老伴去世了,孩子也不願意接她一起住,說怕了她的嘴,寧可給點錢,也省得聽她唸叨。

孩子的做法不算對,但究其結果,卻是老太太自己造成的。很多時候,你總為孩子安排這個安排那個,卻完全忽略了他們的自主權。父母總是以為這是為孩子好,卻不知,在他們心裡,最不願意的就是父母左右了他們的人生。

你會說,孩子懂啥?其實,不是孩子不懂,是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的意願!所以,不要用嘴去幹擾別人的人生,那樣,吃力不討好。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個“坎”也儘量不要去邁的,就是靠別人的腦子來思考自己的人生。說白一點,就是自己要懂得思考,而不是總是去聽別人的話,或者模仿別人的樣子來生活。

人的一生應該怎麼過,是自己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個人一條路,誰也不可複製。你不能看別人成功了,就去走他那樣的路。別人能成功,不代表著你去走也能成功。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路,走屬於自己的成功大道。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想去學。他完全放棄了自己原本走路的姿態,一心只想按別人的腳步去走,卻不想到頭來,邯鄲人的走路姿態沒有學會,反倒連自己走路的姿態也忘記了。

還是另一個成語,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我們都知道西施很美,遠近無人能及。但西施有個心痛的毛病,一痛起來就用手捂住胸口。因為她長得美,所以即使痛苦的樣子也同樣很美。

就有一個女孩叫東施,看到西施經常用這個動作,就想模仿她。但因為東施長得醜,所以她模仿起來蹙眉裂嘴的姿態就更醜了。人們因為這個而嘲笑東施,覺得她的人生好失敗。

老爸說:年過六十才懂得,有兩個“坎”要儘量少去邁,聽完謹記了

所以,缺乏自己的思考能力,一味按別人的方式去生活的人,最終是失敗的。老爸說,兩個“坎”看似很小,但實際意義重大。人生的成敗,或許就在這兩個“小坎”中。聽完覺得不無道理啊!

有一個成語叫“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意思是說一個年輕人,聽說

另一個坎是:靠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老爸說,還有另一

一個坎是:用自己的嘴干擾別人的人生

相關文章